APP下载

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环境艺术专业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2012-08-15余小荔杨丽娟

文教资料 201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

余小荔 杨丽娟

(景德镇陶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江西景德镇333000)

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环境艺术专业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余小荔 杨丽娟

(景德镇陶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江西景德镇333000)

本文从追“新”入手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公共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启迪智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作者结合当前本院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环艺专业研究生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一所以设计类专业为主的艺术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该课程已具有其鲜明的办学特点和独特的教育、设计资源优势。

一、加强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有关“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更是它的重要特征。当“新”成为设计专业本身的背景常态时,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中,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力会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在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公共艺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艺术设计技能、作品表达,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新观念、新思想,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分析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把握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的认识,重视有关环境和人类共存互利的关系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二、当前我院环艺专业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我院环艺专业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开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院环境艺术环艺专业研究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掌握情况如下:目前我院环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中,有近2/3的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不同程度地选修过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这些选修过本课程的同学,对公共艺术史、公共艺术的概念、设计方法和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可以独立地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能够做出构思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很多研究生的作品缺乏对整体环境的考虑,虽然也创作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但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环境中去,引起共鸣。(2)多数学生对电脑制图依赖性强,实物造型能力较差;在完成课题时,多数学生愿意选择论文形式或电脑制图,甚至有些学生对作品的实物创作有抵触心理。(3)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较少,不利于设计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专业的公共艺术创作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受当前创作环境的局限,学生的公共艺术作品实物创作的环境大多还是选择校园环境,创作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创作意图的实现。(4)本院所处地理位置远离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型城市,学生接触前沿设计思想的机会和渠道较少。以图书馆和互联网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已经有相关公共艺术设计知识和修养的研究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做深入的研究。(5)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三十一所独立艺术院校之一,景德镇陶瓷学院有丰富的艺术设计和教学资源,但真正开展相关的艺术专题讲座的机会却很少,师生间的交流少,目前研究生的学习主要还是导师一对一地教学,和其他设计类专业导师几乎没有交流,导致大批优秀导师和专家的设计思想不能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不能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6)个别学生学风不够端正,这也需要导师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公共艺术课程应在现代设计理念背景下,在环境艺术学科及整个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陶瓷美术学院的推动下,在浓厚的学术及艺术氛围中逐步完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管理,形成既有本专业特色,又有实际针对性且符合研究生自身成才和创新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1.改进授课方式。

艺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开设,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创新的能力。改进授课方式,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进而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激活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性活动。

改变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课程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法对授课内容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创新的观念及重要性,把国内外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沿知识信息和整体发展趋势,以实物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课程中间穿插实地考察讲解、生活体验等,例如针对本校园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手法、表现形式、材料的选择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进行分析讲解,并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报告。

再则,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公共艺术”概念的争议性较大这一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具体的实例分析,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学科的认识。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理论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打开设计思路,在进行设计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诱发和引导学生的潜在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建构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展创造性活动(即设计)。

另外,教师也可采用扩展授课内容,制作新的教学课件的方法,拓展课程相关的外围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共艺术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开学习交流,帮助学生打破个人的思维定式,提升设计思维的跳跃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加强创作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创作中寻求无限的可能性。如在设计开始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制作材料、工艺、成本等,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画方案草图(捕捉瞬时的设计创意,并附简介的文字说明),多做模型(实物创作),尝试多种制作材料、表现形式和手段,达到理想的创意效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这样在看到了别人的错误时,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模拟现实中设计工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更多地刺激交流的发生,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记录创作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难点,也是提升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有效办法之一。鼓励学生记录当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随着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当再次翻阅这些被记录的难点时,会发现“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新的构想于是被逐渐激发出来,复杂的资料和问题变得一目了然。再则,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设计角度来看,可以启迪多种思维,创作出不同的方案。

3.电脑辅助设计和手绘效果图相结合。

手绘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手绘效果图是设计者通过对物象环境的观察体验后融合设计者心智创造出来的结果,学生在绘制效果图的过程中能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设更多外部环境;尤其是在思维分析阶段,手绘图形作为记录语言可以触发大脑思维,从而辅助设计实践。而利用电脑对公共艺术进行辅助设计有着传统设计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课程鼓励学生将电脑辅助设计和手绘相结合,制作完整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实物创作。

4.激发学生的创作个性,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早已走下神坛,而日趋通俗化与市民化。鉴于公共艺术一向强调设计的原创性和自身精神的特点,这就要求出现更多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张扬的创作,以满足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因此,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个性,这样才会有更多标新立异的作品出现。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创作,或继续研究发展的目标。

但创新或创意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脑子里,当然也不能只存在于方案草图阶段,只有付诸实践,创新的激情、想象或一闪而过的灵感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通常学生只需完成方案的创作或论文的写作即完成了课程的要求,而无需实践,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态度,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即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进行实物的创作。陶瓷学院和景德镇有丰富的泥塑、陶艺等艺术制作材料,也有相关的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扩大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研究层次、专业课题的延伸,以助于学生综合创造力的提高。

5.树立为公众而艺术的设计意识。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设计领域也被注入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认可,使公众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公共艺术,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更加突出其“公共性”,因而使作品融入大众,获取大众青睐成为公共艺术设计师的目标。所谓的公共艺术还强调作品同周围环境的融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提高环境场所的舒适度及利用率,为公众带来审美的快感。文章前面提到,部分同学设计的公共艺术艺术作品不能很好地同周围环境相和谐,甚至没有交流和对话。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为公众而艺术的设计理念,将自身置于公共艺术创作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去。如针对某一课题设计时,要了解作品所在的场域环境,公众的文化层次、审美倾向和接受程度。在满足多数人群欣赏的前提下,设计“标新立异”的作品,帮助公众提升艺术欣赏品味。同时在尊重区域文化、周边环境格调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强公共艺术的创造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人文关怀,做出真正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创作,从而体现其“公共性”。

6.提高学生撰写设计文本的能力。

撰写设计文本,有助于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能画却不能写”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课程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报告、设计说明、课程小结,撰写公共艺术相关论文争取发表,有助于从专业理论知识的角度拓宽学生的新视野、新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7.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端正学风。

学风问题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格不健全,态度不端正,学风不严谨是人才成长的大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切实有效地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去,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艺术思维的训练,培养思辨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开阔专业视野和学术视野,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意识和钻研精神。如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并以照片形式记录其公共艺术创作的过程,一是为了完善设计过程,制作完整的作品集,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二是可培养团队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四、结语

设计离不开创新,可以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那么,经过精心安排、周密设计的公共艺术课程,也完全可以实现用设计的理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我们应依托学院雄厚的教育资源和本学科的现有教学条件,通过加快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不断地给予研究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使其逐渐形成具有独创性的设计思维和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潘鲁生.教学管理.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12,(第1版)

[2]孙名胜.公共艺术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第1版).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8,(第1版).

[4]崔韦.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周阿成.为公众而培养艺术设计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培养模式.雕塑,2003,(4).

本文系江西省2010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计艺术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