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中的负面意象分析

2012-08-15江琴

文教资料 2012年15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林子敬畏

江琴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在黑暗中摸索和寻找真理。他的诗歌充满冲突、发人深省,在给人以启示的同时也向人们诉说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寻找真理的过程是痛苦的,找到并拥有了真理也许更加令人感到折磨。弗罗斯特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的坎坷人生常使他在作品中流露出阴暗和悲观的情绪,但他显然更想用诗歌这种崇高的艺术形式排遣其内在的焦虑和慌乱。

儿时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溺爱使得弗罗斯特在儿童时期形成了对黑暗、对失败、对死亡、对上帝甚至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因而他的诗歌不可避免的包含了很多黑暗和不幸福的意象和内容。“死亡,疲惫,疾病,婚姻不幸、冷漠和道德沦陷近在眼前”(Parini,1999)。正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写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这种刻骨的对痛苦与孤独的体验成就了其在诗歌上的成就。对弗罗斯特而言,作为人和诗人,他的一生所面临的问题似乎就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命运的矛盾和冲突。

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而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作品常常通过时空反差的形式,也就是具体情境中的变化、对比,从而形成一个个坚固封闭却又极其开放的诗歌文本,简洁地表达出存在的真相,化腐朽为神奇(徐淳刚,2011)。

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闻健,2009)。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又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正是由于弗罗斯特对人生黑暗面的察觉,才使得他在所写的诗歌中植入了很多的黑暗因素和负面意象。弗罗斯特也许并不希望读者通过探寻他的私人生活来评价其艺术成就,但他所遭受的痛苦并不是只有他个人才有,而是人类所遭受的普遍性的痛苦。

弗罗斯特被誉为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的诗歌用词简单易懂,其中为读者广为传颂的一首就是《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Snowy Evening》。这首诗中运用了大自然中常见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上帝的敬畏和恐惧、对孤独、对黑暗与死亡的理解。

1.对上帝的敬畏与恐惧

在弗罗斯特幼年时期,母亲一直教育他对上帝要有敬畏之心,正如《圣经》所写:“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and knowledge of the Holy One is understanding.(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幸的遭遇更是强化了这种敬畏和恐惧之情,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受挫感。弗罗斯特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知充满负面情绪,他眼中的世界充满恐惧,不幸随处可见,大自然总是缺少人性,有时还充满破坏性。

《雪夜林边小驻》一诗中的背景环境是一片神秘的森林,黑暗又幽深,近处没有农舍,只有林子和冰湖,在寒冬中最冷的一夜,完全没有生命的迹象,也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虽然“我”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他并不在场。诗人看似可以进入林子,但这显然是冒犯之举,“他连驻足观望是不是冒犯主人也不能确定,只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不会看到我停留在这儿’”(陈光华,2011)。主人是林子的主人,而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因而诗中的“我”对林子主人的敬畏之情也正体现了诗人对上帝的敬畏。他对这片林子心向往之,因为林子很美,黑暗而又幽深,引人入胜,但是这种敬畏之心使得诗人产生了紧张而恐惧的心理,不至于贸然地进入林子。

2.孤独与空虚

Robert Faggen(2001)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认知的世界,因为它不会展现自我,我们也无法与之进行沟通。而这种无法沟通的状况最终导致了孤独这一令人感到最为悲伤的情绪的出现。在《雪夜林边小驻》这首诗中,大自然是以黑暗幽深的林子、死气沉沉的冰湖和毫无生机的寒冬的形式出现的,而诗人身边唯一的同伴是一匹小马,但是在诗人看来,“my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我的小马一定以我为怪)”,小马虽然是一个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它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要停留于此。缺乏与同类的有效沟通导致了孤独这一忧郁的情绪。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总是坐落于远离现代都市的偏僻新英格兰农村,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地域感,是荒原中的家(何庆机,2008),影射的是处于社会变革中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什么比完全缺乏沟通更令人感到空虚和孤独的呢?缺乏了正常的沟通,人就会变得空虚、恐惧甚至疯狂。诗人通过小马对“我”驻足林边的反应体现出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孤独感及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3.黑暗与死亡

在这首诗中,诗人重复多次提到森林的意象来暗示人类想要忘记人世间的苦恼的强烈愿望,森林“lovely,dark,deep”,它代表的是未知,不可知,以及人类想要探索未知的愿望。弗罗斯特在他的诗中体现了这种愿望的普遍性,因为他知道每一位读者都和他一样想要探知黑暗和未知的世界(Robert Faggen)。森林还代表了一种解脱,可以让人忘记尘世间的烦恼,尽管是暂时的,但已经足够吸引人,而危险也正存在,人可能太沉醉于此,不愿回到他的世界去。进入森林就意味着逃避生活中的各种责任,人可以梦想逃避这些责任,但他却不会把这一梦想付诸实施。森林的边缘就是一条分界线,它标识出人是应该逃避凡间的责任进入森林还是停留在现实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对于悲伤的人来说,森林的吸引力非常强大,因而在他们的眼中,森林是美丽的,因为森林既黑暗又幽深。森林的黑暗因为其幽深而得以强化,正如森林的美是因为它的黑一样。那些为生活所累的人,渴望逃离现实生活,进入森林去欣赏其美景,享受无忧的快乐。但是诗人却没有进入林子,森林的美景当然让人神往,但是它的黑暗和幽深也让人不安,进入之后可能再也不能出来。进入森林就意味着通向死亡,一旦人准备进入森林,卸下凡间的责任,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再也不能活着出来。飘落的雪花、冰湖和一年中最黑的黑夜透露出诗人的绝望和恐惧之情,这种深感失望的负面情绪在以黑夜、寒冬、雪花、森林和冰湖为背景的画面中不断强化,使得诗人和读者都透不过气来 (闻健,2009)。

死亡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让人感到可怕,死亡就是残酷的现实,就是一切的终点。如果把现实比作暗淡的影子,那死亡就是最为黑暗的世界,更加令人感到恐惧的就是谁也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

有意无意地,弗罗斯特在他的诗歌中构造出一个充满黑暗因素的世界。弗罗斯特并没有被生活中的不幸击垮,相反,他的事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也证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尽管弗罗斯特通过自己的诗歌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黑暗世界,但是他却不愿意留给读者一个单纯的黑暗世界,因为他知道,人类在黑暗中感觉不安全,必须借助光来驱散黑暗。人能够在充满绝望的生活中挣扎求生,是因为生活还有一线生机,同样,弗罗斯特在他的诗歌中也留下了一丝希望的火花。在诗歌中,幸运的诗人还不是完全孤独的,他还有小马的陪伴,虽然无法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毕竟是小马轻摇铃铛这一诗中出现的唯一声音将诗人拉回了现实之中,似乎在问他为何停留,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责任,从而避免了诗人由于完全的孤独而陷入到最后悲惨的境地。

在超验主义代表爱默生看来,诗歌是世界的缩影,是精神世界的体现,表达复杂情感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创造意象。爱默生用这些创造出来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而弗罗斯特却用它们来掩盖自己的悲观情绪。梭罗的作品教会了弗罗斯特如何像哲学家一样观察生活,探索现实的残酷和意义,并通过诗歌将其真实再现,但是弗罗斯特却更擅长于用诗歌来隐藏悲观的想法。弗罗斯特表述了对诸如敬畏、恐惧、绝望、孤独、挫折甚至死亡等负面因素的持续关注。

雪夜中前路难行,前途和命运无法捉摸,所以诗歌的结尾看似光明的意象,又让读者感到无助和恐惧,由此可见,诗人在潜意识中还是摆脱不了对世界和对人生的负面的印象和看法。

[1]Faggen,Robert.Cambridge Companion to Robert Frost.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Pafini,Jay.Robert Frost:A Life.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99.

[3]陈光华.天堂、封闭的世界与行路人的犹豫——再读《停马在雪夜的林边》.兰州学刊,2011,(05).

[4]徐淳刚译.弗罗斯特诗精选.《不是》出版基金(TheAtypical),2011.

[5]何庆机.弗罗斯特诗歌中家的隐语及其社会伦理.温州大学学报,2008,(21:5).

[6]闻健.罗伯特·弗罗斯特——寻找黑色真理的诗人——在黑色世界中寻找曙光.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林子敬畏
一片云彩
冬日的林子
一些敬畏
Summer Vacatio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敬畏先烈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敬畏 果决 笃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