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2012-08-15李大鹏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群体

李大鹏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从心理学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凸显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用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人心所向,更是大势所趋。以心理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尝试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本身的学科性质就证明了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和结合的可行性。

一、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积极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问题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从微观意义上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是由于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主体性并存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教育者认为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就会不同程度地削弱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同时受教育者本身是不成熟的,一旦确认其主体地位,他们可能会泛用主体性,不便于教育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整体主义,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被抹杀,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服从党的政策和上级命令,教育者通过照本宣科、照传照转轻松完成教育任务,自主性严重丧失。两大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缺失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首要障碍,而以心理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几乎起到了对症下药的效果,它有关需要、态度、角色等的研究理论对培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人的接受心理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人的这种内在矛盾运动就是人的能动性对自然世界进行反映,将客观世界的某种属性内化为自身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并提升为人的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的能动反映,还是人的内化作为,都要受制于人的现有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这是因为,人的所有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因需要而发出的,心理学家们用“需要——紧张——动机——行为”的图示来说明人的行为的产生过程。在这个图示中,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起点,紧张是需要在未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不安状态,动机是需要和紧张驱导产生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而需要、紧张、动机都属于人的心理要素。由此可见,行为的产生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受这四种心理要素的制约,作为行为指导者的思想更是如此。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输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心理学视角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心理交流与沟通机制,阻碍了教育内容的传递

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站在一个理论说教者的高度对教育对象进行缺乏感情的说教灌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地位是造成心理交流缺失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受教育者的自我防御心理不断增强,排斥心理的滋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充分的心理交流与沟通,只有拉近两者的距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交流谈心,另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交流与沟通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只有双方畅所欲言平等交流,通过对彼此的充分了解才能达成心灵的默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欠缺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在相关问题上的原有态度,对自己所要传播的思想和观点与其原有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缺乏准确的把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道德的教育与接受,是教、受双方的心理较量”,既然是心理较量就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最后,缺乏健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尤其是心理咨询机构。这类机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只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做到点对点、面对面的“对口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了其自身必须具备的主体性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修养,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形成丰富的知识背景、良好的个人品格、得体的言谈举止,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与群体相融于一体的亲和力,在信任、尊重他人的同时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当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引路人、指导者、咨询师、示范者。

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这种主导作用往往只表现在教育者单方面注重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其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单纯地从受教育者的基本条件考虑,而忽视了其自身须具备的主体性品质,尤其是心理品质,从而造成教育者无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之一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人们实际所具有的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而人们实际所具有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一定程度上讲,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就是要求在教育者传递社会主流意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就应从人们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原则,并用以指导实践工作。

1.遵循及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原则

教育者不仅要遵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而且要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自觉接受教育,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教育者必须掌握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结合接受反应图示“外刺激——大脑——动机——行动”。我们认为人的接受心理作用机制是通过理解——迁移——强化——模仿的过程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大脑”所做的“理解”工作就是对即将接受的思想认识进行甄别的过程,它是接受内化过程的关键,是它将外界与人的内心首次结合起来,成为接受过程的第一步。而理解的前提是人具有探索未知的欲望,即人有需要。因此,接受以需要为前提,只有符合人们主观愿望、需要和兴趣的东西,受教育者才会产生主体认同感,并进而从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充分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愿望掌握的基础之上,努力寻找传授内容与学生愿望的契合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另一方面,教育者必须利用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规律,超越其接受心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调节,激发其接受教育的需要。之所以能够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因为受教育者的接受是以其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即只有符合认知范畴的事物,受教育者才会理解进而接受。由此可见,教育者可以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各项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认知范畴,增强其理解力,使受教育者的接受面更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高的接受效率。

2.以认知、情感、意志三者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原则

认知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的自身实践习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理论习得,两者是认知心理形成的两条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后面这种途径以说理形式实现其目标的。因此,充分掌握认知心理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认知心理过程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包括注意、感知、思维和记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四者的变化规律,通过以对象关心或困惑的问题提问,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以一定强度的刺激促进受教育者的感知,强化其记忆;通过激发受教育者思考和联想激活其思维等方法,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又快、又好、又牢。

人由于只有对认识了的事物才会产生情感,因此人的情感心理是伴随认知而发展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由认识决定的。由此可见,人的情感直接与人的需要相联系,也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充分把握受教育者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种情感心理的变化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为培养人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教育者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此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演讲、报告、影视、小说、戏剧等形式间接传递的情绪和情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加深,人的意志也得到增强。人的意志不仅是一个抵制诱惑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自觉组织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具体的、复杂的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帮助和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和积极的行为,不选择错误的和消极的行为,使行为真正做到真、善、勇、美”。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通过由外而内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再通过人的意志组织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的进取之心,以自我意志的内在约束形成良好的行为。综上所述,人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合力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认知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的相互联系,发挥三者的综合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坚持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结合原则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人类活动,其更为离不开社会和群体,因而也必将受到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群体心理是由众多个体心理中的共性和趋势构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个体心理是在群体心理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深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更要注重二者的相互结合,从二者的相互关系中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这种影响是通过群体心理影响个体心理体现出来的,如一种民族习惯是通过同一民族的众多个体所共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习惯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群体压力、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忽视个体心理的桥梁作用。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先进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为多数人所遵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群体心理环境,从而打造一个先进群体,再通过先进群体的影响以改变个体的行为,使其朝着好的方面转化,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然而,这种趋向于一致的群体压力容易抑制成员的独创性,因此必须充分顾全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必须坚持“分层次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承担起正确舆论指导者的角色,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去组织正确的、健康的群体舆论,以积极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坚持舆论的引导作用关键是如何得出正确的舆论,这就要求我们回归个体,坚持民主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将个体的共同意志上升为群体舆论,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再次,群体凝聚力高、士气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的心理环境,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增强群体凝聚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措施。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确立平等待人的观念,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使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尊严感,这是产生群体凝聚力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加强沟通,“双方通过对思想、政治、品德等信息内容的共同感受和理解,融洽感情,避免或消除认识、情感等障碍,促进团结统一,凝聚人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个体成员内部更应加强交流沟通,以此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力量感,增强凝聚力。

[1]郭崇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群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