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黄河水患探究

2012-08-15吴荣强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水患河水黄河

吴荣强

(湖北省仙桃市 仙桃二中,湖北仙桃 433000)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冰雪覆盖的巴颜喀拉山,横亘五千四百多公里,奔流入海。她用她的宽厚、温和、容忍和她的博大胸怀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但母亲也有愤怒的时候,黄河有时候又是那样的桀骜不驯,历史上黄河曾经先后发生过1700多次溃口,其中大规模的溃堤就有26次之多,平均每百年一次,夺淮入海,夺蓟入海,每次黄河的改道都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黄澄澄的令人触目惊心。可是你是否知道,黄河最初并不叫黄河,叫河水。最初的黄河,水质清冽,甘甜可口。可是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学历史课堂在讲述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历代皇帝治理黄河时,就已经隐含了黄河水患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翻一翻中国历史地图,查一查古籍就会发现,在隋唐以前我国历史书籍上并没有“黄河”这一名称,当时的黄河叫河水。从地质构造、现有的资料、文献记载和相关的考古发掘来看,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属于温带湿润气候,上游水草丰美,中游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下游受夏季风的影响,更加湿润;加之当时河湖众多,所以先秦时期黄河水并不“黄”而很清。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出于自然原因,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大规模垦荒不太可能,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先民重视环境保护不无关系。《管子·第八篇·乘马》中明确记载:“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废必有时……江河虽广,池泽虽博,网罟必有正。”书中明确提出对山林的采伐和对江湖鱼类的捕捞应有节制,有度,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亚圣孟子也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在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简所记载的《田律》更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木及雍堤水。不夏日(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毋敢杀;追兽及捕兽者,杀之。”《田律》中明确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捞动物等。这可能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正是由于当时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所以河水才一直清澈。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为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期富国强兵。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成效显著,而他们的变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也特别大。农耕时代的中原地带,国力的强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土地的多少,人口数量的多少。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粮食需求急剧上涨,因而国家大力提倡垦荒,种地,发展生产也就顺理成章。“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组隰徂畛。”大量的荒地被垦辟为良田,而魏、秦就地理位置而言均处于黄河中上游,伴随着大力垦荒,黄河中上游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特别是商鞅变法,因大规模垦荒大量砍伐陕北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森林,导致渭水流域森林大量减少,清澈的渭水因此变黄。作为黄河中游一带注入黄河的主要河流,渭水流域生态的破坏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就有“泾渭分明”之说,实际上就是点明渭水流域由于生态破坏而使渭水变黄,泾、渭两河相遇清黄分明。可以这样说,秦国国力强盛的过程,其实也是西北生态破坏加剧的过程。

其后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秦始皇仿六国宫殿样式,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阿房宫,三百里……”土木何来,三百里地何来?西北森林植被的砍伐和被破坏的面积日渐扩大。后国力强大的西汉武帝为修未央宫又大兴土木,原本为原始森林、草场覆盖的黄土高原的黄土日渐裸露,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由于森林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更有甚者据《后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缘堤垦殖……至(西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所有的一切都说明由于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强大,人口的剧增,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而遭遇的瓶颈障碍,大兴土木,从而放松了对山林、江湖的保护,围湖造田,滥砍滥伐,直接导致了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破坏。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战中原;后五胡乱中原,南北朝对立,政府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植树种草,黄河水利工程也因此年久失修。隋唐统一天下,为重建长安,营建东都洛阳,也因为唐初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因而放火烧山,开荒,围湖造田更加普遍,本已十分脆弱的黄河中上游生态更遭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失去了植被保护的黄土在风沙和雨水的冲刷下流入河水,河水的含沙量迅速增加,河水终成黄河。随着黄河河水的含沙量迅速增加,河水在经过几字形的特殊的黄土高原的地段后,在中游黄河水流放缓,泥沙大量淤积而导致黄河河床被抬升,并最终引发黄河大规模的泛滥。从此黄河失去了往日的温顺,变得暴戾起来,大大小小的溃口溃堤一再发生。而治理黄河也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不得不经常面对、关注的而又令统治者心焦的大事。在中国古代治理水患可谓是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而治理黄河又成为重中之重。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明确提到两汉时期国家曾经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西汉武帝时黄河下游溃口,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地,命令随从文武官员背柴堵塞决口;东汉明帝时又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疏通黄河,并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尽管这两次治理黄河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黄河水患并没有因为这两次治理而成为过去,因为治理黄河的根本不在修堤而在于防止中上游水土流失,历代统治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思想水平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历代治理黄河水患重在修筑堤坝而非疏导,黄河水在几字形的下拐弯处,即黄河中游,泥沙大量淤积,黄河河床被抬高,而围固黄河水的大堤也随黄河河床的抬升而越筑越高,黄河终成地上河,悬河。远远望去,黄河大堤犹如一条彩云飘带飘浮在空中,因为这一特殊地形,黄河更是被形容为“铜头、铁尾、豆腐腰,”而这豆腐腰即中游恰好在富粟的中原地区,人口稠密,是国家的经济重心之一,站在开封市一幢高楼的六楼上,你竟会发现黄河大堤与你的双眼齐平!难以想象,一旦黄河大堤溃口,将是怎样的生灵涂炭!

也许你更难以想象,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下游会经常断流,而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床也越来越长,所有这一切不正常的现象都令人极端不安。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位自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革命家,在面对黄河水患时竟也感到极为棘手不安,忧心忡忡。黄河水,犹如一柄高悬在中原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寒光闪闪,危机重重。

从中学历史教材黄河名称的演变和黄河水患形成的原因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现象:即在历史上,越是国家繁盛,人口越多的盛世之时,恰好就是黄河水患厉害之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而联系现实,谈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代治理黄河及黄河水患由来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得出在经济发展中应当吸取的教训:

其一,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其二,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必须坚决做到退耕还林,严禁滥砍滥伐,在河流上游两岸要植树种草,逐步恢复原有地貌。

其三,实行立法保护,以法律、行政手段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四,提高公民素质,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猜你喜欢

水患河水黄河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泾渭分明』的河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情系卫河水
『黄河』
清清河水映菊乡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