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分析*

2012-08-15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苏轼文学

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0)

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分析*

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0)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卓越,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和画作,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是豪放派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藐视权贵,忧国忧民。后期作品超脱自然,解脱礼教束缚,尊重个性价值和人性之美。而六朝文学观历来被文人所诟病,但在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本文笔者从六朝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和苏轼的人生轨迹与写作风格出发,探讨了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

苏轼作品;六朝文学观;体现

一、六朝文学观

六朝有两种历史解释,即(1)建都于建康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史称南朝六朝,简称六朝。(2)建都于北方的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史称北朝六朝,简称六朝。六朝文学分为四个时期,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和元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正始文学时期著名的文人,被称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是“正始名人”的主要代表,他们哲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后者的代表人物为阮籍、山涛、嵇康、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又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太康文学代表人物是三张(张亢、张协、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和(左思)。元嘉文学代表人物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六朝文学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礼教、藐权贵。如《晋书.阮籍传》中:“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賫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2.推崇自热。(1)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如“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想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体现了知识分子尊重人格价值,追求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约束。(2)情之我衷。六朝时期,尤其是晋代诗人艺术造诣极高,深入玄境,往往“一往情深”,对快乐的体验惊心动魄,感人肺腑。(3)钟情山水。如:《言语第二》:“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是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深情,文章常融自我于自然,随手拈来,妙趣横生。

3.对身态体貌的重视。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对美的欣赏造诣极高的一个时代。颠覆了古人以德取人的观念和理性的道德原则。推崇感性的快乐原则。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二、六朝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经学的僵化和儒学的衰落。在六朝时期经学成为了官方哲学,思想界自有学术而没有思想,衰落为其最终结局。此时儒家礼教也被贬损。

2.清谈代替清议。东汉某年时期,朝廷无权,宦官专权,外戚把握朝政,政治黑暗。使得当时忠心的士大夫和文人在议政时,酿成了历史上的两次党锢之祸,因此天下文人不敢再议论朝政,转而谈论哲学和美学等学术。这一时期的文人大都忧国忧民,有满肚子的委屈与痛苦,满腹报复却无处施展,对小人当道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于山水之乐,放浪形骸,淡泊名利,回归田园。

3.社会黑暗,生命意识觉醒。南北朝分裂、八王五胡之乱,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已有的社会秩序解体,旧礼教维系下的社会体制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苦难的生存环境促使人们的觉醒。在战乱、分离、毁灭和死亡的边缘,人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即使是看来腐化消极的享乐主义和自暴自弃的行为,在当时却恰恰是对人生和生活极力追求的掩饰,是人性的觉醒。

三、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全才。他的文章清新畅达,诗歌豪迈劲朗;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自成一派,词风豪迈,书法以行书和楷书见长,用笔丰腴跌宕,天真浪漫;画工坚固,常以枯木怪石作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与欧阳修齐名。

苏轼一生起伏跌宕。苏轼早年仕途平坦,意气风发。但他入朝为官时,也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开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新法的实施中,有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保守派都被贬离京。苏轼也不例外,眼前所见已不是太平盛世,看到普通百姓深受新法之苦,他上书反对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此时他被调往杭州任通判一职。期间,他又多次被调往各地为官,颠簸流离的状况持续了十年之久。此后,他便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大祸事——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歌有讥讽朝廷和新法的意识,苏轼被捕入狱,他过了103天不知生死的日子,幸好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劫。“乌台诗案”过后,他的职位又被降低,而此时苏轼也早已心灰意冷,心情抑郁,《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就是他在此间为官时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所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赋都体现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与六朝建安文学时期的思想观点不谋而合,有展现政治抱负,有关心人民疾苦,有体现心智等。被贬期间后不久,苏轼常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亲近自然的同时可以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自然偏向了大自然多一些,如比较著名的有《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体现出了六朝时期对文人对人格上追求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点。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被打压,朝廷重新启用苏轼为相。但此时已物是人非,苏轼看到了此时新兴势力压制王安石党派的人物与所谓的“王党”是一丘之貉。他于是再次上书,引起了保守派的诬陷和报复,此时,苏轼既不同于“王党”,又不容于保守派,只得再次外调。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杭州,他过上了十分惬意的生活。此时的他似乎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对权势名利不再执着追求。此后他又经历了两次来回于朝廷升迁和被贬的调动,在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的一些文学观点与六朝思想观一脉相承。如,他在诗歌创作中强调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力而作”,崇尚自然和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经历了起伏跌宕的人生,他的作品在选材、文化和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作品展现了一个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慷慨激昂和无端喟叹,渐渐地转向了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中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为主要体现,而后期作品则展现了另一个侧重点——“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这也是六朝文学观中崇尚自我意识和摆脱束缚的体现。他的作品轻礼教,藐视权贵,衷情自我表达,引来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后的生活,使他趋于平稳,以往的苛酷讽刺、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独尊儒术,而在后期尚道尚佛。他的作品中前期写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较多,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在两次早贬之后,他的作品中体现更多为尚道尚佛。与六朝时期,政治黑暗,人民生活疾苦,但文人仍寄情于山水享乐类似。晚清画家钱慧安绘《苏东坡夜游承天寺》,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从宗教中得到寄托和解脱。他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等地都真正的过上了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此外,在作品风格上,他前期的作品豪放奔腾、大气磅礴,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朴质清淡、淡雅、空灵隽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六朝文学观主张个性解放,推崇自然轻礼教、藐权贵,情之我衷和钟情山水之乐。看似享乐主义,其实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力控诉和反对。六朝文学观形成的原因与当时政治黑暗和人性的解放密不可分。而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思想观点与六朝思想观不谋而合,如他晚年时期寄情山水,风格清新淡雅,空灵隽永等。

参考文摘:

[1]赵阳阳.论苏轼的六朝文学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2]范春芽.苏轼与杭州诗僧诗文酬唱及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2004,(3).

[3]江晓梅.从苏词看苏轼的妇女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4]李大伟.余音缭绕的六朝文学[J].山东大学学报,2006,(4).

2012-02-16

金燕(1966-),女,湖北罗田人,教授。

猜你喜欢

苏轼文学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我们需要文学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