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的间断性志愿行为*

2012-08-15任云霞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组员志愿志愿者

任云霞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的间断性志愿行为*

任云霞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自1993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成立至今,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载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间断性。很多学者从志愿组织的问题,或是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入手分析。本文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强化大学生的志愿行为。

小组工作;大学生;间断性;志愿行为

从1993年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以来,大学生就开始参与各项志愿活动。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很多问题。除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外,作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行为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志愿活动的间断性。因此,笔者试图分析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间断性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志愿行为的独特作用,并运用小组工作强化大学生的志愿行为。

一、大学生志愿行为出现间断性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志愿行为间断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笔者主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考察。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激励机制的缺失和同龄群体的影响。具体而言,第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配套的外部激励机制。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的自我激励。内部的自我激励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内部的自我激励其实就是一种自觉,如果没有外部的激励机制相配合的话,内部的自我激励也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样势必会影响志愿活动连续性和持续性。第二,同龄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根据社会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通过一生中的社会化过程习得的。志愿活动是一个群体活动,人的志愿行为并非一种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会受到了周围的重要他人的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特有的集中式生活和学习方式,同龄群体,即同班同学、宿舍舍友和最好朋友自然成为了影响他们很多行为包括志愿行为最重要的重要他人之一。因此,一旦个体的同班同学,宿舍舍友和最好朋友不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必然会动摇个体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一旦有些成员出现不良情绪或消极行为,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有可能会感染到其他成员。

其次是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认知的缺乏和情绪的低落。

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短期内无法呈现出大学生志愿活动中的社会价值。志愿活动并非经济活动,有投入必然有产出。在我国,由于志愿者活动只开展将近十年的时间,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复杂的社会心态,使得社会公益活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社会价值往往被低估。

第二,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知。一些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可以帮助到任何有需要的人;另一些大学生则认为只要参与志愿活动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虽然这方面的立意点不同,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实际上已经对志愿活动的内容和意义的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第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参与志愿活动,这样他们就一定会受到学院和同学的认可和肯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可以帮助到一些弱势群体,从而肯定自己的志愿活动价值所在。

第四,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挫折感。一方面,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大学生在组织志愿活动时,经常会受到受助者的怀疑甚至排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体制本身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即使受助者接受了志愿者的服务,他也不会完全脱离困境。因此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具有了明显的挫折感。

二、小组工作与大学生的间断性志愿行为的内在契合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既是以群体形式开展的社会工作,又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处境中的应用,使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体。

第一,运用小组工作可以发挥同龄群体的正向功能。正如默顿所说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系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同样有着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在正向功能的影响下,组员相互之间可以利用群体的环境和资源,矫正和干预个体的在志愿活动中出现懈怠行为。比如,在小组环境中,当某个组员在志愿活动中出现了力不从心等情况时,其他组员则可以通过行为或是语言鼓励和支持。

第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志愿行为的优势还在于大学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个体都具有相似的身心特点:渴望被同龄群体所接纳,并追求成为与自己相似的同辈群体中的一员。国外学者哈塔普在他的同辈关系与社会能力成长的研究中,指出了好几个同辈关系对于青少年健全发展是关键性的因素。小组工作方法特别适用于群体行为的辅导和矫治。

三、运用小组工作强化大学生的志愿行为持续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可以成立大学生志愿行为动力成长小组,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安全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使得小组成员能有效地修正对志愿活动的各种错误认识,调节自己在志愿活动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强化自己的志愿行为的持续性。

小组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大致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小组成员的认识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相互认识和接纳。为达到此目的,社会工作者通常选取比较轻松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采取一些减轻压力和紧张的游戏或游戏式竞赛等方式。

第二阶段是明确小组目标。此阶段小组主要目标是小组成员即大学生志愿者要理解志愿行为的本质意义及自己在志愿活动中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对志愿行为正确的认识,发掘志愿行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的价值。

第三阶段是行为强化阶段。本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分析自己的志愿行为。角色扮演是指将大学生置身于一种人为的角色情境之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感受各种不同角色的行为发生原因和机制,体会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此过程中,同一组员可以多次扮演不同角色,从而体会不同角色感受,并在角色扮演后进行深刻的讨论和回馈,体会持续的志愿行为模式建立后带来的改变和心理满足。

第四阶段是总结评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小组强化目标达成至小组正式解散。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对小组整体工作的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其中特别要对组员的志愿行为认识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评价。如有必要,小组工作者也可以对组员的志愿行为跟进评估。此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较轻松自由的讨论分享以及联谊会等形式,让组员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总结,相互鼓励,提高离组后的信心。

[1]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2):31.

[2]李国武.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11.

[3]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赵芳.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吕新萍.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金艾裙,黄海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初探[J].社会工作,2006,(11):49 -50.

2012-02-27

任云霞(1979-),女,山西阳泉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组员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