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看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中的人物外貌描写*

2012-08-15金曙江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连贯水浒传译文

陈 坚,金曙江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1620)

从目的论看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中的人物外貌描写*

陈 坚,金曙江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1620)

沙博理《水浒传》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堪称比较成功的译本,作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其较为完美地体现了功能目的论,即在目标语境中实现原文的预期目的,目标语读者以近似于母语读者的理解方式来吸收接受中国语言及文化;此外,功能论翻译理论中的工具翻译与文献翻译的翻译策略在其人物外貌描写时也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目的。

《水浒传》;外貌描写;沙博理;功能目的论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同时,《水浒传》也是一本中国宋代的百科全书,小说人物众多,从皇帝到流浪汉,从英雄到歹徒三教九流人物,囊括社会各阶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典范之一的《水浒传》,自问世以来,不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和喜爱,先后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日等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全世界颇受重视的一部小说。迄今为止,影响较大,深受欢迎的英译本《水浒传》有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的七十回英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与中国籍美国学者沙博理的一百回英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简称沙译)。沙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于1980年出版,译著语言流畅,意义准确达旨,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比较成功地译出了施耐庵所塑造的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草莽英雄的形象,给国内外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不同于以往的论文研究,如:《水浒传》中的句式,人物绰号,语义空白现象,称谓语,绰号,文化空缺或文化负载词汇,人物语言,书名成因,习语,地名,粗俗语和方言词汇的英译;或研究的角度有符号学,改写理论,文化转向,杂合理论,后殖民主义视角,女性主义,文体学等等;作者认为:人物外貌描写作为一种主题类词进行专攻研究至今罕有学者做过,本文选择《水浒传》人物外貌描写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共鸣。

一、关于功能翻译理论

(一)功能翻译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产生。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Possibilities and L 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对等基础之上的。1984年,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他在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 roaches Exp lained一书中又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补充提出了翻译的忠诚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对传统对等思想的反叛以及对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其核心就是目的论,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他认为“Skopos”一词专指翻译的目的。笔者以为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等效理论的束缚,不再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策略。因此,可以说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看其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而是看其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翻译目的论为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莱斯(Reiss)根据布勒的三大语言功能(“再现”“表达”“感染”)将文本分成三种类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提出文本类型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信息文本(重内容的文本)主要用于传递信息,翻译时要求充分传达源语文本的概念内容;表情文本(重形式的文本)主要是传达作者的情感,重形式和美学效果,翻译时要关注源语文本的艺术形式;感染文本(重诱导功能的文本)主要是引发“接受者”的行为反应,呼吁或劝说文本接受者以某种方式采取行动,译文应在目标语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莱斯还以文本类型为标准,根据源文本的语言特点或根据习惯对源文本进行分类以寻求适当的翻译策略。

诺德也吸取了布勒(Karl Bühler)的研究模式作范例,即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四种类型: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 情 功 能 (expressive function)、诉求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此功能是诺德所加),并讨论它们在文本中体现的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具体的翻译问题。她总结出两种不同的基本翻译策略: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纪实翻译是“对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之间文化交流活动的记录”,其重点是用译文语言再现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交际的情景,包括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译者应该采用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等具体的翻译策略。工具翻译把翻译看成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交际的工具,交际语言是译文语言,交际环境是译文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只作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旨在顺利地完成交际目的,而且译文接受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到或听到的文本曾经以另一种形式被用于其他交际环境。换句话说,在阅读这类译语文本时,读者完全不觉得在读译文。要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可采用意译(Free translation),文化替代(Cultural Substitution),省略(Omission),补充(Amplification)和使用一般术语(Using general term)等方法。

(三)翻译指导法则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译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因素,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照译语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语内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语际连贯法则或称‘忠实’法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的。在译语文本生成过程中,目的论认为语内连贯法则优于语际连贯法则。“语际连贯法则,是建立在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译文的功能基础之上的,且它从属于语内连贯法则。而语际连贯法则和语内连贯法则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功能翻译论摆脱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强调译者的作用和翻译的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从功能翻译论角度对《水浒传》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新的启示,有助于翻译译本的研究。

二、功能翻译论在人物外貌描写翻译中的应用

(一)人物外貌描写的英译功能分析

根据何心先生的研究,“《水浒传》所写的各阶层人物,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广的,兹将书中所有人物阶层分别摘出如下:农民、地主土豪、手工艺者、商贩、知识分子、官僚、青吏、兵丁、艺人、僧道、奴仆。”

文学界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多有研究,金圣叹曾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所状,人有其声口”。其人物描写在中国古代小说当中很有代表性。人物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身体部位的描写或者对人物形貌整体印象的概括,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作者认为《水浒传》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功能是以信息功能为主,表达功能为辅,那么外貌描写的翻译就应当主要以译文读者为取向,同时兼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二)沙博理的翻译目的

沙博理在他的“《水浒》新译本前言中说道:“要想把这些全都翻译成英文,即让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又要忠实于原作,对我绝非易事。”后来,沙博理又在《水浒传》的《翻译前后》中说道:“我们希望更多的外国朋友能够看见到这部小说,并通过它更加了解我们的文化,更好地欣赏我们的文学遗产。”译者的目的很显然都是为了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

(三)沙博理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沙博理在翻译它的过程中,依据“目的法则”,采取了功能论翻译理论中的工具翻译/交际翻译和文献翻译的策略:

1.Documentary translation纪实翻译

纪实翻译包括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

1)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词翻译体现原文的形态,词汇或句式特征。(张美芳2005,p62)

Example1.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走进茶坊里来……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P86,第3回)

While the waiter was talking,a big fellow who looked like an army officer strode in…A raven black plaited sash bound his parrot green warrior’s gown at the waist.(P87,第3 回)

在该例中,沙博理把“鹦哥绿”和“鸦青”分别翻译为‘parrot green’和 raven black’,从而保留了原文的词语结构和顺序,传播了中国文化,实现了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法则。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用目标语的规范来改写句法结构和词汇的惯用法,以再现原文的措辞。(张美芳2005,p62)

Example 2.正牌军索超出马直到阵前,兜住马,拿军器在手,果是英雄豪杰。但见:头带一顶熟钢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P374,第13回)

Captain Suo Chao entered the arena and checked his horse.Weapons in hand,he was a heroic figure!On his head was a lion helmet of pure steel,with a long red tassel dangling behind.He wore a coat of iron mail,bound at the waist by a gold plated girdle with an animal’s face.(P375,第 13 回)

在该例中,沙博理将下划线句子直译,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语言流畅易懂,向西方传播了宋代中国的服装文化,使西方读者能够感觉到中西服装的不同,实现了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3)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保留源语文化的背景,给目标语读者造成陌生感或产生文化上的距离感。(张美芳2005,p62)

Example 3.又见外面两个仙女入来……面如满月。(P2674,第88回)

Two fairy maids came in…their faces were like the full moon.(P2677第88回)

Example 4.黄军阵内,簇拥着一员上将,足穿鹰嘴云根靴。(P2656,88 回)

How was this general attired?He was shod in hawk beak patterned,cloud soled boots.(P2657,88 回)

上2例中,“面如满月”是典型的中国式比喻,沙博理采用异化翻译,译为“their faces were like the full moon”,给目标语读者造成一种新奇感;“鹰嘴云根靴”即使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很稀奇的,更不用说外国人了,沙博理把“鹰嘴云根靴”译为“hawk beak patterned,cloud soled boots”,给目标语读者造成陌生感,把中国宋朝时代的文化传播给英语读者,实现了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2.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工具翻译注重读者的理解,具体包括Free translation意译,Cultural Substitution/Substitution文化替代,Omission省略,Amplification补充和Using general term使用一般术语。

1)Free translation意译

意译指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

Example 5.那人生得八尺来长,淡黄骨查脸。(P1032,第35回)

He was tall,sallow,clean shaven,with protuberant cheekbones.(P1033,第35 回)

Example 6.辇上中间,坐着辽国郎主:头戴冲天唐巾。(P2658,第88回)

Seated on a thr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carriage was the King of Great Liao,on his head a tall conical turban.(P2659,88 回)

以上2例中,沙博理将“八尺来长”和“冲天”都意译为“tall”,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开了文化障碍,因为“尺”在西方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而“冲天”是中国式的比喻,直译的话西方读者可能无法理解。通过意译,沙博理实现了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2)Cultural Substitution/Substitution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是指用译语中功能类似的术语代替原文中的术语。由于各国文化,地理,习俗等原因,一国使用的物品或概念在另一国不存在,这时使用文化替代可以让读者觉得熟悉,从而易于理解和接收。

Example 7.那妇人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P818,第27回)

She slipped out of her green tunic and crimson skirt.(P819,第27回)

显而易见,沙博理把“衫”译为“tunic”,而“tunic”在英语中常指长而无袖的衣服,可是宋代中国人穿的“衫”是由袖子的,二者并不相同。通过使用文化替代,沙博理弥合了文化间的差距,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近似原著文化的感受,实现了语内连贯法则。

3)省略(Omission)

省略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词,或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在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把原文信息译成目标语时,常常要增删某些词汇,沙博理在翻译中考虑的是西方读者对原文内涵的深层感受,所以对西方读者无法理解的内容,沙译作了大量的删改,尽管如此,但并不损害原文意义,恰恰相反可以使译文语言更为通顺达意,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序。省略包括部分省略和全部省略:

Example 8.左手那一个,乌纱帽,白罗,胸藏锦绣,笔走龙蛇,乃是梁山泊掌文案的秀士圣手书生萧让;右手那一个,绿纱巾,皂罗衫,气贯长虹,心如秋水,乃是梁山泊掌吏事的豪杰铁面孔目裴宣。(P2310,第76回)

Next,on finely saddled steeds,were two civil officers in charge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One was Xiao Rang the Master Hand,who looked after documents on Mount Liangshan.The other was Ironclad Virtue Pei Xuan,who was the chief secretary of the stronghold.(p2311,第76回)

在沙博理看来,被删去的下划线部分对于故事的叙述可有可无,因为读者不会花时间读这些累赘的描写。运用省略策略,译文显得简洁而更富有可读性。

再看下例全部省略句式:

Example 9.那把旗招展动处,青旗中涌出一员大将。怎生打扮,但见:

蓝靛包巾光满目,翡翠征袍花一簇。

铠甲穿连兽吐环,宝刀闪烁龙吞玉。

青骢遍体粉团花,战袄护身鹦鹉绿。

碧云旗动远山明,正按东方甲乙木。

号旗上写得分明:“左军大将大刀关胜。”(P2302,第66回)

On it was written The Big Halberd Guan Sheng,General of the Left Army,and from the sea of blue banners Guan suddenly e-merged.(P2303,第66回)

在此例中,把人物外貌描写的诗词完全省去不译,因为他认为这对读者而言毫无意义。沙译对原文内容所作的删减和改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译语读者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是译者翻译的最终目的;译文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沙译取得较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4)补充(Amplification)

补充是指用译语语言补足在转换原文化内容时造成的语义损失,使得译文更加的准确完整。《水浒传》译文的读者是以英语为母语或懂英语的国外人士、团体或组织,原文读者与译文的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读者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因素的预设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对必要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一定的补充或解释。

Example 10.九龙黄袍(P 2658,第88回)

nine dragon robe of royal yellow(P2659,第88回)

在翻译“九龙黄袍”时,沙博理在yellow前加了royal一词,因为在封建时代的中国,黄色只能用于帝王和皇室成员,一般官员和普通百姓禁止使用黄色。沙博理此译向西方读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达到了准确即“信”,实现了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

5)Using general term使用一般术语

如找不到恰当的对应词时,建议使用一般术语,如上义词就可以消除文化障碍,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

Example 11.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P342,第12回)

The man wore a broad-brimmed felt hat.(P343,第 12回)

毡笠(zhān lì)is a kind of wide - brimmed hat covered with wool or other animal hair.As western read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范阳毡笠”,Shapiro translates it into“broad-brimmed felt hat”.The“hat”is a general term which is closer to the target readers,thus Shapiro achieves intratextual coherence by adopting general term.

毡笠是一种宽沿覆盖有动物皮毛的竹笠,但现在已很难见其踪迹,中国人也很少见到它,更不用说外国人来认知熟悉它了。把它译为“broad-brimmed felt hat”,而“hat”是帽子的统称,沙博理使用一般术语后,译文读者立刻就领悟到帽子的类型影像,从而实现了语内连贯法则。

正如丹佛大学伯顿·拉费尔教授在1981年8月27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所说的:“沙博理先生以他欢快的文笔,使这部在中国几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的小说读来非常有趣,他那大胆的译文使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三、结语

本文从功能目的理论来探讨研究问题,诠释了人物外貌翻译中的功能策略,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如果所译文本达到了译者翻译时的翻译目的,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个成功的译文。功能论翻译理论的工具翻译与文献翻译的策略在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人物外貌描写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中国文化特色,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从而实现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总而言之,翻译实际上是种再创作,不仅仅是运用语言的问题,还需要遵循文学创作上一些普遍规律,如何协调原著与目标语之间的关系,即所谓鱼和熊掌兼而得之,是广大翻译工作者们值得借鉴学习的有效方法。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Reiss K,Vermeer H 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Niemeyer,Tübingen,1984.

[4]Shapiro S.Outlaws of the marsh(Volumn1-3)[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5]何心.水浒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编.水浒争鸣(第四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7]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J].水浒争鸣,1985,(4):404 -414.

[9]沙博理.我的中国[M].宋蜀碧,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10]孙建成.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63-71.

[12]喻锋平,董闽花.谈目的论中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3]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5]张县伦.水浒那些事儿[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2012-01-13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ZZGJ15-11)

陈坚(1965-),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连贯水浒传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译文摘要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I Like Thinking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