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6例诊治分析

2012-08-15郑红梅周振理

天津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肠腔非手术治疗生长抑素

王 卫 郑红梅 熊 瑞 周振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若处理不当,会引起多发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于天津南开医院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资料5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26例,女30例,中位年龄50岁,其中,既往行1次、2次和3次手术者分别为4(7.1%)、17(30.4%)及35(62.5%)例;既往手术类型中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切除术和小肠排列术3种术式者共44例(78.6%),其余12例中上消化道穿孔手术4例,穿孔性阑尾炎手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3例,妇科手术者3例。56例患者中伴有腹痛症状者36(64.3%)例,腹胀56例,排气排便消失44例(78.6%),恶心呕吐40例(71.4%)。

1.2 临床症状 44例小肠术式者患者典型表现为术后很早出现排气,或者少量排便,且进食后很快出现梗阻的临床症状。全组患者发病时腹平片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胀气及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均可见肠壁水肿增厚,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肠袢间间隙消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腹部B超检查均显示肠管扩张,积液,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肠蠕动减弱。

1.3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共3例,其中2例患者仅行胃造瘘术,以备术后肠内营养之需,1例患者行梗阻近端和远端小肠的侧侧吻合术。(2)非手术治疗53例,其中有14例只进行了禁食水、胃肠减压、灌肠、维持营养等一般治疗。余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有16例应用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有23例应用激素、生长抑素联合中医药治疗:奥曲肽0.1 mg/8 h皮下注射,持续10 d,地塞米松5 mg/12 h静脉注入,持续5~7 d,若患者发热,白细胞增高,则使用抗生素治疗。中医药治疗主要为复方大承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每日1~2剂,浓煎为200 mL,由胃管分2~3次注入,给药后闭胃管2~4 h左右打开,若不能耐受中药胃管注入者(有较重的恶心或呕吐),采用中药200 mL保留灌肠,可以耐受后,自胃管分次注入,治疗最短者为4 d,最长者为16 d,平均(8.68±1.89)d;在使用汤药基础上,加用腹部针刺疗法时,针刺取穴有中脘、天枢、关元、气海、支沟、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皮肤,进针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以出现酸、麻、肿、胀感为得气,每日2次,每次20~40 min,治疗5~19 d,平均(8.95±2.12)d。

2 结果

手术治疗3例,术后均并发肠瘘,行2次手术治疗3例,其共同特点:均存在广泛致密的腹腔粘连;肠壁炎性水肿,增厚易碎;解剖关系紊乱;松解粘连时可见大量丝状物。非手术治疗53例患者治疗后2~32 d缓解,平均治愈时间(10.6±6.9)d,其中16例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患者治愈时间为(10.1±1.1)d;23例生长抑素、激素和中医药三者联合治疗患者的治愈时间(8.1±1.5)d;其余治愈时间约为(15.8±2.4)d。

3 讨论

3.1 EPISBO的病因与预防 EPISBO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通常认为其与手术操作导致的肠管损伤有关,且后者可引起严重的渗出和粘连,进而形成EPISBO。本研究中56例EPISBO有44例的手术类型与小肠的密切操作有关,提示小肠浆膜损伤可能与EPISBO存在关联。在既往手术次数的分析中,笔者观察到手术次数越多,术后出现EPISBO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中有3次既往手术史者出现EPISBO 35例,远远高于1次手术者的和2次手术者,表明既往手术次数越多,腹腔内粘连程度越重,手术操作越困难,肠管损伤程度也越重,提示肠管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生理改变可能是诱发EPISBO的主要原因之一。

EPISBO预防的核心是减少术后粘连,笔者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尽量纠正或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后再行手术。(2)手术时应尽量减少肠管损伤,减少不必要的分离以及手术打击范围,减少肠管在空气中的暴露,并尽量保持肠管浆膜面的完整性。(3)手术结束时用等渗盐水冲洗腹腔,清除其中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异物及坏死组织。

3.2 EPISBO的诊断 临床上关于如何区分炎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尚存争议。如错把炎性肠梗阻当做粘连性肠梗阻,可能导致错误地选择手术治疗;如果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认为是炎性肠梗阻,进行非手术治疗,则可能贻误手术时机[3]。有研究认为,在诊断EPISBO之前,必须排除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等机械性因素和继发于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肠梗阻[4]。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独特的特点,大多发生于术后2周左右,肠蠕动曾一度恢复,腹胀是其主要症状,本研究中56例患者全部腹胀,而有腹痛症状的患者36例,提示腹胀症状重于腹痛症状。腹部CT对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最有帮助[5]。本研究中全部56例患者CT示肠壁增厚,肠袢间间隙消失。肠腔扩张不均,肠腔内积气为主,积液为辅。

3.3 EPISBO的治疗 EPISBO的特征是以炎性水肿粘连为主,如果错误地选择了手术不仅不能解除梗阻,反而会因再剥离而损伤肠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了粘连的机会,严重者可致肠瘘发生。所以对于EPISBO,手术治疗应该是其禁忌证[6]。本研究中有3例EPISBO采取了手术治疗,术后均出现肠瘘,考虑原因为术前想通过手术分离粘连来解除梗阻,但术中腹腔内粘连广泛致密,解剖关系紊乱,根本无从分离,而强行分离最终导致了肠瘘的发生。

本研究中保守治疗治愈时间平均为(10.6±6.9)d,优于文献报道的(26.4±11.6)d[6],提示本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案疗效是显著的。其中激素、生长抑素联合中药组的治疗时间最短,推测可能是此3种方法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生长抑素联合激素可有效减低肠腔内的压力,从而减轻肠腔内消化液大量积聚导致的肠管扩张和缺血性改变,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单纯西医治疗对于胃肠动力的恢复效果不明显,而中医中药配合穴位刺激,可以激发人体内的调节机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2]薛刚,曹永宽,张国虎,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J].西南军医,2008,10(2):41-42.

[3]童士伦,罗建飞.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腹部外科,2006,19(6):332-333.

[4]王斌,李宏艳.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8):479-480.

[5]任建安,李宁.深入认识术后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285-286.

[6]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猜你喜欢

肠腔非手术治疗生长抑素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二甲硅油散的不同应用方式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止血成功率的影响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非手术治疗在Ⅳ级 Ⅴ级闭合性肝破裂中临床应用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