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

2012-08-1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孙紫吟

中国商论 2012年15期
关键词:电子货币准备金中央银行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孙紫吟

电子货币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作为新型支付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技术信息化、数字化、便捷化的今天,其影响不仅仅在于改变了人们的交易行为,更在于深刻触动了金融支付体系,它对货币供给具有深刻影响。

1 电子货币是货币的全新形式

电子货币是通过事先储存的货币价值,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实现交易的一种支付手段。它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但是,和交易行为自主、交易条件相同、交易方式独立以及交易过程不可中断的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有:

首先,电子货币并不具备统一的发行主体。目前,不仅中央银行有权利发行电子货币,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都能够在规定框架内发行电子货币,使得电子货币表现出发行方面“非中央银行化”的特征。而不同机构所发行的电子货币,不仅具备各自的特征,而且因为货币价值需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资产与信誉作为担保,所以在风险程度上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电子货币具有便捷性与安全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在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过程当中,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能够提升资金流通速度,节约货币流通费用。而且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当中,不涉及到实物货币,不用担心丢失、被抢等风险,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再次,电子货币属于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既有形又无形。我们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无形货币,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属于各种有形物质的复合载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将电子货币简单的归结成有形货币,原因就在于电子货币的本体有着明显的非物质属性[1]。

最后,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不需要当场即付,可以中断交易过程而选择其他时间支付,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付出的信息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

综合而言,电子货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影响着货币测度,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广义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记为M2;而目前常用的货币狭义定义是:经济中的货币是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总和,用于购买商品的支付,只不过是从买者到卖者的货币转移,狭义货币可用符号M1表示。

根据货币定义的广度,可将货币大致分为三个货币测度:

a.M0=公众持有的通货

b.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c.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除了以上三种货币测度外还存在诸如M3、M4等更广泛的定义,由于其定义目前还未标准化且在不同的国家含义不同,所以在这里不纳入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电子货币开始针对传统货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在部分流通支付领域当中,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货币。而且电子货币也明显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较大的推动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甚至使得货币各个层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从而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电子货币支付总量难以统计,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分析货币供应数量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货币政策无从下手。

由《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9~2008年》的数据可知,M0的同比增长率不断下降,M0在M1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具体涉及到的是流通当中现金与活期存款(M1),同时这个替代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事实上,电子货币替代率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对货币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2]。

2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和传统货币相比较而言,电子货币具有生产过程简单, 运输保管、清点费用低等特点。不仅如此,作为对传统货币形式的变革, 电子货币正以全新的形式完成着货币的各种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从而给传统货币供给理论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

2.1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应该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其中,基础货币应该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具体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银行准备金有所扩张之后,就能够创造出来银行体系当中的各种存款。

在这里可以设:M是货币供给,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C是现金通货,D是活期存款,R是存款准备金,T是定期存款,t是定期存款比率,k是通货比例,E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e是超额准备金比率。

那么:M=C+D;B=C+R,k=C/D,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t=T/D,e=E/D,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货币乘数:m=M/B=(C+D)/(C+R)

货币供给模型:M=B·m

如果将其放到乔顿模型里面,涉及到的货币只剩下两项,分别是公众手中通货以及私人活期存款,构成了狭义上的货币定义。这时候乔顿货币乘数应该是:m=(1+K)/[K+rd+rt·t+e]

∴乔顿货币供给模型:M=B·m=B·(1+K)/[K+rd+rt·t+e]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该模型中,货币乘数m与R、e、t、k均呈负相关的关系。

2.2 电子货币对于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

2.2.1 电子货币针对通货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如果仅从替代现金的过程来看,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但是如果使用电子货币,那么就肯定会降低实际流通当中的通货数量。中央银行独家掌握着通货的发行权,即使出现了电子货币,也不会影响到这种垄断性的权利。而伴随着电子货币体制以及实际操作流程的逐渐改善,未来应该会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当中,这样就会出现虚拟化的基础货币。如此一来,实际流通的现金数量也会有所降低,而银行准备金总额维持原状,基础货币也就会呈现逐渐的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未来可能会不受央行的控制,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出现内生性变强。基于货币需求而言,使用电子货币能够降低流通费用,人们对于现金以及活期存款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这就能够表明,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人们针对流通通货产生的需要。

2.2.2 电子货币针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的影响

央行之所以会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稳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而通货比率则会虚弱这项政策的实效。还有就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没有针对电子货币存款账户做出明确的准备金规定,这样出于规避法定准备金限制的目的,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金融衍生品,从而减少了央行存款准备金余额,使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有所降低。

2.2.3 电子货币针对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部分,其数量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转换的成本,避免了一些局部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而使用电子货币必然会降低流通现金数量,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比率减少,于是商业银行也就会降低超额准备金数量,同时也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3 电子货币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2.3.1 货币供给之流动性的总体形势

事实上,电子货币所替代的高流动性货币,通常都是主要集中在流动性最强的现金M0方面,并使其转变成银行活期存款,这样就会降低先进持有率。所以说,货币流动性和现金持有率之间必然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M1/ M2 的值变大,就说明代表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里面的比率有所提高,而货币供给流动性以及流动速度也有所增加。反过来同样也是如此。

2.3.2 电子货币可以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

因为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特征十分明显,所以人们能够借助电子指令来转化不同的金融资产。比如,银行卡里的存款本为M1测度的活期存款,然而银行卡的持有者却可以轻松地将活期存款变现,从而使M1减少而现金M0增加;相反,持卡人也可将M0存入银行转变为M1,这种存取行为在现代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而这种转化行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不同货币形态之间的转换可能会太频繁,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影响到了货币结构的稳定性。

3 针对电子货币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使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去代表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在当前电子货币盛行的背景下,需要改善该货币形式的总体环境,并从政策和机制两方面把握金融趋势、规范操作流程。

3.1 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应该从电子货币的整体支付环境入手,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发卡机构无偿提供电子支付设备给广大商家,同时通过培训来确保能够熟练使用,并且减免电子货币支付的手续费用。待电子货币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再逐步地加收手续费。

3.2 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

3.2.1 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

电子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头等大事,所以必须对电子货币发行者实行限制,具体限制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明确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另一个则是针对发行主体资质做出限制[7]。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财务运作以及结算系统必须是安全稳定的,而且需要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作担保。

3.2.2 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

不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经济主体,都必须确保其具备最终支付能力。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根据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准备金率,并提取一定的准备金。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确保央行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用。

3.3 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

电子货币作为虚拟化的货币,如果其发行主体破产,那么就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问题。所以应该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以便降低其发行风险。

3.4 强化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

当前阶段,由于相关行政体系不健全以及技术能力水平降低,使得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应该尽快设立专门的电子货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以及流通做出有效的监管,对电子货币的相关信息做出汇总并分析,以便更好地为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对货币内涵以及供给理论等造成了深远意义上的影响与冲击。电子货币作为一柄双刃剑,其不仅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支付成本,还有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目前为应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必须转变中央银行的政府职能,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电子货币的支付环境,健全电子货币的制定与发行机制,把电子货币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当中,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使得电子货币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1] 李新洁.电子货币是货币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J].经济研究,2011.

[2] 尹永.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分析[J].财税金融,2009.

猜你喜欢

电子货币准备金中央银行
电子货币风险及防范探讨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电子货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电子货币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涵盖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新的货币层次划分研究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