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写作

2012-08-15刘娜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典型性底色刻画

□刘娜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473000)

写人,而非“塑造人”——让人物报道回归人性

长久以来,“高”、“大”、“全”,已成为传统意义上典型人物报道不可摆脱的模式。在媒介多元化、信息异常发达的今天,如此千篇一律的报道,不仅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审美疲劳,而且会引起读者的质疑:“他的品格如此高尚,是因为什么?他的形象如此高大,到底是否可信?他的故事以偏概全,是否经得起推敲?”

于是乎,让人物报道由“写神”转变为向“写人”,不仅成为了众多读者的呼声,也成为媒体人物报道的着眼点。

《南阳晚报》新闻专栏“独家·讲述”,是一个致力于挖掘南阳本土人物和事件的知名新闻专栏。栏目开设两年来,已挖掘出300多位个性鲜明、事迹感人的小人物。这些非传统意义上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仅受到读者的称赞,也引起同行媒体的关注。

这首先归功于栏目对人物报道的定位是“非典型性人物”——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并非“高”、“大”、“全”,但他们的一个侧面,足以让我们感动,就可以了。作为专栏记者,我们只需要用心写他们,不是刻意塑造他们。

2012年5月7日,“独家·讲述”专栏以《“这个‘傻子’,我当定了!”》,报道了“傻”农民姚金奇的尴尬和坚守。这位14年赡养50位孤寡老人的普通农民,这个为帮助贫困学生卖掉自家粮食的实心汉子,这名为了村里治安骑着自家摩托车义务巡逻的巡防员,处处在做着别人看来“很傻”的事情。

文章的妙处,不在于写姚金奇的“傻”,而在于写在别人的质疑中,他如何坚守这份“傻”。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就透露出这种“质疑”与“坚守”的碰撞。村民说:“你不去赚钱去养老人,是不是神经了?”他反驳:“咋能光用钱衡量一切”;妻子说:“你还管不管家?”他辩解:“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儿子说:“谁愿干这种赔本的生意?”他回答:“别人不干,我干!”。

文章没有刻意塑造,只是实事求是地写出主人公的尴尬和坚守,在质疑和无畏的碰撞中,新闻故事更加可信,人物形象愈发高大。这样的小人物,这样的遭遇,如此可亲,这样可信,读者怎么会不喜欢?!

写人,就是写底色——让人物写作彰显个性

写非典型性的人物,关键就是抓住人物的底色来写。这就意味着,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要写出新闻人物身上最闪光的那一面,而不是为他作传。

那么,如何抓住人物的底色呢?这需要记者敏感地捕捉到人物的个性,用心地体味人物的特点。写底色,说白了,就是写个性,有个性的人物,才会吸引读者,引起共鸣。

2012年8月10日,“独家·讲述”专栏以《“抠门儿”鲁老板》,报道南阳一家车行的老板鲁文增。这个用100元一个的手机,穿50元以下衣服的人,为了省钱,“不喝酒,不抽烟,不买车”。但8年来,他每年至少拿出10万元,投身城市公益,救助老弱病残。

“抠门儿”就是这个人物的底色,记者围绕这个底色展开,将他对自己的“抠门儿”,和对城市公益的“大方”,鲜明和生动地勾勒出来。

报道非典型性人物,切忌“一面倒”。记者不仅要抓住人物底色、彰显的人物个性,还要用客观的事实,解决读者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稿件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在《“抠门儿”鲁老板》第三部分“公益V S商人”中,记者笔锋一转,直面争议:“作为一名商人,他这样做,会不会是在作秀?”然后,通过他自己的解释、身边人的评价、群众的观点,让质疑不攻自破。

2012年8月28日,“独家·讲述”专栏以《“倔老头”求学记》,报道了农民张金恢57岁重返校园,自学法律40年,热心当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的故事。文章的最后,通过“倔老头”身边很多人之口,将一位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和重视的精神,跃然纸上。

“抠门儿”也罢,“倔”也好,这样的底色描写,让读者看后有种“这样的人我身边也有”的亲切感,共鸣便产生。

写人,需要写细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惟有细节,方能打动人心。

人物形象的刻画,需要大量的故事和细节。在非典型性人物写作中,哪些细节是需要用心刻画的?

首先,注重人物行为的细节描写。记者在采访中,不要注意人物说什么,而是注重他怎么说。因为,行为最能传到一个人的内心。2012年7月17日刊登的《勇敢的青春》中,记者在结尾这样描写两次赴灾区救援的“90”后志愿者陶冠文:“青春,有多种活法。为了自己,也为了更多人,我选择勇敢一点。”说起明天,清瘦的男生,像攒够了无尽的力量,猛地举起右臂。

其次,注重人物故事的逼真刻画。新闻中的故事,不仅是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要体现人物的精神。所以,细节描写,能直逼读者的心灵。在文章《留取光明在人间》中,记者如此刻画主人公崔长林当年英勇救火的场景:“消防兵崔长林端起燃烧的大火盆,飞快地往修理厂外面跑。燃烧的汽油飞溅而出,火苗迅速蔓延到他的脸、胳膊、下肢。转瞬之间,他变成了一个奔跑的火球……”

最后,注重新闻场景的细致刻画。场景性描写,不可过多,但也不可没有。场景,是为人物服务的,是为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文章《水帘河畔的人泉情》中,记者开头这样写到:“桐柏县城西三公里处,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叫陈庄村。村的南头,有一条蜿蜒向前的小河,叫水帘河。河的北岸,有一眼白石红砖修砌、野花绿草环绕的山泉,叫龙泉井。距泉百米处,有一户临水人家,主人叫李德亮。”

这些细节刻画,让文章有了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看后,为人物行为感动,为人物精神叫好,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①朱清河、张晓.典型报道与时代精神刍议.报刊之友,2003年第5期

②丁铂诠.新闻理论探索.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③徐列.在追问中逼近真相.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典型性底色刻画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永恒的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