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另类媒体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

2012-08-15文丨陈志萍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另类理性

文丨陈志萍

1 另类媒体的定义

近些年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得到了国内外传播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另类媒体是一种由来已久且与时俱进的传播形态,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就有不满主流商业媒体的人士揭竿而起,创办报纸、杂志,揭露美国政治名流和商业大亨的丑闻。如今,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形式运行的另类媒体,虽然内容、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整体定位和运作机制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不追求利润的非商业性团体;受众和制作者是双向的互动传播;媒体运作强调民主决策过程。

笔者以为,要搞清楚什么是“另类媒体”,首先要明白“另类”的涵义。“alternative”一词在英文中有“替代的”和“非主流的”两种解释,因此“alternative media”也应有双重涵义,即“替代性”和“非主流性”。“替代性”表明了另类媒体人的远大志向,让另类变主流;“非主流性”彰显了另类媒体人的鲜明姿态,与主流传媒截然不同。可以说,这两个特性的落脚点都在于和主流媒体的对抗上。具体到另类媒体,一方面在信息生产领域,主流大众媒体一统江湖,攫取了绝大部分生存资源,另类媒体代表小众利益,在偏僻角落耕耘着自己的薄田;另一方面另类媒体不满现状,大胆批判大众媒体唯利是图的本性,在反抗中生存,也在生存中反抗。

2 另类公共领域的构建逻辑

另类公共领域(alternative public sphere)可以说是传播学者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补充和修订,意在重新强化公共领域日渐丧失的理性批判功能,构想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来适应当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化。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public sphere)可谓构建现代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民主范式。哈贝马斯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公民可以通过对公共事务公开、平等的理性讨论与商议,形成符合普遍利益的公共舆论,促进政府社会管理的民主化。他指出讨论的议题必须是“公共关切”、“共同利益”或“公共事务”,并且公共讨论是“人们对理性的公开使用”而不夹带私利。但随着欧美民主国家民主社会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哈氏过于理想化的公共领域存在诸多缺陷。在克雷格·卡隆(Craig Calhoun)编辑的《哈贝马斯与公共领域》一书中,数篇论文抨击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局限性,指出弱势和边缘群族,因缺少“平等”资源,而不能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理性”不过是排斥其他社群参与机会的理性,标准来自霸权者自己。同性恋者和妇女就被认为不具理性,无法分享布尔乔亚的公共领域,“理性、自由、平等”只是布尔乔亚的公共领域或者霸权。因此,以另类媒体为纽带和空间构建另类公共领域,促使私人问题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争取社会同情和认可,无疑是弱势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一条可行之路。

而在当今互联网应用高度发达的web2.0时代,另类媒体的发展和另类公共领域的构建无疑迎来的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根据蒂姆·欧内利(Tim O’Reily)的定义,“Web2.0 以网络作为平台,横跨所有互联设备;Web2.0应用充分调动这一平台的内在优势:把软件作为不断升级的服务加以提供,使用软件的人越多,软件越好;这些应用从多种来源(包括个人用户)吸取和重混据,与此同时,允许自己的数据和服务被他人重混”,它的本质就是“利用集体智能”。web2.0 时代的博客(blog)、维基(wiki)、网络相册、播客(podcast)等科技各具特色,能够大幅降低创办媒体的经费、技术、人力和时间成本。

正是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结构特质,以及自下而上、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另类媒体可以借助它帮助弱势群体去发掘社会中实际存在但却被忽略的事实,努力成为弱势群体的发声渠道,让多元的声音能够在网络集结,形成更具现实意义的另类公共领域。

3 另类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的新闻出版政策非常严厉,不允许私人办报,地下刊物则更是明令禁止,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文革”结束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民间刊物有发展,有倒退,起起伏伏,大陆学者冉云飞把“文革”后中国的民刊发展状况分为三个阶段。

3.1 1978年-1989年

这一时期由于“文革”的浩劫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宽松政策,媒体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许多媒体人认为80年代是中国媒体的“黄金时期”。

1978年出现的“西单民主墙”(1978年11月至1979年12月)标志着中国民主运动的开端。而由诗人芒克和北岛创办的《今天》可谓整个80年代民刊的代表,当时最优秀的青年诗人几乎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刊是由大学创办的,例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复旦大学的《大学生》等等。但这些刊物内容主要以文学为主,不涉及敏感议题,几乎不用接受审查。由于政治环境的因素,这个阶段我国民刊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困难重重,起伏不定。

3.2 1989年-1998年

可以说,“天安门事件”是中国民刊的转折点,此后10年,民间的声音显得相当沉寂,其中还是以诗歌刊物为主, 如《九十年代》、《倾向》、《或者》等。不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却是诗人廖亦武从监狱出来后独立编辑的两期《知识分子》, 虽然时间短,但内容迥异于彼时犬儒写作者的所作所为。”

3.3 1998年至今

因特网在大陆的迅速普及使得撰写文章和发表观点的门槛降低,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应用越来越来越广泛,而且网民的权利意识也日益勃兴,各种言论在赛博空间里风起云涌,网络空间成了追求言论自由的重镇。在这个阶段,还出现了形态成熟的另类媒体,它们编辑自主、经费独立、团队成员稳定。例如以纸质版为主的《民间》、《公民》和《朋友通信》杂志,以及《壹报》、《草莓周刊》、《爱枣报》、《纵横周刊》等网络出版物。

[1] 罗慧.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另类媒体的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 国际新闻界,2010(5).

[2]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福建省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福建莆田 351100)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另类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另类四不像”登场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