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多元思考

2012-08-15文丨张天睿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突发性突发事件舆论

文丨张天睿

突发性事件,在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地发生并且不为人所能控制。这类事件的发生不可预料,具有偶然突发性,同时带有极强的破坏性,呈现出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这种偶发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人群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正因如此,突发性事件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既是新闻界内的热点,但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偶然性,也让突发事件报道成为令新闻工作者感到棘手的难点。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找寻受众关注的新闻价值,同时客观、平衡、准确地反映突发事件的本质,也对新闻事件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优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日趋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互联网虚拟、开放、快捷、海量、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使其融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因而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地球村”。新媒体环境给突发事件的采编发布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时性强,为获取和报道突发事件争取了时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发布者对于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拥有越来越高的主动性。普通民众可以把拍摄到的照片或视频以及所见所闻通过播客、彩信、微博等途径发布于网络上。舟曲泥石流发生时,一位网民拍照并发布在微博上,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新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传统媒体通过使用新媒体获得新闻线索,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抓住了新闻的时效性。

1.2 海量信息为寻找突发性事件的线索拓宽了渠道

传统媒体寻找突发性事件的线索,多依靠群众来信、电话以及线索人提供,或走访群众。这样不仅提供线索的人少,而且一些重要的信息容易被忽略。传统媒体在获得新闻线索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相较而言,新媒体在线索提供上显现了一定的优势。新媒体自由和便捷的信息发布模式带来的海量信息,使传统媒体可以从中找到有效的线索,拓宽了获得突发性事件线索的渠道。

1.3 互动性强,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较好地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为能准确地获得新闻线索内容提供了保障,便于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公众对此突发性事件的看法,有利于传统媒体有效设置议题,引导公众舆论,同时也使对事件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 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虽然为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争取了时效性,增加了获取线索信息的渠道,方便了传统媒体了解舆情,设置议题,但是,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新媒体的特性也相应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信息源多样化,真假难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更使得人际传播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目前,手机、网络BBS论坛、博客、微博等在突发性事件的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消息源通过这些新媒体形态传播可以轻易突破人为设置的防线,采用点对点再到面或者点对面的传播把信息辐射到广阔的空间,从而引起强烈的公众舆论。

但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其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在一方面也牺牲了部分信息的真实性。很多未经证实的信息随着新媒体广泛快速传播,也迎合了公众的防范本能。公众对突发事件极为敏感,其恐惧心理被放大,进而在信息的转载中不断变化,一旦形成流言效应,就很难消除负面影响。

此外,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一些新媒体从业者过于追求报道速度以及点击率,传播一些没有依据或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多渠道的新媒体环境下迅速扩散,同时一些媒体还可能未核实这些信息便进行炒作,缺乏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导致公众产生偏激情绪和心理恐慌。

2.2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的媒介组织,对信息的控制力强,相对而言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其容量有限,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使命,其议题设置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进行议题设置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系统发生了改变。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也合为一体。由于缺少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新媒体将议程设置的门槛降低,网民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博客或微博、在网络BBS论坛上发帖、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传播信息,进行简便快捷地交流。也就是说,新媒体环境下的任何人都可以设置议题。信息传播的主体也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享,信息源随之在结构上发生变化:来自社会民众的信息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舟曲泥石流发生时,第一时间的现场信息首先由一个普通微博用户拍照发布,而非出自职业记者之手。但由于信息发布者数量大,地区分散同时又多处于匿名状态,只要能激发兴趣各类信息内容都可能成为议题,而且议题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朝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议题的自由设置,造成了多种观点和言论互相矛盾的混杂局面,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较大。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果把关不力,在议题设置时容易出现一些与主流观念相悖而行的观念,严重影响公众舆论,削弱媒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信息的控制和有效利用更为被动。

2.3 信息观点庞杂对媒体话语权威性的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合为一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博客或微博、在网络BBS论坛上发帖、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传播和获取信息。新媒体告别了传统的中心节点式传播,取而代之为多节点、无中心、立体网状化的传播方式,受众不再是信息接收的终结和终端,而成为信息传播的始发站。因此,新媒体语境下,包括职业的媒体从业者和传播信息的个体的传播者分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力。突发事件报道具有极强的公共性,传播源的多元化使受众听到不同的声音,形成不同的意见。新媒体对信息观点多样化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媒体有效设置良性议题,影响专业媒体权威性的确立,从而使公众对媒体信息可信度上产生质疑,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性和影响力。

3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尽管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措施阻挡或过滤有害信息,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阻挡或过滤的功效是有限的。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方式应当采取与当下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从而引导公众舆论。

3.1 把握媒体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黄金时间”

在传统媒体时代,普遍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然而,随着新兴媒体兴起并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黄金24小时”渐显无力。基于长期的网络舆情的分析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分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黄金4小时媒体”主要指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在数小时内,突发事件通过传播,便有可能演变成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来自“第一时间”的压力不断增大。过去需要几天或几个月时间去传递的信息,现在几分钟甚至近乎同步可以实现。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在尽短的时间内对事情做出客观、平衡的认识,并找到如何处置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对策,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对事件作出调查判断,并通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进行相应地回应。

迅速报道必须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不能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了赢得时效性而发布未经核实或道听途说的新闻,很有可能造成报道错误,一方面会降低发布该信息的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会误导公众舆论,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3.2 媒体联动,整合传播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限于时间的规定,传统媒体不能同新媒体一样第一时间上传第一手资讯,而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具有同等的话语权,他们发布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单位时间爆发出来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可能在瞬间传递,也可能在瞬间消失或成为过去。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媒体需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将资源重新聚拢。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应与传统媒体实现融合,彼此嵌入,又互相分工、各有侧重。新媒体以最短的时间发布信息,告知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而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做连续报道,不断跟进。传统媒体应对采访任务和版面安排进行调整,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突发性事件上。在二者的融合中,新媒体以其技术优势能够得到更多的即时新闻,不断发布更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内容;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新媒体,使其报道更趋理性和主流,在事件报道和议题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动。两者的结合也把平面媒体变成了多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受众,强化了传播效果。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推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手机报、微博等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

3.3 提高信息传播者素养,把关信息发布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一些及时信息,很多信息发布者并不具备媒介素养,因此并不能完全认识到传播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媒体要想获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首先要提高信息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普及一些媒介方面的知识及主流价值观,让群众对其可以发布何种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外,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一定的效益,编发一些未经核实或虚假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增强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这有助于改善在突发性事件中信息传播的不规范现象,从而增强媒体的权威性,提高媒体公信力。

在突发性事件中,受众面临海量信息和不同的声音时,选择会比较茫然,这给媒体把关人对信息审核、选择和传播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应及时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用最短的事件向受众提供权威信息,并过滤掉不属实的信息。新媒体也应当设立“把关人”,对信息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检查。

3.4 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

新媒体允许多种信息和观点的传播又同时分解了媒体话语权,削弱了新媒体主流舆论的形成。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新媒体中经常会涌现出大量不确定真假的信息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意见,这些庞杂的观点往往会使公众感到无所适从,对媒介的信息可信度产生质疑。而新媒体时代,信息透明大势所趋,越是想遮掩,群众越怀疑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时代作出转变,对突发性事件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必不可少,还应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满足公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权,引导公众舆论。

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化,大部分信息实现了共享,经常会出现相同的信息同时被多家媒体、多种媒体报道。因此,媒体从业者尤其是传统媒体从业者,应懂得如何操作新媒体,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更要从视角、细节、观点、图片、写法等多角度追求独家新闻,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报道,并及时关注和引导公众舆论,多设置正面议题,强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正面舆论。

同时,一些具有深刻见解、掌握信息充分的人或知名学者的言论通过新媒体发布,形成独特的地位,其观点能被大部分受众接受并成为意见领袖。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官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成为重要的“意见领袖”,媒体可通过强化他们科学理性的观点及时为公众解惑,将公众舆论引向端正的轨道,提升媒体话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此外,新媒体环境中也应当具备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以平等的视角引导公众舆论,增强正面舆论的主流地位。新媒体中聚集着一些有丰富的经验并能够有效合理地表达独特见解的“社会意见领袖”,结合其对事件的感知和自己的认识发布信息并传递给其他人。但是,由于这些“社会意见领袖”有时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掌握事实真相,主流媒体需要及时予以引导,突出具有正面意义的理性舆论,使正面舆论形成强势。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探析[W].北京:人民网.2010.

[5] 陆小华.整合媒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

[6] 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W].北京:人民网.2010.

[7] 谢耘耕.《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报道》[J].新闻界,2008(6).

(四川大学法学院,成都 610225)

猜你喜欢

突发性突发事件舆论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