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江泽民的发展思想

2012-08-15张清雅易夏玲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江泽民建设发展

张清雅 易夏玲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试论江泽民的发展思想

张清雅 易夏玲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历史课题。江泽民同志认真总结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环境特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创新发展内涵。一是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二是体制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三是科技创新,用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

江泽民;发展;创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引起其他社会领域的变革。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进步?江泽民同志认真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环境的特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概括,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首先,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而应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其次,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党的十三大概括为五条的基础上扩充为九条,增加了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提高人民生活、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最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建设的新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一基本纲领明确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经济、政治、文化目标,它不仅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完善,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进一步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围绕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首先,赋予了党的性质以新时代的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应看主要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新的概括,将党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和执政使命融入党的性质,实现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前提;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它为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其次,提升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和完成执政治国是历史使命,但首先要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根本问题。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明确了党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指出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强调了党的执政作风,回答了党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了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是时代主题,是我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提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后,丰富了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此,第三代领导集体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等等,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并进一步指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体制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

(一)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相结合,不断推动体制创新,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首先,把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也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的模式。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基本轨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取代了过去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又实行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其次,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宏观调控的加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机制。最后,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分配机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并第一次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一方面既坚持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机制。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路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探索政治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跨越的根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出来。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中就强调了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开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到了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也使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有了新的思路,强调了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改革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入手;强调了在保证党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与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首先,明确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保证了党的执政地位。三者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其次,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最后,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多样化。鼓励公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行使自己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和民主监督权;实现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监督、民主评议等多途径的公民参与方式,使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三)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果说二者的区别,那也是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战略目标,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本质层次和政治方向上来,反映了执政党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如果动摇和放弃了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会使党和人民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和前进方向。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建设方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最后,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认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才会有人类历史的进步。

三、科技创新:用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

(一)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加速发展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宪法为依据,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1995年5月6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充分强调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要素。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作为重点推动力,才能持续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首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种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既包括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也包括自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它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未来。因此,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在科教兴国的实践中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发展民族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就必须发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培养优秀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造才能。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1]徐学军.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共产党,2011(12).

[2]韩振峰.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贡献[J].中国共产党,2011(6).

[3]赵常伟.新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编:李莉)

D610.2

A

1008-8431(2012)04-0044-04

2012-06-05

张清雅(1965-),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授;易夏玲(1962-),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江泽民建设发展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