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标”一流城市群加快太原率先发展

2012-08-15曹扬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对标太原城市群

曹扬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对标”一流城市群加快太原率先发展

曹扬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作为山西省会,太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加快太原率先发展,不仅是发展山西经济的需要,更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迫切需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实施对标赶超战略,找准目标奋起直追。本文立足于太原市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太原率先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太原;对标;城市群;率先发展

太原市第十次党代会把“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作为新一届市委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要想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必须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实践经验,坚决实施对标赶超战略,以构建太原都市圈为契机,在“对标”中寻找差距,奋力赶上新一轮发展浪潮,力争早日跨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分析与启示

发达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资源瓶颈,特别是对于支撑工业发展的资源型地区,问题更加严重。总结它们的成功转型经验,对于推进山西省转型综改实验区建设、实现太原率先发展大有裨益。

(一)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模式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为重要的老工业区之一,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鲁尔经历了“形成—繁荣—成功转型—再度繁荣”的过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模式是一种多元复合模式,即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既有新产业替代模式,又有产业链拓展模式。这种多元复合转型模式,适用于对资源开发依赖度较高,同时具有一定其他优势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在运用中需要遵循潜力性和主导性两项原则。

(二)法国洛林地区的转型模式

洛林地区是法国与其他欧盟国家沟通的特殊通道,是法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洛林面对完全丧失竞争力的煤炭、铁矿开采业,在转型过程中,着眼于整个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工业领域向多元化经济领域转变。对铁矿、煤矿实行有计划的主动关闭,采用发展新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接替产业。这种产业替代模式,是一种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适用于资源开发成本高、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

(三)日本九州的产业转型模式

日本九州地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以钢铁、煤炭、化工、造船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日本九州地区为摆脱产业衰退,其重点也放在了培育新的替代产业。其产业转型模式是新产业替代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即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采取调整衰退产业与扶持新产业相结合、利用区位优势重构产业与发展新型替代产业相结合。除此之外,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了重构,在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新型替代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多元化。

(四)美国休斯敦的转型模式

美国休斯敦是由结构单一的、以石油资源为本的城市转型为科技综合型城市的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石油开采业整体下滑的经济形势,美国休斯敦通过产业链拓展,带动了该地区机械、水泥、钢铁、电力、交通运输及造纸等多种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休斯敦作为美国国家宇航中心布点,有与宇航业相关的1300多家高技术企业。产业链拓展模式是指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业,建立资源深度加工、利用的产业群,在运用中需要遵循保持产业链与城市资源优势相关性和拓展产业高级化两项原则。

上述这些国外资源型城市新兴产业选择的做法与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才能成功地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对于太原而言,必须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在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基地中,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努力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

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内发展模式综述与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从80年代的以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开发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到90年代的以浦东开发、带动江浙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再到21世纪的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为中心,辐射辽、冀、鲁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就是以中心城市开发为核心,辐射、带动、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

以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开发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在没有任何自身积累的条件下,面向海外吸引外资,特别是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从“亚洲四小龙”(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承接加工产业,开展“三来一补”贸易(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完成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

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中小城镇群,一无先天的财富积累,二无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三无丰厚的海外资金流入,完全依靠浙商“穷则思变”的气魄与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从家庭作坊式的生活小商品生产入手,通过商人与商人之间的相互协助与帮衬,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中小城市蓬勃发展的典范,也是当今民营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

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城镇群,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势推动,通过行政权力廉价获取资本,占据市场,创造了一批极富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虽然它们由于政企不分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苏南模式中最核心的“政府强势推动”理念被后继历任政府所推崇。

以上海的浦东新区开发为标志,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外跨国企业直接投资下,浦东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高起点筹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与其它地区相比,浦东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不仅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更有大手笔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型跨国企业直接在上海建亚太总部,浦东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兴起,关键取决于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理解力与执行力。太原经济如何能够率先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方面,要大胆先行先试。太原要想发展的更好更快,就必须牢牢把握综改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化解难题。比如,我们引进的许多大项目、好项目之所以无法落地,关键在于土地限制,特别是对于现有的工业园区,都面临着二次创业用地紧张的问题。太原市应首先争取获得对采煤沉陷区、废弃工矿地、劣质土地的使用和审批权,进而获得与武汉等副省级城市一样的土地话语权,为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内源积累为主。山西的民营资本原本极其丰厚,而“煤老板”们愿意在本地投资兴业的却寥寥无几,一边是各地区绞尽脑汁地招商引资,另一边却是我省民营资本的大量外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我们其实并无特别优势,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就地取材,把“煤老板”的资金吸引到太原市来同样也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三、国内新兴城市群发展经验与启示

当前,全国范围内城市群发展如璀璨群星,各具特色,结合太原实际,以下城市群发展思路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武汉“1+8”城市群:与周边地市共享利税

城市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既是地方财政创收的来源,又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这直接导致地价在市场交易中屡创新高。武汉市近年来利用周边地市土地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到了各县区,将企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武汉市区,将企业搬迁后的厂房用于搞房地产开发。同时,与周边地市建立了税收共享机制,让它们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这种做法在不触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既高效利用了城市土地资源,又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武汉与周边的八个地级市实现了共赢。

(二)皖江城市带:拆分巢湖,壮大合肥

2011年8月,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市4县,面积达到11408平方公里,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大合肥战略的实施既是一次创新,更是一次探索,通过拆分达到行政一体化,力求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不仅为安徽的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

(三)成渝经济区:保耕地,造荒地,城市空间“腾笼换鸟”

耕地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高压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城中村、近郊村土地逐渐被纳入到城市用地的计划中。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特别是部分土地的耕地属性,导致这些土地难以得到高效利用。成都成立了专门的“造地”公司,将荒山荒地改造成耕地,在保障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城中村和近郊村的土地置换出来,从而保障了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

(四)苏南城市群:政府“一站式、终生式、保姆式”服务

苏南各城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求,凡是政府公务员,一律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对于招来的企业,无需企业一一上门找职能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政府采取“一站式、终生式、保姆式”服务,谁招来的商,谁就是这个企业的“保姆”,不仅要负责办理企业审批手续,更成为企业今后与政府打交道的“保姆”,“终生”为企业服务,免去了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人际关系”成本。

(五)关中城市群:“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

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通过企业的聚集做大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培育大集团。特别是在文化产业方面,运用整合资源、项目捆绑、委托经营、土地划拨和资本运营等手段,增强投融资能力,扩大资本总量,并以投融资平台为母体,相继整合组建了影视、会展、旅游、演艺及大明宫投资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将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管理主体分离,以“国有民营”的方式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管理与运营,创造了不俗的经营业绩。

这些地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在这个“百舸争流千帆进”的时代,要想不落后,我们必须再次吹响解放思想的冲锋号,灵活运用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创新思路,敢想敢干,为太原都市圈的转型跨越大发展奋勇争先,闯出一条新路。

首先,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建议仿效安徽省的做法,撤销阳泉市,将阳泉原辖的三区两县划归晋中市管辖,将晋中市的榆次、太谷、祁县并入太原,将平遥、介休、灵石并入吕梁,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由榆次区搬迁到阳泉市区。这就使得省会太原总面积由现在的6988平方公里达到10203平方公里,这不仅是太原地理面积上的扩容,更是城市承载力的提升,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的集聚和消费,商贸物流往来将更加便利。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突出功能化定位,优化太原各县区及其周边各市的产业布局,以避免因产业同构而造成的恶性竞争。太原六城区与晋中榆次区,应立足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周边县区应明确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古交—清徐—交城—介休—孝义—汾阳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汾阳—文水—交城—清徐—祁县—平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尖草坪—阳曲不锈钢和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小店—榆次高新技术和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再次,在思想上,要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观念。领导要率先垂范,广大干部要齐心协力,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创建一流的投资环境、政务环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打造“太原速度”力争早日实现一流省会城市奋斗目标,为引领、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责编:施琳洁)

F299.27

A

1008-8431(2012)04-0017-03

2012-06-09

本文系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学会2011年立项课题《太原都市圈发展思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1]19)。

曹扬(1983-),男,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对标太原城市群
胜利海上油田在对标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春华强调:对标对表目标任务 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某N1类车辆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对标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