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党内民主建设初探

2012-08-15徐华伟李素芳王晓庆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政党民主党员

徐华伟 李素芳 王晓庆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2.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网络时代党内民主建设初探

徐华伟1李素芳2王晓庆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2.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表明党内民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互联网由于天然具备民主属性,所以被国外政党积极应用于党内民主建设,这些政党在新时期的做法对我党党内民主建设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网络时代;互联网;党内民主;民主建设

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民主的制度化始终是这一进程的重中之重,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党内民主建设就必然会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民主的真谛是权力制衡,丹尼尔·贝尔曾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对权力的基础问题作过阐述,他认为,权力的基础建立于经济财富的状况、政治地位、知识和技术能力三项要素之上。这三项要素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而知识和技术能力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则更为明显,可以将知识和技术能力看作经济财富状况、政治地位的内生自变量,因此,它的变化对政治权力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在以互联网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象征,它所带来的巨大的政治潜能,是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够忽视的。可以说,在网络时代,如果执政党不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就无法获取广泛的民情信息,从而影响政党对社会和党内的利益诉求给予及时的反馈,就会影响到政党所做出的民主决策,在政治上便无法提出符合广大百姓意愿的政策。

一、互联网的民主属性

互联网是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以相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较低的进入门槛形成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网络之网络。其基本属性便是开放性与互动性。奠定互联网的TCP/ IP协议使得网络对于任何用户都是开放的、平等的,不管他们自身使用什么样的软硬件系统,只要遵守TCP/IP协议标准,就可以相互通信,此外,由于TCP/IP协议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标准,能够在技术进步和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从而为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敞开最大可能性。因此,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性质,促成一种集信息制作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互联网的互动性,彰显出信息的个性化,形成一个身体不在场却宛如面对面交流的场域。互联网的这两个基本物理属性所带来的社会潜能便是形成一个任何事物可见、可闻的公共领域,并进行“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传播,从而使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民主属性。这包括:

(一)信息公平

在网络世界,网络依靠0和1之间的不同组合创造了丰富的数据表达形式,数字技术把所有的信息数字化为由二进制位组成的“数据包”,保证了各种信息之间的地位平等。被数字化的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长久保存和以光速传递,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的成本可以无限降低,从而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更为公平。

(二)平等参与

互联网上最为普遍的行为就是交流,IP地址是网络世界中确定个体位置和身份的唯一标识,因而进入网络社会的人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尽管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不在场的交往,但丝毫不影响成千上万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这里争论、分享思想。此外,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与匿名交流使得参与其中的人能够摆脱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资本乃至年龄、长相等方面的现实因素影响,无身份检查制度的网络带来的网民身份的隐匿性,赋予每一个网民以平等的话语权,从技术的层面部分地削弱了话语霸权,消解中心权威,为自由与民间叙事开辟了道路。这种交往情境有助于消除既有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发言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交流的平等,而产生最接近真实的言说,从而反映民情民意。

(三)表达自主

在互联网彰显互动性质的背后,体现的是个体的自主性。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淡化了把关人的角色,强调信息流通的双向性、平等对话和沟通,是一个缺乏守门人的场域。分布式的交互通信网络先天具有的无数个节点,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互通信,而具有无数个信息源和无数个接收点就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面向全世界发言。因此,个体不必经他人同意而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媒体的权力,对于任何个体而言,生活在更大程度上被自己所掌握。

(四)协商共识

互联网相对不受限制的秉性,使其超越传统建立了一种非人格性的纽带,这种纽带消除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形成的礼仪准则的约束,从而能更直接的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回应。此外,作为主导当代人们生活的理性主义亦不可避免地渗透在互联网上的交往沟通当中,这必然使得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多元观点经过人们理性的批判、思考、筛选与协商,最终达成共识。

(五)广泛监督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与传统监督形式相比,通过互联网监督和举报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反馈、互动,产生的舆论压力也会更大,对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件在时间、质量上的要求更高。如果反应不及时或处理不好,其负面效应便会在网络上放大,给工作带来被动。

互联网本身具备的民主属性,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广泛的参政议政机会,各国政党高度重视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积极应用互联网开展党内民主建设。

二、国外政党运用互联网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面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深远影响,很多国外政党和政治组织看到了互联网为政党建设提供的技术潜力,开始积极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自身建设,竞相利用和争夺互联网带来的政治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树立形象,党的意志直达

互联网在国外被视为第四媒体,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党擅长于借助媒体宣传自身的政党建设理念、执政方案和政策措施等。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有着接入成本超低、传播速度迅速、覆盖范围极广、源宿交互直接等特点,因此受到众多政党的青睐,这些政党积极主动地按照互联网社会的要求来设计自身的形象,通常的做法有:开设本党网站、建设本党论坛、开通领导人博客等。通过这些做法,树立了政党积极利用新技术的形象,缩减了政党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成本,加强了政党领导人与普通党员的联系,使得政党形成的意志能够直接传达给普通党员,从而扩大了党员的知情权。比如法国社会党创建了所有党员共享的门户网站,以便党的干部和党员能够快捷全面地了解党的政策和行动,为党的候选人通过网络直接回答选民所关心的问题提供平台,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党的竞选纲领和政策。2000年该党党代表大会通过因特网实现了全程转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意大利左民党提出要建立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通讯系统,以促进内部讨论,并迅速在网上传播有关党内生活、选举、会议和领导机构决议的信息。

(二)广开渠道,基层意见上升

互联网为政党收集民情、党内舆论建立了顺畅的信息渠道,各种电子论坛、网络调查、网站评价功能都为党员和其他网民提供了发表意见、参与评论的平台,这使得基层普通党员的意见得到政党领导层重视成为可能。尤其是在碰到政党的重大主张、重大行动、重大决策时,基层党员和各方的意见与反应更是会引起政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政党保障党内重大决策让更多的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提高了党的活动的透明度,也扩大了党内民主。比如,英国工党推行“执政伙伴”政策,通过便捷、多样的沟通渠道,保证每位党员都能够向政策委员会提出报告并定期与地方党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对话。波兰民主左翼联盟党主席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曾利用网络视频与党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对话,阐述党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看法,并集思广益,征询党员对党的政策、竞选策略的意见,从而汇集民意民智。

(三)密切关系,组织层级简化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媒体宣传的功能上,在密切社会成员联系方面也表现非凡,风靡西方的Facebook、Youtube等社区性互联网应用同样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应用,减少了普通党员和党的上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党员的参与感,使党的中央机构决策更加快捷和有效,相比于之前各种网上论坛,社区性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党的领导和普通党员的联系更加便利、直接。网络型政党组织成为新的政党管理模式,这种组织方式克服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产生的一些问题。由于网络型政党组织简化了组织的层级,使得党内采用直接民主方式对全党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成为可能,也使得政党内部的信息流从传统的垂直流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流动,党内信息能够以最快速度被所有党员分享,这无疑为党内民主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比如德国社民党主席施罗德自20世纪90年代竞选总理以来,便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提出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网络党”,启动了“红色电脑”与“红色手机”计划,使本党一万多个基层组织全部接入内部信息网,当面临重大事务的时候,通过党内信息网,有效地提升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完善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社会对政党组织的监督能力得到增强。一些政党领袖目光敏锐、高瞻远瞩,积极引导和利用互联网加强普通党员、社会媒体及公众对政党组织的监督,赋予基层党员及全社会对党发挥更大的监督职能和批评权利,作为党自我监督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建立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比如越南共产党开设了反腐网站“反腐数据库”,同时设置“热线”、“公民信箱”、“直接交流”等栏目,积极鼓励党员及党外人士利用互联网提供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线索,有效抑制了党内的渎职、官僚和腐败问题。其次,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提供第一手政党信息。越来越多的政党意识到,只有让社会知晓真实、客观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作用。因此,这些政党通过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与传统的新闻发布会相结合,基本做到了实时公开党内信息。既有效宣传了政党思想,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和回应相关质疑,促进了党内民主建设。再次,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及时反馈,修正错误,弥补政党受损形象。比如,一些政党对于社会的批评意见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于这些批评意见中涉及的人员,要求其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回应,避免媒体进一步炒作和公众质疑。如果由社会披露的问题确实存在,政党则会要求按照法律、党章处理相关当事人,并以诚恳的态度争取社会的谅解,避免党的形象受损。

三、对我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启示

尽管我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从政党历史进程来看,党内民主建设却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只有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才能够应对当代政治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危机。

进入网络时代,从各国政党对互联网的应用来看,将政党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既是政党顺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时代潮流的表现,也是政党充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有效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必然趋势,这些政党的做法为我党党内民主建设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利用互联网保障党员及公众的知情权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80%的有用信息由党政机关掌握,而党政机关信息不透明已成为阻碍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公开成为近些年受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党内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容易造成“特殊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区分,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引起普通党员及公众的不满。而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就是压缩了时空距离,使得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得以扁平化,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非常便捷。因此,搭建党建网络平台,建设党务信息数据库,及时、准确、详细地公开各种非涉密性的政治信息,向党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党的基本信息:党的历史、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党的重要文件、党的重要人物介绍、新闻、选举信息以及联系方式等,对于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更需要实时跟进报道,发布权威信息,杜绝谣言滋生。只有保证了党员和公众的知情权,才会为民主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互联网落实党员及公众的表达权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这指的就是党员的表达权,党员行使表达权,是反映党员意志、保障其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几乎不设置任何门槛,任何一个接入互联网的人都有着相当大的言论表达自由,西方政党利用互联网建设电子论坛,开设政治博客宣传政党宗旨、政策,引导党员和公众讨论相关事务的做法值得我党借鉴。我国目前有影响的论坛较多,比如强国论坛、发展论坛、网评天下等,政治博客影响力还比较弱,而时兴的微博在党建方面的应用尚未见到,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最新信息技术的采用,鼓励党员干部开博,与党员及公众积极互动,以便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对于党员及公众在网络平台的言语表达,需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尊重每个人的利益诉求。

(三)利用互联网推动党员及公众的政治参与

美国著名学者本杰明·巴伯在其著作《强势民主》中论述参与与民主的关系时认为:“‘公民参与’乃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如欲解决政府无能和自由民主主义所产生的危机,宜将‘强势民主’建立在公民参与和公民义务上,而非只是植根于个人良好品德和利他主义之上。”这同样适用于党内民主建设,即党员及公众参与权的行使将促进党内民主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其可塑性非常强,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参与应用平台将会激发党员及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意即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减少党员及公众政治参与成本,从而拓宽党员及公众的参与渠道,如党内网上选举与传统形式的选举相比,便具有极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党内民主参与的质量。

(四)利用互联网促进党内民主决策

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是形成民主决策,这就要求党员能够充分行使决策权,这也是我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必然要求。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转变,这意味着层级开始减少,活动成本开始降低,党内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加。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作客人民网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互联网上“草根民意”的重视,也使公众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满信心。因此,如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互联网交流互动机制,就为党员和公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提供了平台,能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有助于党内民主决策更加科学。

(五)利用互联网加强党内民主监督

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互联网上的主体集制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角色于一身,这就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其他人的监督者。西方政党通过互联网设置反腐数据库、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和及时反馈的这些举措为我党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提供了参照,而我国近些年发生的诸如“周久耕天价烟”、“华南虎照”等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事件也为我们利用互联网加强党内民主监督积累了经验,那就是本着宽广胸怀,借鉴国外政党的成熟做法,结合国内的经验积累,积极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促使监督信息灵敏、渠道顺畅,避免暗箱操作,增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进而减少和消除腐败。

(责编:李园)

D262

A

1008-8431(2012)04-0006-04

本文系2011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成果,基金编号(1010-90Yad)

2012-04-19

徐华伟(1977-),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李素芳(1979-),女,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王晓庆(1984-),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政党民主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