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实现

2012-08-1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公民政府政治

张 扬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网络公民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公民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参政议政、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一)开辟了一条公民参与政治的新途径

网络的普及已经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组成部分。据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人,并且有年年攀升的趋势。同时,网民中的高学历者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普通民众成为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公开制度的实行,使得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他们热情主动地获取信息,更直接、方便地参与政治,普通民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意识被逐步唤醒。

(二)促进了直接民主的实现

网络使得公民政治参与互动化,如公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网络论坛(BBS)等多种方式直接与政府对话,将自己的意见直接对相关部门表达,而政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查询,或者直接听取公众的意见,让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这样的形式,使得政府和公民之间直接对话,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于疏导民情、稳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公民参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普通民众作为网络参与主体,他们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的自由性提高了公民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得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意识更加强烈,提升了公民的主人翁感觉,使得公民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

(四)有利于政治环境的监督

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形式,总是需要一定的中介组织和中间环节来完成,但是会产生时间的拖延和信息的损耗,而且有可能出现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导致社会监督的效力减弱。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使得政府有条件推行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使公民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相关信息,也能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和政府部门对话和交流,在真实、公开的信息环境的平台上,提高社会监督的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参与主体存在着很大差异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有地区差异,在偏远农村根本就没有网络,更没有参与的意识,出现了互联网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其次,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存在着“数字鸿沟”。虽然电脑操作要求逐渐降低,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操作能力差被网络参与“拒之门外”,这就体现了网络参与的不平等性。

(二)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广泛存在

所谓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盲目参与、政治狂热、被虚假信息误导出现的政治谣言等,具体表现为:一是过于情绪化地进行网络参与;二是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三是网络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使得网络参与者失去理性,甚至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渗透,误导人们的思想,出现恶意网络参与。

(三)公民私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网络政治参与已经突破政治层面,慢慢向民众的生活发展,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互联网时代,掌握大量个人信息数据不再只是政府,其他的一些群体或个人也掌握这些数据,造成个人数据泄漏的可能性提高,公民的私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比如,人肉搜索,就触及到个人隐私泄漏问题,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更有利的保护。

三、网络环境下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没有建立相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政府重视不够、公民参与政治能力薄弱、网络内容有限等问题。因而,要想实现网络背景下公民规范化的政治参与,就要从政府和公民两方面出发去探讨:

(一)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创建各项网络政治参与的规章制度

1.建立信息收集和政策制定的网络系统。也就是说,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收集系统以便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为以后政策决定的定性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建立开放性的政策制定网络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开政策制定的流程,以便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参与秩序。符合网络特点的法律法规是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原有的法律框架下针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完善法律体系,如制定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则、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等,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参与回应型政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逐渐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直接交流的途径,并且减少了公民网上参政的偶然性。而政府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与公民进行交流,回应公众的问题,建设参与回应型政府。

(二)加强网络参政教育,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

1.加强网络公民政治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境界,使其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拥护党的领导。二是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使公民对政治有正确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塑造他们的政治义务感,从而正确地参与政治。三是建立“红色网站”,加强对公民的舆论引导和精神指引,以免其被动参与。

2.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和应用网络的能力。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对于网络政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和应用网络的能力:一是提高公民对网络信息认知、分辨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网络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也是良莠不齐的,公民要正确区分、对待各种信息,要有分析判断能力。二是提高公民的网络使用和创造能力。公民要在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网络咨询、调查等常用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功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3.引导网络公民政治参与自律性的良好发展。由于网络政治的参与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而且网络的隐蔽性也会促使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性更高一些,为了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提升公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提高参与主体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得网络公民参与具有自律性,向着更好的方向良性发展。

[1]李娜,李游.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J].传媒,2010(10).

[2]汪雪芬.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探讨[J].当代社科视野,2011(05).

[3]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3).

猜你喜欢

公民政府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