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2-08-15韩鹤进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历史

韩鹤进 黄 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与感染,可以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增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动力。通过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养分的吸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因而历史教育应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依赖的基础教育之一。但是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现有课程体系的设计问题(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的功利取向(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的知识缺陷(主体环境)等原因,历史教育却存在弱化、边缘化的倾向。

一、历史教育实施的环境问题

(一)政策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几经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在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中国社会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路(简称“85方案”)。1997年召开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简称“98方案”。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强调理论教育与理论灌输。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重新设置课程,理论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也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在这次改革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的统一,也体现了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了理性的位置。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个半世纪多的屈辱、抗争、探索和建设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语境,也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平台。05方案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客观上仍旧存在历史教育的缺失。

(二)教育环境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虽已占有半壁江山,但是在“高”与“职”的实践关系操作上还没有明确。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对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因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与成才相对应的成人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课程获得个体的发展是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从社会来看,职业教育偏重于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强化技术教育弱化思想教育,折射到课程设置上,技术类课程设置硬化而思政课程偏软;在管理思想上过于强调专业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主体环境

从学习主体角度来说,由于高考选拔与招生制度原因,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稍逊一筹。职业院校生源过去学习经验不足,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经验与知识积累更是缺乏。如何让学生在这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中形成一个对民族本我和国家本我的认识,如何让学生在整个国家的一元化主旋律和多样化文化的价值诉求中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爱国情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要有良好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如何对学生进行在复杂历史语境下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是需要认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从教学主体角度来说,教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自觉地把历史观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专业系统的历史学学习与训练背景,这就更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补充知识,完善知识构成,精研教材,发现其中的规律,多备课、备好课、备精课,才能把信息最大化的传输给我们的学生。

二、改善历史教育环境的对策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高等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也是现阶段的时代要求,更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思想内容与政治素养。世界观是人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是宏观的方法论。而微观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是基于人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在感性经验的理性判断中形成逻辑性的抽象。个中包含对于社会的古往今来的学习与认知,即中观的历史观的形成。因而在现在历史学科边缘化、历史作用基础化的条件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更重要了。这一点,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则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价值目标

0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和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离不开孕育的历史语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指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把历史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去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与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相比,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应当根据课程内容与价值目标,糅合课程体系,史论结合,以史带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加强课堂设计,优化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环境,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历史知识脉络为线,理论知识传授为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活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是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重要的思想来源与知识佐证,可以充分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宝库。

(三)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是教学效果的关键保障。为了更好地把历史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高职院校授课教师应当自觉地增强历史学修养,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与历史教学的规律,阅读有关历史专著、有关历史文献、历史教学期刊杂志和有关历史的通俗读物。同时也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来思考有关历史问题和教学问题,以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着学生。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适当引进历史学科人才,加强教学力量。

(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是面向职业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服务宗旨,服务于地域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素养教育要与专业、职业、行业和企业相结合,才能增加教育实效性。为此,可以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优秀企业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企业人才的成长历史,通过个性化的历史素材的教育,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之,历史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基础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佐证资料,因而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现行规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历史教育,提高教学能力,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开发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率与效益。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历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历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