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蒋建利陈志南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医学多媒体教学

李 玲,秦 军,蒋建利,陈志南

(第四军医大学:A.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B.西京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

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用,不仅是教学手段发生变革,其教学思想、教材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采用板书、挂图、口授相结合的方式,传授信息比较抽象。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图文并茂、灵活多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可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尤其对医学细胞生物学这个微观领域的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显示教学信息[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1.1 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形态性和机能性相互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如细胞膜物质运输、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等都是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大量的信息具体化,使原先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FLASH将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整个过程生动地展示了一遍,并且对凋亡与坏死的不同形态特征这一细节也进行了强调,将细胞凋亡过程中DNA断裂与凋亡小体合成的动态过程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首先获得了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激发学习兴趣。

1.2 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往教学中由于板书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仅能挑重点、难点来讲,对相关知识内容只能作简要的回顾,造成授课内容欠完整、不全面。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极不牢靠,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容量成倍增加,教学思路更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例如:在讲授减数分裂过程时,利用计算机静态图像、连续动画、片段动画,多侧面、多层次形象地模拟出染色体在整个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将相关内容展示在主片上。同时密切结合临床,通过链接形式将由于分裂过程的差错所导致的相关遗传病及其病例照片制作成子片,及时回放。这种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明显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印象深刻,融会贯通,既加深了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从更高层次、更深入理解相关内容。

1.3 利于教学信息的贮存,加深学生的记忆

有关人体感官在接受信息,吸收知识的程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占50%、听觉占11%、味觉和嗅觉占4%[2]。视觉和听觉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事物容易记忆。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声结合、生动形象的知识信息,使学生由视听而感知,首先获得了感性认识,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从而加深了理性认识,将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1.4 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真实性和具体性有利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同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不能凭空而想,它必须在获得知觉材料基础上才能进行丰富的形象思维。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形象库存,使学生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另外,应用Powerpoint的超文本链接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如最新研究进展,先进的研究手段及一些医学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激发并提高他们自身的求知欲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纯注重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利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宏观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形象化,给予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阐述以细胞及细胞器等微观世界为基本内容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尤为适用。但如果将备课笔记或书本照搬到计算机上,无计划的过多使用多媒体,不仅起不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会导致教学随着课件走的现象。例如,关于多媒体教材的使用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课件制作过于丰富多彩,忽视了教学中心,淡化了教学主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精力分散;二是课件制作过于平铺直叙,文字繁琐,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2 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启发、指导、点播。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讲课节奏过快或教学内容过多,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使教材所展示的内容如过眼烟云。还有的教师上课时仅用多媒体课件而无板书,讲解速度快,学生无笔记可记,学习主体成为了旁观者,缺乏了主动参与性,势必造成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

2.3 滥用多媒体,扩大其适用性

有些课堂教学无论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多媒体,过分依赖于多媒体,忽视了教师及学生的主动性。将多媒体单纯当成了投影仪、幻灯机,势必降低了它的使用价值和意义,最终达不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地。

3 改进措施

3.1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材设计和制作,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应认真阅读和透彻理解教材,注意课件内容既要忠实教材,又要防止文字单一化;既要简明扼要,又非简单的标题再现。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图片的选择不求多但求精,教师应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图片,语言要精炼准确,媒体使用要恰当。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还应注意准确控制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注视屏幕时头脑活动减慢,加上黑暗的阳光,20分钟后脑电波显示大脑处于睡眠状态,思维活动明显受到抑制[3],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长时间应用多媒体,应做到动静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思维、获取、记忆、强化过程而展现引导、课程目标、诱发期望、信息反馈及良好的图文界面。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计算机多媒体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这样才会理清思路,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2 注重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可以建立新颖、优美的学习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大课时容量,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教学效果反馈及时,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创建生动的表象,突出教学难点重点。

多媒体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决定因素,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启发、指导、点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利用,就排斥或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边操作边讲课,师生间就会缺乏形体语言的交流。另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容易导致授课速度加快,造成学生记笔记困难。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注重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注重形体语言的利用,牢牢控制课堂节奏,不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才能得到保持,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

3.3 教师应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因材施教

教师应努力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并在网上开设学习园地,便于学生在课后根据自身情况弥补欠缺的知识,并能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的手里,做到课上教学、课下交流双向互动的收益,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重视学生的临场反应,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作用,同时也需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孙剑刚,邓毛子,包永芬,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72-74.

[2]王 琳,王 满.医学院校教学多媒体使用小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2,16(3):43-44.

[3]南克勉,吕少文,赵丽君.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

[4]尹国武,朱晓明,李 怡,等.多媒体在妇产科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70-772.

猜你喜欢

生物学医学多媒体教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创新思考
广西民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①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