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预防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8-15孙长颢那立欣牛玉存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实验课实验教学

李 颖,孙长颢,那立欣,牛玉存,宁 华,初 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现如今我国已从以各类传染病为主的疾病模式转变为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1]。同时,我国国民的自我健康保健意识也随之加强,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饮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在合理膳食、平衡营养、促进药物治疗及加快自身康复等方面,预防医学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培养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的预防医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预防医学目前实验教学存在模式单一,内容不足,尤其是缺乏现代科学方面的创新实践,且不能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为此,笔者探讨并拟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认为: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但需要理论创新,更要进行方法创新,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调整实验内容,适于时代发展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多选用经典实验,如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的测定,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在《实习指导》中均有详细的实验步骤。这些实验内容和教学体系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动。随着我国预防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时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敏感问题,尤其涉及食品工艺的不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当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多种有毒物质出现在食品中,给人民的健康进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研究并发表了如何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方法的论著,其中不乏方法巧妙灵且敏度高的实验设计。因此,在实验课中可以考虑实验方法上的除旧革新,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来明确这些有害成分,并比较不同实验方法的优劣,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减少以往教材中验证性和单一性的实验内容,保留并进一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当两学科内容有交叉时,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应做到不重复,增加实验的创新性,结合近几年的时事适当增加一些涉及实际应用的内容,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例如,减少一些常规指标的测定的实验,增加“瘦肉精”,“三聚氰胺”,“三氯乙烯”,“聚丙烯酰胺”等新的有害物质,增加“病人营养状况评价”,“空气PM2.5监测”,和“新型职业有害因素评价”等现阶段热点方面的实践。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使用不同的仪器和实验方法比较检测结果,分析试验的优缺点,使学生对实验有更深、更明确的体会。之前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皮鞋酸奶”事件就值得关注,尤其是扬州大学的几位学生在实验室中还原出其制作过程,具有很高的实验创新性。

2 完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灌输和模仿为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和创新能力[2]。教师主要讲解实验的原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仪器的使用,并且亲自示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单纯模仿的状态,对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不能深入理解,遇到问题不会分析处理,实验过后随即忘掉。因此,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索。

对预防医学本科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彻底摒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实验。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创新者[3]。一部分学生今后要继续深造,投身科研当中,其创新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当前科研工作需要的。为了能够有助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经历和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

在实验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基础,教师与学生间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忙于讲授,学生忙于接受,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PBL教学法,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例如教师课前提出下次实验的内容是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测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发现同一种物质的测定,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带着这种疑问进入课堂,通过课堂讨论、教师指导,最后结合实验室具体情况从中选择最佳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4]。例如,目前常用的测量蛋白质的方法有4种古老的经典方法,即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另外,还有一种近十年来才普遍兴起的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营养学界普遍采用的凯氏定氮法的漏洞,那么其他方法是否能够弥补这一漏洞,哪一种方法才是最佳的测定方法,都可以是学生们在课堂中探讨的问题。

增加现场实践。以往的预防实验课,大多集中在实验室内完成,今后可尝试增加现场实践的内容,比如带学生参观食品企业,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程,分析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业危害;或带学生参观企业质检人员的规范操作、注意事项等,这样可增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广大同学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可能同学在参观中的一个小小的意见就成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这对学生对企业都是多赢的结果。

3 增设实验课的实验设计、讨论和分析过程

目前,实验课验收教学成果时,主要以学生的出勤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为标准,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只看同组同学操作,自己不动手操作,还有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甚至有一些学生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若能在实验课中增设一些对实验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以上不良现象。相反,用机械性的实验教学和临摹的实践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去主动思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独立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留有深刻记忆,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释放。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同时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配制试剂,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仅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同学间协作完成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根据预防医学本科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实验教学应该大胆修改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更新陈旧的卫生检验实验,增加课时及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讨论和分析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地认识,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197.

[2]杨春鼎.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2-88.

[3]赵开屏,屈少华.实验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1-82.

[4]魏辅 良.启发 式教学法浅议 [J].高 等 建 筑 教 育,1986(3):33-34.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实验课实验教学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有趣的放大镜
有用的电池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哪个凉得快?
有趣的实验
魔术师的考验
浑水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