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6级残疾人运动员(无上肢)蛙泳技术分析

2012-08-15

运动 2012年13期
关键词:蛙泳腿部波浪

安 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S6级残疾人运动员(无上肢)蛙泳技术分析

安 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蛙泳是比较古老的一种泳式,内部技术结构是4种泳姿中最为复杂的,臂腿变化方向多,与其他泳姿差别很大,所以又较难掌握好。而S6残疾人运动员的上肢残疾导致水中平衡能力不佳,学习技术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游进的速度。因此,本文通过技术分析为残疾人游泳技术的改进和速度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残疾人运动员;蛙泳;技术分析

1 身体姿势

蛙泳在游进中,身体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目前健全人多采用平式蛙泳技术和波浪式蛙泳技术。而S6级上肢残疾的运动员只能充分地利用腰和下肢进行游进,所以采用波浪式蛙泳技术较好。

1.1 根据几何学的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因此,以直线方式在水中游进是最快的。但是,规则的限制使蛙泳不能持续在水下前进,而人体又不可能克服重力在水面上游进。而波浪形运动却可以解决这个矛盾。波浪的速度受对称性和波长、波幅的影响,在对称的条件下,波长越大,波幅越小,速度就越快。

1.2 在波浪式蛙泳中,肩的动作轨迹从侧面看是对称的波浪形,波浪呈对称形起落,在吸气后没有突然的下落。肩潜入水下的目的是使臀部上升到较高的位置。臀部的轨迹也是对称的波浪形,但波幅要小得多。当肩部达到最高点时,臀部正好在最低秒点,反之亦然。位置基本保持在水下约10~13cm处,即重心呈直线性。在运动员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波浪越大越好。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为形成波浪做出贡献。

1.3 S6的残疾人运动员在游进时要充分利用波浪式蛙泳技术的这一特点,利用腰部和臀部的力量使身体在重心平稳的情况下尽量使波浪形加大,从而有效地增加每一次游进的实效。

2 腿部动作

蛙泳的腿部动作分收腿、外翻、蹬夹和滑行4个部分。健全人蛙泳的腿部动作本身就较其他泳式重要,因为其不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产生较大的推进力。然而,蛙泳的腿部动作对于上肢残疾的S6级运动员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因为游进中90%的推进力都是靠腿部来完成的。

2.1 收 腿

开始收腿时髋关节和大腿、膝关节略下沉。收腿时同时屈膝屈髋,两膝边向前收边逐渐分开,踝关节伸展,小腿和脚跟在大腿和臀部的后面,在髋关节的投影截面内轻松地前收,以减小阻力,当足接近臀部时停止收腿。从减小阻力的角度来看,收腿应该用较慢的速度完成。但当达到较高水平时,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动作频率,并与划水动作协调配合,收腿应该快速完成。此外,大腿和膝关节下沉后,小腿和脚由于位于大腿后面,此时快速收小腿不会形成太大的阻力。

S6级运动员的呼吸由于没有借助划水的力量,使肩和背部提出水面不够高,髋关系和腿下沉较浅,所以要利用腰腹的力量来控制大腿前收的幅度,同时也要控制小腿和脚不要露出水面,使大腿和躯干形成一个较大的钝角,身体受到的阻力不会突然增大,以免影响前进的速度。

2.2 外翻和蹬夹

2.2.1 外翻对蛙泳腿的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蛙泳腿的外翻分为向外翻脚和翻小腿。但外翻并不是独立的动作阶段,正确的动作是边外翻边蹬夹。在蹬夹时快速翻脚的动作类似螺旋桨叶的转动,在外翻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产生推进力,而不会有一段无用功的时间。

2.2.2 根据蹬夹水的运动方向可以把蹬夹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向外和向后,第2部分是向内、向后和向下。在收腿结束时,脚跟位于臀部的上方,两脚之间的距离宽于两膝之间的距离。通过脚背屈和和外展,向外翻脚,使脚尖朝外,同时膝关节内旋,使脚和小腿内侧对准蹬水的方向,并使对水面增大。蹬腿开始时,小腿与水面几乎垂直,脚位于水面下外翻接近90°。蹬水过程呈螺旋状,速度很快,主要利用脚掌的旋转产生推进力。腿的蹬夹动作使髋关节升高,协助形成躯干的波浪动作。

2.2.3 在这一部分,S6级运动员和健全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由于没有划水的力量辅助,所以蹬水的速度快、频率高,运用腰腹背肌力量更多。

2.3 滑 行

在腿蹬夹结束后,由于蹬腿的惯性作用两腿有一个短暂的滑行阶段。这时两腿应尽量伸直并拢,腿部肌肉和踝关节放松,为下一个动作周期做好准备。但S6级运动员没有划水辅助,身体前进的力量相对变小,所以滑行距离应按照实际情况缩短或取消。在一次蹬腿结束后,随着身体的波浪就进行下一次蹬腿,使游进速度不会因为滑行而有较大的减慢。

3 呼 吸

健全人蛙泳是每划水1次吸气1次,而S6级运动员是每蹬腿1次吸气1次。由于没有上肢,失去划水的力量,只能利用腰腹背肌的力量,头随着肩和躯干向上、向前的波浪动作,使头自然的前伸露出水面换气,因此换气的时间很短,幅度很小。吸气结束时,头通过前伸向前下插入水中,以减少阻力,随之引导伸肩和躯干做波浪动作。

4 完整动作

S6级残疾人运动员的蛙泳技术是需要全身的各个环节协调准确地配合,游进速度并不在与每一次完整技术的运用能带来多大的推进力,而是减小前进的阻力和前进速度的均匀性。由于上肢的残疾容易导致在水中失去平衡而使身体前进速度大幅度减慢,使得S6级运动员必须采用快频率、小幅度的波浪式蛙泳技术。

5 结 论

S6级(无上肢)运动员必须加强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来弥补上肢缺失的速度损失,同时换气的技术也是减小阻力提高游进速度的关键技术。由于残疾人的游泳技术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材料记载,因此只能从残疾人的游进技术的多方位观察,参考健全人的技术理解和分析残疾人的游泳技术。

[1] 程燕,许琦.游泳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及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7,109-153.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俞继英.奥林匹克游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45-149.

[4] 陆一凡,方子龙,张亚东.游泳运动科学训练与监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43-59.

G861.1

A

1674-151X(2012)07-015-02

投稿日期:2012-05-04

安洋(1981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蛙泳腿部波浪
东京奥运会闫子贝与国外优秀蛙泳运动员技术特征对比分析
多留意腿部问题 随时舒缓腿部酸痛
波浪谷和波浪岩
小鱼和波浪的故事
波浪谷随想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快速瘦腿小妙招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