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敬地对待卑鄙的敌人《审判的历史
——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读后

2012-07-07袁念琪

检察风云 2012年24期
关键词:陪审团胡适审判

文·图/袁念琪

尊敬地对待卑鄙的敌人《审判的历史
——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读后

文·图/袁念琪

《审判的历史》分两条线叙述:一条是人类审判的全景式发展史,从神明裁判到纠问式审判再到陪审团审判。另一条是从历史线条上截取的点——大审判专题聚焦,从巫术审判、动物审判到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肃反审判,再到“二战”纽伦堡战争犯罪审判。在审判史的点面结合叙述中,突出展现了审判两大核心问题的千年变迁:谁来审判?怎样审判?

什么是审判?本书作者卡德里如是答道:“审判展现了人类尊严的含义,显示出一种文明如何尊敬地对待卑鄙的敌人。”

这部三十五六万字的书是好看和耐读的。好看是把这个题材写得毫不枯燥乏味,全书由几千年来与审判相关的一个个故事、细节和逸闻等所构成,包括人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西方文学名著和神话等,演绎归纳,寓理其中。而它的耐读,则是能反复品嚼,引发思考和遐想。虽说梳理的皆是发生在西方世界里的大小审判事,但东方人也能感同身受;尤其在某些事情上,可谓共鸣频生。

上下纵横,大开大阖的《审判的历史》,除了导言和结论,八章正文有着两条叙述线:一条是西方4000年来一部人类审判全景式发展史,从神明裁判到纠问式审判再到陪审团审判。另一条是从这一历史线条上截取的几个亮点——大审判的专题聚焦,从巫术审判、动物审判到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肃反审判乃至“二战”结束的纽伦堡战争犯罪审判。在对审判史的点面结合叙述中,突出展现了审判两大核心问题的变迁:谁来审判?怎样审判?

面对审判长河,作者最不吝笔墨的是对陪审团审判,舀了好几勺水;花了两章即占了本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这样做的原因很显然,因这“世界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都采用某种形式的陪审团制度”。

但在表述上,这两章的内容在结构上却不前后相连,一气呵成。第三章《陪审团审判(1)》归属史的范畴;请注意的是,该章标题是没有副题的。而第八章却不同,为正题加副题:《陪审团审判(2):一场司法的戏剧》,添加的副题是强调了表达的着力点。

《审判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

作者:萨拉卡特·卡德里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萨拉卡特·卡德里,196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入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和法律,获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现为纽约律师协会会员、伦敦道提街律师事务所成员。2005年所著《审判的历史》获该年度“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非小说类作品”金剑奖提名。

1220年,陪审团审判制度起源于英国威斯敏斯特的一个审判。被艾丽斯指控的被告,他愿意接受十二个有财产的邻居“不论好坏”的审判。从翌年起,流行起这“十二好人”的陪审制。其实,在出现“十二好人”审判前的古希腊罗马,伟大的苏格拉底就死于这样的审判,在501人中,有280人把鹅卵石扔进了表示死的陶罐里。投票的不是伟大先哲有财产的邻居,而是有财有才的法官们。

我们在西方的电影里,屡见不鲜庭上巧舌如簧的律师,有的虽不像他们的前辈在300年前就戴上法国人的假发。事实上,是否戴假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如弗兰茨·卡夫卡在《审判》中所言:“他考虑自己应该说些什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赢得所有的听众;假如那是不可能的,那至少也要赢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而让大小陪审团好人们的投票能够跟着自己走,最后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或者其他。当我们移花接木有了人民陪审员,也出现其中个别人法庭上打瞌睡被曝光的新闻…… 虽说到了20世纪,陪审团这项从室外广场走入室内剧场的操作业已成熟,可卡德里认为:“既决定了是非,也创造了是非的界限。”在现实生活里,确实有因其造成时有错判、量刑不当的产生,甚至是误取性命。毫无疑问,弊端和其作用是同样显然。但如同现行的高考制度,现时实在没有比它更好的来取代。

在全书中,作者虽然没有如同对待陪审团审判制度那样泼墨如云,但有两个与审判关联密切的细节却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刑讯、案件报道。

刑讯往往与逼供联系,并直接与审判和其结果有瓜葛。因而,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就禁止了刑讯。当时的法国人却拖了个尾巴,在被告已定罪前提下,为发现共犯允许动刑。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禁却不止,由此酿出不少的人间悲剧。

再看案件报道。作者告诉我们,在16世纪的英国就出现了法庭报道,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的法制报道。它作为大众传媒里一个颇吸引眼球的资讯,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影响审判的重要元素之一。

1994年,上海电视台开办《案件聚焦》,我为其中一员,我记得有规定:不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是不能报道的。可在我们身边,在开庭前后,原被告双方寻找媒体的,似乎就从未断过。这正是卡德里所担忧的:“审判的公开,一直可能潜在地夸大案件的关注点,让陪审团产生偏见。”他甚至认为“庭审直播相比公开处决更有害”。

本书除了大书特书陪审团制度,还另单辟《动物、尸体和物品的审判》一章。虽说张汤审判动物远远早于西方的公元前,但相比之下,西方对动物的审判要来得更为普遍和具有法律的意义;它最先是在13世纪的法国。书中详细记录了勃艮第公国萨维尼地区五岁男孩让·马丁被一头母猪和六只小猪吃去一半身体(1457年)、法国欧坦地区老鼠毁坏农民大麦(1510年)、阿尔卑斯山圣朱莉镇象鼻虫糟蹋葡萄园致使农民经济损失(1545年)以及辛里斯的一头猪吃掉了一个四个月女婴(1567年、1591年)等对动物的审判。

审判这些非人类的动物被告与审判人类走的是同样的程序,法庭要为其聘请律师,有的甚至是聘的名角。

需要明白的是,这绝不是孩子“办家家”,也不仅仅基于动物是人的朋友要一视同仁的理念。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审判的是动物,敲打的重点却是人。就像处死的是咬死婴儿的猪,但猪的主人也要被判罚金等,受到警示的还有其他养猪者和有婴儿小孩的家长。

对此,卡德里的分析结果是:“审判昆虫、动物、尸体和物品的诉讼程序,反映了人类希望建立一个神奇的、和谐的宇宙。”还当看到,与此同时,它还包含更为广泛的哲学、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意义,由此观照出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人自身的理解,包括对声威和权力的展示,还有其中涌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等元素。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三山五岳·上海名家山水画集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编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三山五岳”是中华文化中景、诗、画高度融合的重要遗产,也是历史传承、艺术创作的永恒题材。为了促进当代海派艺术创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去秋以来上海市政协文史会以“三山五岳”为主题,组织杨正新、蔡天雄、萧海春、劳继雄、车鹏飞、乐震文、张弛、陈翔等八位海派知名画家进行山水画创作。这是上海市政协团结文艺界人士、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的新实践。根据书画同源的艺术要求,参与本次书画创作的画家们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展示功力,是推动国画家重视书法艺术的一次有益尝试。该书由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亲笔题序。

非常舒适

作者:夏瑜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就在数年前,上海电影界准备为刘琼和舒适两个大明星编纂传记,但是雷声不大,雨点还没落下刘琼就走了。而今95岁的舒适已经双目失明多年,要他从容论道,回忆往事,也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上影画报》原主编夏瑜先生锲而不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舒适现在夫人凤凰的大力支持以及舒适儿女的积极合作下,历时三年,采访了其身边诸多亲友、同事,写就此书。该书详细记载了舒适的表演生涯和心路历程,描绘了舒适与慕容婉儿、凤凰前后两任妻子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人生。书中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以及舒适退休后对艺术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关注,以及他亲笔写给朱镕基的信及批复等。该书由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出版。

重寻胡适历程

作者:余英时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作者余英时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是美国哈佛大学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该书的主人公胡适无论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因而他一生接触所及、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就与众不同。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个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题,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内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还胡适一个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陪审团胡适审判
《胡适》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消失中的审判
大陪审团迷思
未来审判
俄罗斯陪审团制度:观察与展望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