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2012-06-13周首邦韦羡萍张旺琼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7期
关键词:头皮中风神经功能

周首邦 卢 栋 韦羡萍 张旺琼 黄 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而治愈率低,故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是其关键。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扫描证实;年龄40~80岁,发病6~48 h;首次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主要为肌力障碍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或严重感染患者等;脑外伤、脑肿瘤及脑炎并发脑梗死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近1周内使用过抗凝、溶栓、降纤、降脂等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有影响的药物的患者。剔除标准:实验过程中因故退出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方案实施或数据采集的患者;因病情变化运用影响临床观察的药物,或额外接受本实验之外的中药、针灸治疗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46~8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性36例,女性24 例;平均年龄(65.50±7.38)岁;对照组男性 28 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4.2±8.17)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口服,每日1次;尼莫地平片20 mg口服,每日3次;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入液静滴,每日2次;并按病情需要给予脱水剂,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温肾活血汤组方:熟地黄15 g,肉苁蓉15g,菟丝子 15g,淫羊藿 12g,杜仲 15g,山茱萸肉 12g,丹参 15 g,红花 6 g,川芎 10 g,地龙 10 g,当归 10 g,白芍12 g,陈皮10 g,炙甘草6 g。兼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兼有痰热者加天竺黄、黄芩等;腹胀便秘者加瓜蒌、大黄等。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饭后1 h服。同时予头皮针治疗。用28号长1.5寸毫针,刺入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针刺得气后用快速捻转手法行针5 min,间歇5 min,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如此行针3次后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刺部位数分钟以防出血。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盲法评价,即实施者、记录者、评价者三分离。临床由1名专人负责分组工作和资料保管。

1.4 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对两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由不熟悉患者分组及治疗方案的神经科医师完成。

1.5 疗效标准[3]由不熟悉患者分组及治疗方案的专人进行评定、记录、保存和分析。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变化或增减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血清中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TC TG HDL LDL治疗组 治疗前(n=6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5.82±0.70 1.98±0.62 0.96±0.30 3.25±0.45 5.12±0.56*△ 1.60±0.47*△ 1.21±0.26*△ 2.96±0.37*△5.78±0.75 2.02±0.60 0.94±0.35 3.27±0.41(n=60) 治疗后5.35±0.60*1.79±0.52*1.07±0.29*3.10±0.39*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 别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组 治疗前(n=60)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6.56±1.52 9.87±1.60 1.90±0.32 4.62±0.82*△ 7.66±1.20*△ 1.60±0.23*△6.59±1.47 9.91±1.58 1.88±0.35 0.48±0.12 11.78±0.83 0.67±0.09*△ 9.87±0.72*△0.45±0.10 11.70±0.79(n=60) 治疗后5.54±0.87*8.78±1.25*1.76±0.27*0.52±0.07*10.83±0.68*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25.30±6.52 16.63±7.20*△对照组 60 24.95±6.78 19.81±7.6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其发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研究发现[4],血脂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极为密切,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流变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凝固性、聚集性的客观指标,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和预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5]。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6]。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病机主要为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致。周清安等认为[7]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为肾虚血瘀;肾虚精亏、血行瘀滞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补肾活血为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治法。活血化瘀与温阳之品相结合,可通阳活络利于脉窍,促进瘀血消散。因此,中风治疗可以温肾活血通络为治法。

本研究采用自拟中药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方中以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杜仲温阳补肾;同时遵循“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原则,以熟地黄、山茱萸肉补肾水、益真阴,填精益髓,共为君药。辅以丹参、红花、川芎、当归、白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陈皮行气化痰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具有温阳补肾、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林茵绿等[8-9]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服用熟地黄、山茱萸肉、肉苁蓉为主的补肾护脑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可多个环节、多靶点、多方面保护脑细胞,减轻中风后的脑损害。而活血化瘀中药则具有改善脑血循环、恢复缺血区血供、挽救濒死的神经元、脑保护、抗脑水肿的作用[10]。

头皮针是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其治疗原理:一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影区,可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二是机体功能综合调节作用,即刺激头穴,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1]。运用头皮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针刺,具有改善脑组织的活力及脑神经冲动的传导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12]。 蔡敬宙等[13]研究显示:针刺头皮血管舒缩区可明显提高脑梗死后血管早期的再通率,减少梗死灶的面积,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针刺头皮区,还可以阻止钙离子向脑细胞转移,减少脑细胞的损伤[14]。

本研究表明,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C、TG、LDL含量,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从而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提高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张立平,程桂芝,云雪,等.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0,9(11):840-841.

[5]彭丽晨,张明义.南京市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调查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2):306-307.

[6]蒋晓钦,刘爱琴,慕珂珂,等.郑州市区成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测试结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0,27(1):69-70.

[7]周清安,李建生,王至婉,等.肾虚血瘀在老年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地位及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1):67-68.

[8]林茵绿,李新兰,陈苡靖,等.补肾护脑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及中医证候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187-188,193.

[9]林茵绿.试论中风早期配合补肾治疗的临床意义[J].江苏中医药,2004,25(11):51-53.

[10]刘华,廖维靖,杨万同.活血化瘀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726-727.

[1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5.

[12]陈敏.头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6):36.

[13]蔡敬宙,潘锦瑶.头针与脑梗塞后血管的早期再通[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9-10.

[14]汤德安.实验针灸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156.

猜你喜欢

头皮中风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头皮出油多会导致脱发吗?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换季时头屑头痒 其实是头皮“过敏”了
让头皮爱上做SPA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