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穴刺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物质的影响*

2012-06-13周振坤王威岩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7期
关键词:阳陵泉神经痛带状疱疹

周振坤 刘 军 王威岩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笔者采用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门诊及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 22 例,女性 18 例;年龄(57.43±7.74)岁;病程(8.35±2.16)月。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6.38±8.01)岁;病程(8.52±2.27)月。 两组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予透穴刺法治疗。头部取穴:百会透通天(双侧)、前顶透承光(双侧)、正营透承灵(双侧);相应节段腧穴:皮损上一节段、皮损节段及皮损下一节段的同侧足太阳膀胱经穴 (脊柱旁开1.5寸)、夹脊穴、督脉穴。配穴:双侧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如下。①头穴: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使针与头皮呈15°角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到达相应穴位。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②相应节段腧穴:皮肤常规消毒后,首先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呈15°角进针,针尖向相应夹脊穴方向透刺,依次递进,再向脊柱相应督脉穴位透刺,针刺得气后,施捻转泻法。③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直刺。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每日1次,治疗28 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做疗效评价。(2)对照组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参照《针灸治疗学》[1],主穴: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和背俞穴。配穴:双侧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针刺时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局部平刺,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直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每日1次,治疗28 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做疗效评价。以上两组所取穴位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取穴法,针灸针均为华佗牌0.40 mm×40 mm毫针。

1.3 观察指标 采用WHO视觉模拟划线法(VAS评分法)[2],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采用McGill法,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现时疼痛强度(PPI)和疼痛分级指数(PRI)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抽静脉血,取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PPI、PRI评分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VAS、PPI、PRI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VAS、PPI、PRI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VAS PPI PRI治疗组 治疗前(n=4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6.23±1.92 3.58±0.72 22.13±7.09 1.87±1.63*△ 1.41±1.27*△ 11.19±8.05*△6.24±2.11 3.58±0.52 23.36±6.19(n=40) 治疗后3.37±2.09* 2.15±1.23* 13.42±7.64*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 见表2。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P物质含量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血浆P物质含量上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pg/m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pg/mL,±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316.90±38.22 153.57±29.37*△对照组 40 310.68±33.65 177.23±26.14*

3 讨 论

中医学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属中医学痛证范畴,“不通则痛”是中医学关于治疗疼痛疾病的核心理论,也是临床上治疗痛证的主导思想。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刺相应的经穴,令针感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故针刺督脉、膀胱经穴、夹脊穴等穴,可以治疗此三经脉气所过之疾患。

P物质是神经激肽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脑肠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除具有痛觉传递、胃肠运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等作用外,还有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是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共同识别的信号物质之一。脊髓中的P物质不仅作为神经递质参与外周伤害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还具有血管活性作用,可导致神经源性神经肽介导的炎性反应。大量的研究也表明,P物质是第一级伤害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痛觉调制具有重要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浆中的P物质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尤以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提示患者外周血浆中的P物质含量的高低与疼痛程度相一致,P物质含量越高,疼痛程度越重,反之,P物质含量下降,疼痛程度亦减轻;而透穴刺法可能促进了外周血浆中P物质含量的下降,从而促进疼痛的缓解。综上所述,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尤其是止痛效果非常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促进外周血浆中P物质含量的下降有关。

[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5.

[2]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9-83.

猜你喜欢

阳陵泉神经痛带状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
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