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2012-05-14钱晓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同伴男孩

钱 晶,钱晓雯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1]。作为幼儿园内部人际互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伴互动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区域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互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伙伴,以游戏的情景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在同伴互动中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因此研究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特点,对幼儿教师更好地组织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常熟市某幼儿园某个大班39名幼儿(男孩20人,女孩19人)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该班设置了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装扮区、语言区、科学区六个活动区域。研究者先进行了5天的预观察,正式观察的时间为90天,观察时间为每天下午3:15-3:45的区域活动时间段。将正式观察收集到的309起同伴互动事件进行编码登录,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呈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同伴互动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将309起同伴互动事件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友好互动、中性互动、不友好互动。其中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行为,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等。不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如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性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互动间的,如咨商、分配资源、表达情感等。从表1可知,在互动类别上,中性互动出现的频次较高,出现了233次,约占了总体的75.40%;其次是不友好互动行为,出现了49次,占15.86%;而友好互动出现了27次,仅占8.74%;不友好互动行为比友好互动行为多7.12%。在互动主题上,出现最多的是联合主题,出现86次,占27.83%;出现最少的主题是分享主题,仅出现3次,是所有互动主题中出现最低的,仅为0.97%。

表1 幼儿同伴互动的总体情况

总体而言,幼儿同伴间发生的中性互动比较多,但是不友好互动明显要多于友好互动,攻击、争抢物品等行为出现的频次较高,相比较而言,分享、合作、提供帮助、表示友好发生频次比较低。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以自我服务为主。Ugurel-Semin的研究也表明,在与其他幼儿分享5-15颗坚果时,幼儿的“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了高峰[2]。而本研究中的大班幼儿正处于这一阶段,因而在同伴交往中,如分享等友好互动行为出现较少。此外,活动区域环境的布置、教师的指导等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同伴互动的区域偏好

由表2中可以看出同伴互动事件在区域中发生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装扮区、建构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语言区。装扮区出现的次数最多,共计98次,占总次数的31.72%;其次为建构区,出现了91次,占总次数的29.44%;位列第三的是美工区,出现了51次,占总次数的16.50%;频次最低的是语言区,出现了14次,只占4.53%。

装扮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逼真、温馨的场景,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的情景中,就会展现很多趣味性的互动。此外,由于装扮区重要角色资源的稀缺性(如“医生”、“老师”等),幼儿间还会经常发生抢夺角色的现象。因此,在装扮区多发生以联合、维护规则、争抢资源为主题的互动事件。建构区由于具有相对较大的开放空间,幼儿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更乐于加入游戏活动,并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建构区中(如拼搭乐园),由于投放材料的不足、单一和游戏规则的不明确,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因此在建构区多发生以联合、分配资源、维护规则、抢夺资源等为主题的互动。其他区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只是由于幼儿对活动区域的偏好,互动行为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

(三)幼儿同伴互动的性别差异

从图1可知,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友好互动方面,女孩为6.15%,男孩仅为2.59%,女孩比男孩高3.56%;在中性互动方面,男孩为33.01%,女孩为42.39%,都比较高;而在不友好互动方面,女孩为4.85%,男孩为11.00%,男孩要比女孩高了6.15%。总体而言,女孩交往水平高于男孩,女孩发生友好互动的行为比男孩多,男孩更多地发生不友好互动。

这可能是女孩在对人对物的关心上要优于男孩,她们多聚集在角色扮演和合作比较多的装扮区和美工区,常常要为了完成某个主题情节而出现相互交流、配合等友好的互动,因而在游戏中比男孩更多表现出亲近、对同伴表示友好、提供帮助等积极态度。而男孩大多聚集在建构区、科学区,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更容易在受到攻击后发动报复行为,因而较多地发生诸如争抢物品、攻击等不友好互动行为。

表2 幼儿同伴互动的区域偏好

图1 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同伴互动类别中的分布图

(四)幼儿同伴互动的情绪差异

图2 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互动的情绪特征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男孩出现的消极情绪为19.74%,积极情绪却只有13.27%;而女孩出现的消极情绪占13.27%,积极情绪占16.82%,积极情绪比男孩高3.55%。可见,大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情绪特征以中性居多,女孩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而男孩的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

在观察中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维持亲密和谐的同伴互动关系,因而在情绪上比男孩更为积极。男孩大多聚集在建构区、科学区和益智区,他们常出现抢夺物品、试图支配他人、挑战等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因而常常伴随着不满、气愤等消极的情绪,这可能与男孩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关。而女孩多聚集在装扮区和美工区,其中合作、提供帮助、表示友好等互动行为出现得比较多,因而女孩更多地表现出友好、快乐等积极情绪,这也是女孩发起的互动更容易被同伴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五)幼儿同伴互动的方式差异

图3 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互动方式的分布图

图3表明,不同性别的幼儿在互动方式的选择上有差异,以言语为主的互动方式上,女孩占33.01%,男孩占22.65%,女孩比男孩高了10.36%;而以用动作为主的方式中,男孩占了11.65%,女孩却只占了4.53%,男孩比女孩高了7.12%。总体而言,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言语互动,原因可能是女孩参与的活动多是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此类活动中女孩发生的语言交流更丰富,在活动中即使协商失败,女孩一般也很少发动攻击等不友好行为。而男孩在动作性比较强的区域中活动,当与其他幼儿言语协商失败时,往往使用攻击及挑战行为。

四、思考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量及质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针对幼儿互动的特点进行指导。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区域活动环境

首先,区域空间的设置要宽敞,让幼儿自由活动,注意动、静合理分区,避免相互干扰。其次,区域空间的设置要与主题的开展相适宜,保持灵活性。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根据主题而创设的,主题活动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第三,区域空间的设置应体现联动性。班级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幼儿生活在其中,必定会发生互动,人与物、人与人间的互动,区域内与区域外的互动,因而要保持区域与区域之间场景的紧密联系,从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活动扩大到两个甚至多个,扩大互动的范围。

(二)加强教师对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由于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各有差异,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里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比较胆小害羞的幼儿要多鼓励赞扬,鼓励他们多与热情大方的幼儿进行互动;对于那些区域偏好比较严重的幼儿,教师可以灵活改变一些活动区域的设置,满足幼儿互动的需要;对于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同伴、争夺资源的幼儿,教师应注意观察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通过榜样模仿和行为强化,加强幼儿对良好行为的习得。总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引导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互动特点的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组合,让他们在积极友好的互动中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1]李丽.5-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同伴男孩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寻找失散的同伴
男孩胆小不丢人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老男孩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