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①

2012-04-18沈剑红冯德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谈话马克思主义特色

沈剑红,冯德军

(黑龙江科技学院a.人文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①

沈剑红a,冯德军b

(黑龙江科技学院a.人文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已经发表20周年。“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宣言书”。“南方谈话”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原则,又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突破前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解决了困扰人们头脑的理论问题,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捍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南方谈话”;马克思主义观;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说,即“把它当作科学对待”。[1](P301)实质就是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特别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清楚。”[2](P291)因此,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回答,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前提。

今年是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发表二十周年(以下简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是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而做出的,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之后又一篇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南方谈话”之所以能够推动思想解放,科学地回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困扰着理论问题,根本在于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敢于“说新话”,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篇重要文献中充满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孤立独行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结合。在人们非议改革开放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是引进资本主义时,邓小平一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面对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航进的重要保证。

1.坚持唯物主义的生产力首要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问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P293)列宁也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4](P369)

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到根本任务的首要地位。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标准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生产力,对此,邓小平指出不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要求全党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告诫人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P370)

2.坚持辩证法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类矛盾之间,矛盾的各个方面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同的。在观察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P375),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同资本主义相比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因此,“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2](P378)两个文明都要超过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P293)这里讲的“争得民主”,是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存在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整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将存在至“阶级统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个体生存斗争已经被消除了的时候”。列宁曾针对第二国际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立场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5](P139)强调必须用无产阶级专政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因此,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P379)社会主义是新兴的政权,刚刚建立时往往相对于敌对阶级力量较弱,所以必须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针对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现实。邓小平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2](P379)在中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掉以轻心。

4.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回顾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遭受的一切挫折,都因为是违背了或在实践中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着重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是实事求是,靠的是实践,而不能提倡本本。邓小平还列举了历史和现实的事例说明此问题,过去革命打仗靠的是实事求是;现在搞建设也要靠这个,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基层创造出来的,后来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指导全国的政策措施。邓小平总结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2](P382)

5.坚持“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重要论断(简称“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实践的发展还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1](P33)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趋势的必然性和过程的曲折性、长期性。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也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苏东剧变带来的被动局面,提出这种“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从道路上来看是曲折的。邓小平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曾发生多次复辟为例,告诉人们暂时出现某种复辟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规律现象。正是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苏东剧变,乐观地认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国家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P38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若干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P258)我们不能够丢掉“老祖宗”,但要敢于“说新话”,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强调:“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P291)“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开放而发表的。作为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南方谈话”中阐释了许多新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

1.突破了把“特征”当作本质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的教条式的理解,以及在社会主义胜利之后照搬照抄传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脱离中国实际,把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经济运行机制上的计划经济、政治上的片面强调专政、思想上的片面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南方谈话”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中,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为在实践中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对立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谈话”中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分别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传统认识。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邓小平不再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制度性范畴,而是看作是体制性范畴;它们不是某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离析,把它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又强调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突破了“左”与右的思想束缚和冲击,提出要防止右,主要防止和反击“左”。开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要排除来自右和“左”两方面的干扰。右的倾向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动乱;左的倾向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深刻分析和解释了做出这一论断的原因,“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2](P375)在主要防止左的同时,邓小平也强调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2](P379)告诫人们花较长时间建设起来的成果,垮起来是一夜之间。正所谓是: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

三、关于“南方谈话”中马克思主义观的几点结论与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充满马克思主义观光辉的经典文献。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理论要点和现实启示:

1.“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捍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真正地做到了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文中所阐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是一以贯之的,毫不动摇;同时,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实践的经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生机与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南方谈话”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困扰着人们头脑的重要思想问题。引导人们放下“左”与右的无谓争论,本着“闯”和“试”的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苏东剧变之后,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人民是看实际的,看实践的,我们党搞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会认为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邓小平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能够发挥和展示自身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为世界人民树立良好的中国模式而引导世界人民趋向社会主义。

3.“南方谈话”的发表不仅在实践中解决了困扰着人们头脑的若干重要问题,也以创新的观点,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极大丰富了邓小平的理论体系,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从而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4.“南方谈话”彰显了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巨大理论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和“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的时候,顶住了压力,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和推进改革,既不走因循守旧的“老路”,也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而要坚定不移地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胡锦涛总结性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原因在于开辟这条道路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可以说,正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胡锦涛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开创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6](P34)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们回答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发展”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马克思主义”置于首位,充分强调了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们要秉承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A849

A

1007-9882(2012)04-0028-03

2012-06-11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研究项目(11E03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24099)

沈剑红(1967-),女,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冯德军(1971-),男,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陈如松]

猜你喜欢

谈话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