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2-04-13刘明武刘宝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腐败监督

刘明武,刘宝华

(长沙医学院,长沙 410219)

1 高校腐败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腐败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大案要案居高不下,窝案串案突出。据统计,2004—2006年,北京市在高校系统查处的腐败案件只有23件,而2007—2009年,案件数量达到50件。吉林省在2009年,教育系统立案、查处案件7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的117人。在陕西省,近三年已查处80多宗大学经济案中,倒下7名厅级校官。在河南省,近年来也频发贪腐案,如河南财经学院原党委书记徐兴恩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李庆阳案,原周口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桂受益案等。在湖北省,先后爆出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等巨额受贿被批捕判刑的案件。大学“象牙塔”的圣洁、教师职业的神圣、知识分子的崇高在公众心目中正在遭受质疑,人们普遍认为,高校业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又一个重要阵地[1]。

2 高校腐败的特征与成因

2.1 高校腐败的特征

高校腐败与党政系统、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腐败具有共性,又有其行业特性和发生规律,但其基本特点还是以权谋私和以教谋私。高校腐败的行业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发案部位集中。高校的违纪违法案件中,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物资采购、招生、财务和学术科研等部门;第二,群体性犯罪突出。腐败分子彼此勾结,结成利益同盟,造成权力之间的互补关系,形成一定范围内法制的死角,集体腐败已成为高校腐败的新特点;第三,高校犯案人员级别高。在已查处的高校腐败案件中较为普遍的是处长、副院长或院长,腐败正在从中层干部向高层领导干部蔓延。第四,腐败手段智能化、高科技化。犯案人员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等先进手段违法犯罪,这使得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极具隐蔽性,发现和查处很难;第五,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较高。多受过高等教育,对个人人格尊严及学校声誉、名誉的维护较为敏感,羞耻感较为明显。由此判断,高校内犯罪嫌疑人虽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一定的偏差,但改造的空间相对较大。

2.2 高校腐败的成因分析

从近年来高校腐败案呈现快速增长,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频发的现状来看,高校腐败问题有社会性的一面,但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看,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与完善,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得腐败的滋生蔓延有了客观条件。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职业人群由于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不同而造成个体收益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促使高校一些教职员工看到改革开放后腐败案件频出,不正之风在一些部门和单位泛滥,感到十分不理解,产生各种不平衡心理,成为高校腐败滋生蔓延的主观条件。我国现阶段高校的反腐败斗争,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换经济体制,诸多社会矛盾互相交织的背景下进行的,反腐败任重道远[2]。

其次,从高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经费投入也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急剧增加。高校在基建、物资采购、招生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经济收支出现数量大、情况复杂的态势。在经济交往增多的同时,经济犯罪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索取回扣,学术抄袭、剽窃等腐败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3 遏制、惩治高校腐败的对策

针对高校反复出现的贪腐现象,探析腐败产生的特征,分析其中存在的必然规律,从犯罪的主体和主观方面、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出发,设计有效遏制、惩治高校腐败的策略。

第一,教育先行,以廉政文化熏陶人,使之从动机这个源头上遏制腐败。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持续深化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治本之策。因此,通过多种形式,推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廉洁从业的良好道德风尚,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腐败案件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学校事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的发源地,要制定详细规划:其一,做好理论宣传和释疑工作,要把廉政文化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要把廉政文化理论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报纸、杂志、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普及;其二,要通过培训、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高校教职员工进行廉政文化理论的教育;其三,充实廉政文化的内容,根据实际,系统地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系统地学习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其四,创新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要把感性直观教育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把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示范教育和案例教育相结合。通过廉政文化教育使教职员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而断绝腐败行为的源头[3]。

第二,注重制度建设与制度完善,以缜密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使之不敢腐败。高校属于反腐倡廉的基层单位,制度建设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基建、物资采购、招生和学术科研等薄弱环节,依据有关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一是针对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基建、物资采购、招生、学术和财务管理等制度;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强化约束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落实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三是建立并执行岗位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促使高校各级、各部门领导增强责任心;四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影响学校声誉的重大事件和决定学校兴衰的问题实行集体议事制度;五是加强对高校内部的监督管理,对物资供应单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和准入制度。在制度建设与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要建立信息沟通制度。通过信息发布会、校报、广播、校园网络和通信技术等传播工具,及时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工作的进展、困难和改革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次,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高校可以通过校务委员会、党代会和教代会共商学校大事,让他们提出对学校发展有利的意见;第三,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党代会和教代会都要发挥对学校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使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建议和批评,能够得到顺畅采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发扬民主,有了健全的、科学的制度作保证,高校的教职员工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就会被威慑住。

第三,注重监督与制约,以健全的监控机制约束人,使之不能腐败。目前我国高校监督机制还存在明显缺陷,高校要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欲腐败者不能腐败。高校监督机制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加强对高校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对学校作出的决定执行不力不够或不予执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其二,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建、物资采购、招生、财务和学术科研等领域的工作公开透明,支持和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的集体事务,加强对校领导班子及其重要岗位工作成员的监督;其三,要整合监督资源,要把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高校纪委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其四,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有效实行网络监督,也是高校提高透明度,监督腐败行为的重要方法。加强对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实质上增大了腐败行为被发现和查处的概率,使得实施腐败行为的风险增加,这样一来,即使高校教职员工有腐败意图,也出现了腐败机会,但考虑到自己由于贪腐可能被发现,而受到惩处。从而使欲腐败者在监督机制的约束下,不能腐败[4]。

第四,注重完善激励制度,以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不必腐败。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主客观环境的改善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使之不必腐败。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完善激励制度。

总之,遏制、惩治高校腐败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本文还有很多对策没有涉及。但是应该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中央纪委、教育部和监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为指导,经过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不断完善高校反腐败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遏制、惩治高校腐败的制度框架体系,一定能够取得高校反腐败斗争的重大胜利。

[1]丁慧,刘丽颖.高校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方略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陈金明,李卫群.高校腐败问题的成因探析与防范治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彭亮太.关于高校腐败现象的新思考[J].人民论坛,2010,(26).

[4]朱晨.我国当前腐败的原因及对策[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腐败监督
教育部:加强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
学校如何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以美国教职员工入职审查制度为例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