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

2012-04-13祁艳朝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协同机制

祁艳朝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 150001)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

祁艳朝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 150001)

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这对高校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2]。高等学校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促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3]。

二、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作用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主动建立协同创新等战略联盟,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推动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进行合作,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4]。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导向、“研学”协同的研究型大学在19世纪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功不可没。以“产学研”协同方式服务于美国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对美国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中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科学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实现师资队伍转型升级

第一,加强校际协同创新,推动师资队伍整体转型升级。高校要突破自身限制,扩大协同视野,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整合资源,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要着力搭建跨学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要努力建立高校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学科交叉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途径及实施办法;要切实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科研协同创新,共建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项目、共同研发、成果共享,跟踪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前瞻发展,既要增强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实现共赢的意识,又要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能力和学校的国际知名度。通过校际协同创新,加快师资队伍整体转型升级,辐射带动高校原创能力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5]。

第二,推动校所协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攻关能力。高校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共同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鼓励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对引进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瞄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攻关能力。

第三,坚持校企协同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指导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校企合作,建立适合高校与企业间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充分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采用设立研究基金、建立知识交流中心等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的稳定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教师可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使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产品,创造经济效益,支持企业的发展。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四、发挥协同创新的联动效应,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好“2011计划”必须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学校将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着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6]。

第一,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推动人员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合理流动,从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梯队。

第三,探索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的原则,以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为导向,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转变思想,突破原有设计思路,更新设计理念。”立足本校实际、发挥优势和特色,加紧论证,尽快明确满足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的要求,推出符合自身发展建设实际的方案和举措,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

[1]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2]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N].科技日报,2011-09-22.

[3]宁滨.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04-19.

[4]张力.协同创新 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

[5]訾新建.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着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2-06-19.

[6]程桦.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实现一流的战略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2-06-19.

G640

A

1001-7836(2012)10-000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0.003

2012-09-13

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题项目“基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B2110341)

祁艳朝(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协同机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