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西俭治疗外感热病经验

2012-04-13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银花热病板蓝根

岳 锐

(重庆长航医院,重庆 400042)

张西俭治疗外感热病经验

岳 锐

(重庆长航医院,重庆 400042)

张西俭老师是重庆市著名老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多种疾病,尤擅长治疗外感发热病。老师认为外感热病虽由外界六淫、时行病毒自外侵袭人体,但大多机体阳气内郁、湿浊与积滞互阻,或心火、肝阳素亢,或阴虚阳盛、气(阳)虚阴盛,或气(阳)失摄而虚气外浮等等,常由外邪外侵、内外合邪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不仅要祛外邪,还要注意调解内因,如外感热病初起多在卫表肺系,即使在表证阶段也主张使用解表清气、内外双解法。而内外双解之中清法最为多用。现将老师治疗外感热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运用清热解毒法

老师指出,中医外感热病理论自汉代至清经历了一个先伤寒六经辨证,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疫毒疬气辨证的发展过程,在治疗方法上也分别产生温、清两大法门,其中清热解毒法的应用,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重大进展,因而近50年来清热解毒法为外感热病诸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有“毒随邪来,热由毒生,毒不除则热不去”的概括[1]。不过,老师认为清热解毒法固然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但如果离开了辨证施治,则作用大为限制,故应将清热解毒法置于辨证施治体系中运用。

根据重庆气候、环境及民众的生活习惯,老师习用银花藤、黄芩、板蓝根、鱼腥草等治疗外感热病,有时酌情加淡竹叶、芦竹根、连翘等。其中银花藤既能清热解毒又有清透之意,老师认为银花藤的药效较银花更优。板蓝根与黄芩虽属清热苦寒之药,但临床实践中并未发现伤阳等弊端,而且即使热病处表证阶段内有郁阳或里热之邪,应早用板蓝根、黄芩以表里双清。鱼腥草性味辛寒,老师认为清热解毒之余兼有芳香化湿去浊和调畅气机作用,十分适宜重庆地区湿浊较多的特点。如全身症状较重且高热者清热解毒药务必重用。如扁桃体化脓,体温多较高且发热时间较长,尚需在清热解毒药的基础上再加用僵蚕、重楼、蒲公英或紫花地丁等以加强解毒之效。

风寒证:①表寒实证:恶寒、无汗,口不渴,脉浮紧,浮弦或单弦单紧。常用柴胡、葛根、苏叶、桂枝、麻黄等,体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藁本。②表寒虚证: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脉浮缓或脉虚弱。常用桂枝、白芍、防风为主。

风热证:实证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口干鼻燥,鼻气热烫,脉浮滑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常用桑叶、薄荷、菊花、牛蒡子、蝉蜕。

风温证或春温证:发热较重,咳喘、胸闷,口干,汗出,苔薄黄或黄微腻,脉浮滑数、洪数。用麻杏石甘汤及僵蚕、蒲公英、芦根、金荞麦、知母、浙贝母、瓜萎壳、天花粉、炒枳壳等。咳喘重或胸片示大片阴影者常加莪术、赤芍、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药。舌红甚需早用生地、玄参、麦冬、水牛角、丹皮等。

风湿证:身热、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肢体痠痛,头痛或头昏闷重,苔腻滑,脉细滑、弦滑。用苍术、葛根、厚朴、银花藤、茯苓、陈皮、藿香、羌活、独活等。如兼畏寒者当加苏叶、麻黄。病在上、中焦肺胃,湿重者,身热或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口渴不思饮,身困肢疲,小便混浊,便溏不爽或腹泻,苔白腻,脉濡数。宜加用柴平汤、藿朴陈苓汤、三仁汤。咳喘者合麻黄、杏仁等宣畅肺气之品。热重者身热,口干苦,但饮不多,汗多胸痞,心烦,尿赤,大便溏垢或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滑数。宜加连朴饮、三仁汤、五苓散去桂枝。

暑湿证:身热,汗多,口渴,脘痞,脉盛数松弛。用桑叶、荷叶、白菊、青蒿、滑石、竹叶、佩兰、芦竹根。

风燥证:口干咽干,干咳,口渴喜饮,舌质干。选用桑叶、生石膏、麦冬、黑芝麻、连翘、荷叶。

小儿外感时外邪易于引动肝阳内风,病情变化较速,体温升高较快,也易抽风,常加用少量熄风之药,如蝉蜕、钩藤、天麻、羚羊角粉、僵蚕等。此外,不拘感证寒热,有脉虚弱或浮缓气阳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甚至桂枝温阳。舌红少苔、脉细或沉取略涩阴虚者,加生地、麦冬、天冬、玉竹、玄参等。

外感热病较多表里同病,其中温热证者称为卫气同病,其体温较高,如口不甚渴、脉不浮滑大或洪、汗不多,用清热解毒药(银花藤、黄芩、板蓝根、鱼腥草)即可。如出现阳明气蒸之一或全部症状(大热、大渴、大汗、大脉),当重用生石膏、知母。不过,老师指出,生石膏、知母清泄大热的疗效并不理想,主要针对气热所致汗多、口渴及脉气浮动。故知母、石膏不能脱离其他清热解毒药。伤寒少阳寒热往来一证,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都可出现,老师认为这是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证。表现为寒热往来、或畏寒发热并存、或但热而无恶寒,以脉弦数、弦滑数而口干苦或苔黄为辨证要点。兼见症状因犯病部位不同而异,如咳喘、恶心呕吐、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腹痛、尿路刺激症状等。在用银花藤、鱼腥草、板蓝根的基础上重用柴胡、黄芩解表清里。如出现便秘、舌苔厚重、中沉位脉象满盛者为邪结阳明,当急下存阴。即使表证未解而便秘、苔厚重者,也必须在方剂中加用苦寒通下药,使热邪从下而出、调畅体内气机,如大黄、瓜蒌仁、莱菔子、火麻仁或芒硝。舌苔糙腻厚腻或舌根苔厚重、脘部痞满、纳呆、脉滑而满盛,尤其中位沉位脉满盛者为湿滞交阻中焦,当用柴芩平胃汤加藿香、茵陈、炒三仙、莱菔子、木香、石菖蒲等,再结合清热解毒药,否则其热难退。发热羁滞、寒热起伏、胸闷脘痞、苔白腻厚糙、脉濡而滑盛,属湿浊阻于膜原,需配伍达原饮为治。老师指出,一旦遇见相关病证,尚需参考历代贤达辨治多种寒温热病的方法,不可以一概全。

病邪在表时,脉象多浮,如出现紧或弦时提示表寒实证,但在寒邪较重的条件下即使表寒阶段其脉也可不浮,而呈中位甚至沉位弦紧脉,表现为畏寒、无汗、口不渴、尿清、无里热诸症,则仍当辨为表寒证,故表证其脉不绝对浮。脉象弦滑数,尤其中位脉弦滑数,多为外寒内热之证,因寒性气收,导致脉弦,热性气张,产生滑数脉。脉浮滑数或滑数脉提示气机活跃,多主风热,脉浮滑或滑数而脉偏大,脉管壁松弛者,多为表里俱热,肺胃同病。外邪引动中焦内邪合而为病时,脉象多在中位或沉位,出现滑或滑满脉,表明多夹湿热积滞。元气不足时,脉象多出现沉弱或虚弱无力,提示脉力不足,无力推动外张,多主气虚外感证,出现脉细或沉细或沉取略有涩感时,多因素体阴虚。若出现沉滑有力或沉滑满或沉弦,多提示病邪入里、热入下焦。

老师在治疗外感热病中对于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尤为重视。首剂必须在15h左右分3~4次服完,在就诊当日之夜12时必须服用1次中药,在次日早上6时左右服用1次。热退之后第2、第3剂各服用1天,以巩固疗效。对于表证、卫气同病证、表证兼中焦湿滞互结证、腑结证、膀胱湿热证等服用首剂后,第2天早上体温多恢复正常。

3 病案举例

例1:邹某,男,9岁,2009年9月5日初诊。发热5天,先已在儿童医院诊治,查血常规,白细胞15.8×109/L,中性0.88,扁桃体肿大充血,用多种抗生素口服、输注4天,仍高热不退。发热晨轻,午后开始上升、至夜尤重,低则38℃、高则41℃,皮肤灼热无汗,坐立不安,发热前肢端凉冷,有时畏寒,口干,但饮则胃难受、恶心欲吐,今晨大便通,无头痛、咽痛、咳嗽症状,神志清,脉细弦滑数,苔白腻舌红,扁桃体Ⅱ度大、无脓点及分泌物。证属暑湿夹风,表闭,里气内郁。治以疏风除湿,清热解毒。药用青蒿、佩兰、桔梗、牛蒡子、蝉蜕、钩藤、僵蚕、厚朴各10g,连翘、鱼腥草、板蓝根各30g,银花藤70g,豆豉、黄芩、陈皮、茯苓、炒三仙各15g,姜黄、川贝各6g。水煎服,1日2剂。治疗3天后体温正常,食欲增加,大便顺,脉转浮细滑小数,苔薄黄白腻。余邪未尽、肺胃不和,前方随症加减善后。

例2:龙某,女,55岁,2011年7月25日初诊。突发高热2天,输液治疗后仍高热不退,体温39℃,鼻塞,无口鼻干燥及咽痛症状,肤灼热无汗,大便通畅,脉滑数无力,苔薄白舌稍红。证属气虚,暑热,肺热内应。治以益气解表,清热解毒。药用党参、黄芪、葛根、芦竹根、板蓝根、鱼腥草各30g,柴胡、黄芩各 24g,佩兰、薄荷、蝉蜕各 10g,淡竹叶15g,银花藤70g。水煎服,1日1剂。次日上午体温正常,服2剂服后纳呆乏力,寐欠安,脉中位细弦数,脉偏弱、沉位满数,舌红苔白腻,前方随症加减善后。

例3:张某,男,10个月,2008年8月29日初诊。突发高热1天,查体温39.7℃,为出生后首次发热,伴咳嗽,当日即予清解方1剂。因哭闹呕吐,1天后药仅喂服40mL左右,余剩大半。发热持续、无汗,精神萎靡,声嘶,咳喘夜甚,肢端凉,脉滑数。药用柴胡、淡竹叶各10g,黄芩5g,银花藤30g,山豆根4g,玄参 6g,蝉蜕、佩兰、马勃各 4g,炙甘草3g,鱼腥草、板蓝根各15g。水煎服,日1剂。从8月30日傍晚至次日凌晨共喂服3次,服药1/2量,次日晨体温即恢复正常。余药喂至9月1日。9月2日复诊。体温正常,神萎,吸促,咳喘,查血常规白细胞4.4×109/L,肺部明显湿啰音及哮鸣音。诊断为病毒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继续用中药治疗,以宣肺清化痰热为主随症加减,治疗9天而愈。

[1]黄星垣.高热证治研究的讨论纪要[J].中医杂志,1981,22(7):8.

R249.7

B

1004-2814(2012)06-505-02

2012-01-12

猜你喜欢

银花热病板蓝根
浪漫之都
南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浅谈“热病可灸”
“玩”和“王”的争吵
森和众
您真的了解板蓝根吗
复方板蓝根颗粒及板蓝根的质量研究概况
天等:板蓝根“钱”景广阔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我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