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2012-04-12陈运普陈江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公信力舆论信息

陈运普,陈江燕

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陈运普,陈江燕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实现党的正确领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与之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渠道也日益直接化,社会舆论的压力随之而至。研究在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探索党对社会舆论全过程的引导机制与对策,增强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社会舆论;引导;对策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公众中的多数人围绕特定的社会事件和问题,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开表达和传播的,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具有相对一致性和持续时间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1]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党如何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党思想领导的实现。江泽民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他把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提高到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正确的舆论引导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引导对舆论的导向甚至是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的方向直接决定着舆论的导向。因此,研究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党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面临的挑战

1.社会舆论引导面临信息来源的复杂化挑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多元的社会利益格局所取代,进而使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通过各种联系结成了不同类型社会群体,这些社会群体因对现实问题的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着自己的观点,并以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影响着周围人的态度。客观上讲,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快速有效的对这些社会舆论加以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良好的社会心声需要自下而上传递,自上而下的沟通,使之转化成为积极的社会心态,凝聚人心。良莠不齐的社会舆论具有片面性、混杂性、非理性甚至负面的因素则需要及时加以引导,通过摆事实,讲明事实真相,使公众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对于不良的社会舆论甚至谣言,如不加以及时澄清,则可能会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传播公式,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的暖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即R=IA。”[3]此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味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面对社会舆论呈现多发态势,客观分析,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诸如某些领域的道德失范、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也有公众自身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表现出的要求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其中也有个别文明素养较低者,往往借助于流言渠道获取信息甚至乐于相信小道消息。加之吸引社会群体关注的公共领域扩大,复杂的社会生态使得社会舆论生态复杂化,流向不易确定。社会舆论格局的这些变化使得甄别难度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社会对舆论的关注程度提高,稍有不慎极易引起舆论震荡,引发社会问题。

2.网络新媒体带来的舆论引导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这些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微博,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聚合新闻(RSS),IPTV,等等。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以新媒体为核心多元并存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这其中,尤其是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一出现由于其综合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就势如破竹,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了较大冲击,这一方面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少舆论媒体为了能吸引受众者的眼球,在利益的驱使下传播一些暴力、色情、娱乐八卦、他人隐私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使人们误认为这就是社会的主流,干扰和分散了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各媒体间争夺对社会舆论的领导权,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甚至于尖锐对立的观点,使人们无法分清哪些是主流思想,导致公众对信息的来源、分析判断上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面对传播形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复杂局面,传播先机在谁手中,是否针对公众的心理特点和解疑释惑,就成为舆论导向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而现在社会舆论的媒介相互竞争,加之公众一般地同情弱者的心理,致使对社会舆论正面引导效力下降。

3.社会舆论媒介公信力下降。

随着现代媒介传播广泛渗透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事件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由于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又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4]当前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仍然保持着比较高的公信力,但这种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较多是对政府信任的延伸表达,而与媒介使用状况并没有直接关联。而且,大部分传统媒体面临着公信力评价较高而使用接触率不高的状况。随着其他媒介的发展,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化,媒介判断标准的变化,从长远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呈现下降趋势,以往“千人一声”的局面很难再度出现。[5](p165)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许多途径方便且快捷,大众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呈现多样化趋势,或“一边到”或全盘否定,这些摇摆不定的报道,难免使一部分人在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时手足无措,无从判断。而受众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事情的真相,民众就会对社会舆论媒介产生不信任感,大大降低了社会舆论媒介的公信力。

二、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重要作用

1.公众知情权得到尊重。在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知情权既是公民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前提。只有保持系统之间的信息自由流动,公众的知情权才可以得到尊重。公民充分行使其知情权,才能不断增强公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抵御各种风浪的冲击和考验。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党和政府应该及时发布信息,报告事件动向,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官方的报道。

2.政府公信力得以提高。作为执政党领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舆论引导,具体通过政府公信力而实现。具体来说,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6](p105)在现代信息社会,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舆论传播中日益成为重要渠道,使得政府的威信和信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腐败、强拆、突发公共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已屡见不鲜,公众开始质疑政府的种种政策,使党和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对此,党和政府在社会舆论引导上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及时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的导向,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事实上,党和政府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的引导,也使广大民众收获良多。从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阻、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汶川大地震,到去年的日本大地震,党和政府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及时跟踪报道相关事件,从源头出发,还原事件本来面目,从而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3.社会稳定得以保障。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迅速得到传播,尤其是一些未经任何验证、不需要筛选的“小道消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事件的渴求度。这些使小道消息或者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在互联网上,以BBS、QQ、博客和微博的形式快速传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于这些负面舆论,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要果断处置,平息社会谣言,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对策

1.事前——建立社会舆论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及进准确地预测风险前兆,并能迅速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所构建的预警系统。建立社会舆论预警机制可以在重大、热点问题发生前,增强对事件的预见作用,从而减缓、阻止和化解事件带来的损失,避免危机的扩大和升级。

(1)社会舆论预警指标的确立。

这是预警机制的基础,通过对指标的设计和维护确定社会舆论监测的指标。这个指标系统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专家的严谨论证,选择包括民众对事件的思想激进程度、批判程度与排斥程度等在内反映社会舆论的一套敏感指标,从而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判断社会舆论发展运行的态势及趋势。“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已经形成的预警机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完善,以保证社会舆论预警机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社会舆论信息收集分析。

这是预警机制的核心系统。社会舆论信息的收集工作要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建立全方位的网络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跟踪反馈体系,要及时获取网络舆论信息,引导信息走向。首先,除传统的收集手段外还应创新收集手段,包括BBS、博客、QQ群、微博等。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其次,还可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舆论调查活动,制作相关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深入现场、矛盾尖锐的地区,及时捕捉民众的情绪热点,准确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及发展趋势。最后,充分发挥决策者、专家、受众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信息分析平台分析社会舆情,从而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具科学性。

(3)社会舆论的警报系统。

这是预警机制的信号系统,以此判断社会舆论的走势。通过对当前社会舆论形成的不同信息分类汇总,将情况设置为不同层次的等级,然后根据舆情的等级做出相应的预警预案,评价确定不同的警报信号,以增强党和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报警系统的确立要根据民众对事件的敏感度和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程度来确立。

2.事中——及时跟踪报道,还原事实。

这里的事中,指的是事件刚发生到事件结束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事态的发展,如果处理好了,不仅仅是事情解决了,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增强;反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事件的中间状态,及时跟踪报道事实,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健康文明的社会舆论环境。二要在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上,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即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搞好党的中心工作和重要活动的宣传,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用科学引导公众。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让全世界的人民产生核恐慌,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公众对核辐射的恐惧,囤积、哄抬盐价,致使中国出现了“抢盐潮”风波。危机出现后,党和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抑制盐价,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核辐射知识的宣传,通过专家解读、数据分析等方式让人们理性地认识核辐射,减少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从而从源头上成功解决了这次的“盐荒”问题。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正确信息,通过科学制止不良传闻,以正视听,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

二是扩大主流、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媒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7]而面对各种社会舆论媒介恶性竞争,人们无法分清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因此要加强新兴媒体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权威、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特别是要建设一支过硬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为此,队伍建设中的编辑、导演、导播等要在事关大局问题上一定有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要爱岗敬业,当好媒介的“守门人”。

专家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加上专家自身的人格魅力,公众都很乐意接受专家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解读,专家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舆论的主流声音,因此要不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培养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在互联网的宣传中做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同时,把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与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努力从大局出发,把握好舆论导向关。

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注重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解疑释惑。特别是一些热点的引导,应做到报道及时,引导得体,结论明确,解决问题,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达到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涌现了一大批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根据其“亲身传播迅速及时,亲切随便,易于隐藏谈话动机,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很快得到对方的信息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对自己的输出信息或谈话内容作出调整、修正或补充,使谈话更投机、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的特点,在引导网络舆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p231)意见领袖采取的是面对面亲身传播,他们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因此,党和政府要大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功能,采取视频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微博等随时与网民沟通,这既能及时准确了解民声,把握民意,更直接地从正面引导了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把握民意方向。

3.事后——反馈信息,建立档案。

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度会下降,这时媒体的视线也会发生转移,带动公众的视线,虽然事情结束了,但是它的影响力还在那里。任何一个类似相关的事件一旦出现,就会触及人们的神经。因此在事后还应关注受众对事件的反馈情况。在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8](p222)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查媒介信息所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建立档案可以帮助事前的社会舆论预警机制的建立,为预警机制提供信息资料,起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这要求我党在进行信息的反馈、汇集后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言论。对涉及隐私权,发布重大虚假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图片、视频等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净化网络。同时,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机关也应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形式,如微博等进行信息披露,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1]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江泽民.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新华社,1996-10-21.

[3][美]G.W.奥尔波特.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N].光明日报,2005-7-26.

[5]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白春阳.现代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7]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8]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210

A

1003-8477(2012)07-0190-03

陈运普(1965—),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江燕(1986—),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 刚

猜你喜欢

公信力舆论信息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