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2012-04-07牛妍

关键词:任务驱动理论课实效性

牛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基于“任务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牛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实践证明,建立小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有利于师生通过自主、合作、研究探讨、评价反馈等环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将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该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实际效果不强,未达到该课程的预期效果,即教学实效性弱化现象[1]。而教学实效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到课率、课堂听课率和课堂参与性);(2)学生的课外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取得成绩时,是否会联系或者请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3)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改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能力的提高;三是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2]。

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实证研究,从量化的角度来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供现实的依据[3];(2)通过理论层次的探讨,从质性的角度来探讨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4]。以上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当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瓶颈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信息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信息广泛共享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大量没有经过优劣筛选的信息。例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对当代年轻人造成了不良影响[5]。社会腐败因素及其强烈的社会反响造成了某些当代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所有以上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不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二,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因素。很多教师尝试过各种教学方法,都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师应将相关理论品格转化为自身的人格,使学生从其为人、为学和执教中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6],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不断适应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的现实,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强化知识结构及储备,以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7]。这都说明教师队伍中存在专业素质不高,对理论知识缺乏高度认同感的现状。同时,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相对落后,缺乏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只能局限于教师单纯的教和学生单纯的听,缺乏生动活泼的声觉和视觉教学手段,这都是导致该课程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因素。

第三,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很多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学习该课程,但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目前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不知该如何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这些因素都导致教学实效性的弱化[8]。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周期性长,反复性较大,短期内效果都不甚明显。而学生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的周期要比德育过程即人格培育的过程短,且成效明显。可见,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出成正比。因此,认识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至关重要[9]。

以上来自社会、“教”以及“学”等方面的瓶颈,它们均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构建知识传播与接受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文化社会背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知识平台,学生更容易在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接受、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这正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获得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0]由此,为化解瓶颈制约,本文主要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建构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Task-basedTeaching)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介绍有关理论知识时,按照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或多个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该任务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引导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引出相应的新内容的学习,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受到任务的驱动,最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1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张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认识并非主体对客体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在起初的环境中积极地输入、输出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而是要过滤和同化新信息,并且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讨论与情景创设、探究性学习等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进行必要的课堂讲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基于以上原理,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去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1.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体验学习,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的目的;通过寓教于乐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师自身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整体设计

教师应将课程的教学分成理论专题教学和课堂实践专题两部分,两者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人格提升”的立体平台,以多项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做”,促使学生由“能力”到“知识”再到“德育”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以任务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教学策略

第一,教学任务的设计

教学就是要学生原有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当作现有水平,把待学习的目标内容当作可能的发展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设计教学任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九个教学板块,分别是“敬廉崇洁·导航人生”,“放飞理想·彰显青春”,“弘扬传统·爱国奉献”,“领悟人生·创造价值”,“饮水思源·播种感恩”,“幸福生活·诚信启航”,“培育真爱·责任守护”,“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学法用法·依法维权”。教师按照教学板块在自然班级内部划分若干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教师将任务要求、方案等详细告知学生,并要求各小组在实施任务前上交小组任务策划方案,通过教师审定合格后再实施活动。

任务设计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详细说明小组任务活动流程,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鉴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相关网站和专题纪录片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主要是有关教学板块的佐证材料和案例),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演绎、归纳最终完善可行性方案。

第二,教学任务的实施

小组任务驱动教学呈现包括四个环节:小组任务活动展示:团队个性出场、揭示主题(5分钟),讲演结合、主题诠释(40分钟)——师生间的研究探讨、答疑解惑(约30分钟)——师生点评与总结(15分钟)——小组任务活动报告的提交(课后修改完成)。小组任务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采用演讲、情景短剧(小品)、论坛、辩论、说唱、诗歌、问卷调查、多媒体课件展示等不拘一格的多种形式诠释主题。但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本末倒置。合作中要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合理分工,集体协作,认真策划,完成主题,鼓励小组之间和师生的交流和讨论。

小组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活动主体将知识与能力融入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向实践转化、实践再向知识转化的探究过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换,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承担任务的小组通过故事情节、事件情境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模拟真实情境,实施角色介入,让学生在“做中学”,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习的内容和主题的要求,从而更好的实现意义建构。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情境是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在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来驱动学习。

第三,教学任务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应重视对参与小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达到掌握学科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目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参考师生点评,将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小组在任务活动结束后将本组活动策划方案、课题内容(论文)、点评意见、活动总结、个人心得体会等按照教师预先制定的规范编辑、整理汇总后撰写小组任务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呈交任课教师,评价的反馈结果占期末成绩的50%。教师通过该环节的点评,帮助学生将任务完成转化为规范的学科知识技能。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首先,该模式采用的是“自主——合作——研究探讨——评价反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讨论研究资料,创设情境,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诠释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团队合作,交流研讨,锻炼能力,展示风采,人格提升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其次,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案例研讨、观点辩论、角色介入、情境模拟、情感体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创意学习、个体特质、潜力发现、团队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也同时得到最集中的砺炼,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既能吃透教材,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掌控课堂,解答疑问。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张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能够切实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一种“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循环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思考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1]彭青,周庆峰,王志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65-166.

[2]肖香龙.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1):75-78.

[3]张社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感现状调查——基于广东11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6-153.

[4]王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5]肖松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倾向的动力偏移及其调整[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5.

[6]蔡成效.论制约哲学教学实效性的内在因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看[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190-192.

[7]郭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6):151-153.

[8]张再兴,艾四林,吴倬,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8(04): 37-41.

[9]赵凤琴.提高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J].理论导刊,2002(09):45-47.

[10]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3-9.

[11]郑勇,陶三发,谭子刚.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romotes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NIU Yan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ansu Lanzhou 730070,Chin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group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ntributes 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optimize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independent cooperation,study and evaluation feedback,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and help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will strengthen the efficacy of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using Marxist method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ask-based teaching;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teaching efficacy

G641

A

1674-7356(2012)02-0052-05

2012-04-15

牛妍(1979-),女,甘肃兰州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