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以“水产英语”课程为例

2012-04-07李明秋

关键词:跨学科水产外语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教育理论与实践

ESP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
——以“水产英语”课程为例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范畴是以专业+英语教学培养跨学科型外语人才的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能力。本文通过ESP课程教学研究模式分析并以“水产英语”课程作为案例探索“水产英语”ESP教学定位与课程设计建构、编写合适的ESP课程教材、ESP课程教学方法、ESP课程师资建设等内容,以期拓展新的教学领域提高ESP教学质量,改进跨学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

ESP课程教学;水产英语;教学实践;跨学科外语

引言

早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国内新兴学科的研究范畴愈受重视,它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教学,拓展了语言学习的专业领域。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Strevens对教学区别特征进行分析,认为ESP课程教学:(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在《专门用途英语》一书中,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ESP必须被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产品”,“它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法,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基础上的”[3]。ESP教学研究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以需求分析为中心的阶段,ESP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4]。始于80年代的国内ESP研究由单一到多样化的渐进研究过程,国内ESP研究的成熟发展呼唤更多的实证性研究或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5]。目前制约我国ESP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缺乏有关部门的重视;师资配备不当;教学体系混乱等[6]。还有学者提出明确ESP课程定位、加快ESP教材开发、强化ESP师资培训和建立ESP网上资源库等四点应对策略[7]。国内的ESP课程主要包括旅游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航空英语等课程体系。ESP课程的模式提供了支撑复合型专业发展的途径,满足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技能在跨学科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8]。现以水产英语ESP课程教学内容为例进行研究,包括ESP教学定位与课程设计建构、教材编写、ESP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方法等,以期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提高ESP专业教学质量,改进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受教育者语言和专业相融合的跨学科性。

一、ESP课程教学研究模式分析

目前的国内ESP课程使学生不以语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一特定专业课程,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9]。ESP课程需要以相关性促进动机的理念帮助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它将有助于从笼统的目标管理走向更加科学的过程管理,满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发展需要的ESP课程框架。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能力,满足跨学科外语人才发展的需要,这种新模式体现的是外语与专业的融合性。

教学模式着眼于对社会需求、ESP学科知识需求和学习者需求的三种需求分析。社会需求:建立以职业场景和目标分析为基础的学习者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需求,分析课程设置与特定工作需要和实际外语运用能力的密切相关度。ESP学科知识需求:学科知识涉及某一特定领域的外语语言知识,外语教师研究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ESP教学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构建适合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者需求:通过对外语专业学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建立个人发展和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的职业目标需要。

二、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ESP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通过描述跨学科外语专业如英语(水产贸易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水产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ESP教学提供一个描写综述性个案研究,旨在从实例中探寻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ESP课程教学定位、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ESP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共性。

ESP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通过现状阐述、理论分析并不能得以实现,需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实际操作,并进行描写综述性个案研究才能解决。描写综述性个案研究价值是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探讨案例并对相关知识及其关联进行结构上的重新组合后生成的描写综述性内容,“是适合教师的一种‘用户友好型’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贴近现实,提供描写性信息,供他人参考或重新进行解释,是相关人员“通向行动之步”和是相对比较现实可行的一种研究活动[10]。

(一)“水产英语”ESP教学定位与课程设计建构

“水产英语”是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水产贸易英语)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的专门用途英语必修课程,设置为水产英语I和水产英语II两门课程,共4个学分。“水产英语”的教材为自编的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产英语》。我们从课程设置情况、需求分析、课程教材实施、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水产英语”课程进行描述性研究。

1.以方向必修课形式确立ESP课程的重要地位

多元生态化(特色化)的水产贸易英语专业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海洋类高校英语专业,ESP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方案将水产英语I设置为专业课,水产英语II设置为水产贸易方向的模块必修课,促使学生们真正重视这门ESP课程并以英语专业技能课的形式予以确定,水产英语I课程学分占专业课学分比例的14.3%,水产英语II课程学分占专业方向模块课学分比例的22.2%,满足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相关专业知识课占到18%的要求。学生不可以用其他课程学分代替,如果不能获得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将无法毕业,也突显了“水产英语”课程的教学地位,有效解决了ESP课程“定位模糊”问题。英语(水产贸易英语)专业已经设置近十年,通过“水产英语”课程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们曾经对2006级、2007级、2008和2009级四个年级的16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答有必要开设水产英语课程的学生占总数的79.2%,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学生占总数的20.8%,毕业后从事水产贸易工作的学生认为在水产英语课程学习上获得非常宝贵财富。

2.需求分析为前提的ESP课程设置

按照ESP的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篇章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的五个阶段[5]。在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时首先要进行专业需求调研与分析,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社会大环境、受教育者、教育者、教学环境等调查研究,掌握各自的需求为跨学科外语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将需求分析结果作为ESP课程设置、实施及教学内容选择、考核等教学环节的决定性依据。“水产英语”课程的设置是通过对同类院校调查、资料查阅、学校资源整合、访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了解水产企业等行业英语人才需求情况,这些调查结果是设计“水产英语”课程的决定性依据。

(二)编写合适的ESP课程教材

Dudley-Evans&St.John指出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作为学习的支持;其三,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为一种参考资源[11]。Hutchinson和Waters特别讨论了ESP教材编写要注意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材料真实有趣;(2)内容实用适用;(3)语言准确地道;(4)编排规范与活泼相统一;(5)体现基本教学理念(如参与度、复现度、难易度等);(6)努力创新教学方法[12]。ESP教材建设需要以专业内容为蓝本,以语言知识的学科性、职业性和相关性为依托,提供可供发展的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性和创造力,进行思辨性思维的拓展和运用。

ESP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还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性和应用性,在教材的内容上我们追寻如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使之达到受教育者的体验需求、交际需求和习得需求通过教材的学习反馈实现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效果。第二,多样性原则。ESP课程教材既要体现出宏观性内容也要体现出微观性内容,语言学习中涵盖专业知识的体现。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对新知识的内化理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第三,语言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原则。ESP教材需要在语言的接受性和难度上、专业知识内容的深浅程度上以及全面知识性上实现外语水平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外语表达的训练等内容能够有机科学有效地结合,从而促进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在深层认知上的融合。第四,实践性立体化原则。ESP教材应注重受教育者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及自我更新的跨学科性。立体化决定了教材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的特点,成为生态化(专业特色化)外语教学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来促进受教育者语言+专业知识体系的最大完整性获得。

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编写。没有现成合适的教材,“水产英语”在编写中依据上述原则既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与能力的获取。“水产英语”编写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水生环境、食物链和资源生物、水生资源生物学、捕捞渔业等相关水产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初步具备水产行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英语语言技能和基本水产知识学习。为了使学生更直观、透彻认识各种水生资源环境和水产生物,教材中配有插图、照片,各个章节从初步了解水产概况到水产专业知识的精密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内容,并在附录部分附上参考译文和水产英语词汇表等多元信息。

(三)依据具体教学目标的ESP课程教学方法

ESP教学涉及特殊语域中的英语语言现象和用法,从词义、语法、语用和语篇等方面讲解英语在专门语域内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最终熟悉掌握专门用途的英语。国外主要采用语域分析教学法、语篇分析教学法和体裁分析教学法[13],分别强调根据特定语域和上下文分析学习语义、语法结构与语言功能,各种方法各有侧重,需要在教学中灵活掌握,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以ESP教学理念的互融性来体现。依据国内外的教学原则,ESP教学应着重以下方面:第一,真实性原则。ESP教学基于真实语篇、学习任务以及专业知识等社会文化情景、反映在课内外的语料、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以真实性为基石。它既指专业科技性文本也包括语言知识的递进融合。第二,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原则。外语学习不仅是技能的获得,更加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14]。

ESP教学的内涵建设应以培养在相关专业中凝炼语言能力和专业领域人文积淀的能力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潜能的发挥。例如,在“水产英语”教学中讲解海洋毒素检测方法时,句子较长,内容较难,涉及到水产专业知识,就应采用“体裁分析教学法”来分析句子语法结构以及翻译的方法学生才能理解。在分析词义和搭配时则往往可以采用“语域分析教学法”,激发学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寻求特定语域内与普通英语不同的语义与结构,如“minimumsize limit”在水产养殖教材中就具有了“最小捕捞(游钓)规格”的意思,“ice fishing”则译为“冰下捕捞”。相对要求较高的“语篇分析教学法”是ESP教学的专业英语文献指代关系以及讲解专业文献写作类型时就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When the tide returns most of the mudskippers retreat into elaborate burrows with enlarged living chambers in the mud,over which they are highly territorial.Those mudskippers that do not possess burrows,usually juveniles,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out of the water,and are obliged to climb surrounding mangrove trees as the incoming tide brings with it numerous other predatory fish.涨潮时,大多数弹涂鱼退入泥,坑中生活空间扩大了,牢牢占据了这块领地。幼弹涂鱼通常没有洞穴,大部分时间离水生活,不得已而在周围红松树林中爬来爬去,等待下个潮汐再带来许多捕食性鱼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理解,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如:living chambers生活空间、incoming tide下个潮汐、predatory fish捕食性鱼类,来加深理解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采用教学目标灵活运用ESP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亦或通过实际水产品等真实物体的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相关水产知识,增强对“水产英语”课程的兴趣与感知。同时在认知发展方面有所收获。

(四)ESP课程师资建设

ESP教学的源泉是师资队伍。相应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是师资问题的主渠道,ESP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建立“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的基础,促进教师教、学生学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掌握着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ESP教师首先是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然后才是一个课堂设计者,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应该是一个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伴侣”。我们在配备“水产英语”的师资时充分考虑诸多角色的因素,课程开设的前三年我们聘请曾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过的水产专业教师担任主讲,同时派送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水产知识的进修实践,使其具有相关水产行业背景与知识储备。为了使ESP课程教学有序进行,我们又要求教师对教学的需求与质量进行研究和反思,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方法、策略、成果等及时作出评估与反馈,使之成为有效教学源泉。

三、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基于培养跨学科外语人才的专业英语教学结构,既培养相关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学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加强受教育者语言和专业相融合的跨学科性,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并解决ESP的教学实践问题。我们的“水产英语”课程在ESP教学实践中是跨学科外语教育的有效体验,还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教学设计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ESP教学实践,真正地使ESP课程教学成为培养跨学科外语人才的必由之课。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3.

[2]StrevensP.ESPaftertwentyyears;areappraisal[C]//InTiehoo M.(ed.)ESP:Stateofthe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56.

[3]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2:317.

[4]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37-40.

[5]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09)[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1):92.

[6]罗娜.制约我国ESP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1):56-59.

[7]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3):25.

[8]王嘉铭.从ESP英语课程模式探讨英语复合型专业课程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89.

[9]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6):108.

[10]McDonoughJ,McDonoughS.Research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5.

[11]Dudley-Evans,&St.John.DevelopmentinEnglishfor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12]HutchinsonT&Waters 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2.

[13]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6.

[14]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On ESP Teaching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Fishery English"Curriculum

LI Ming-q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Ocean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 116023,China)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which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self-selected learning ability, i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plus English to train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This paper first deals with the aspects of ESP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analysis,then carries out a case study of an ESP"Fishery English"curriculum to explore teaching design and plan,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aff with a purpose to expand the new areas of ESP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ESP teaching;fishery English;teaching practice;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H31

A

1674-7356(2012)02-0029-05

2011-1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汉堡教学论模式’的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项目资助(09YJC880013);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1-2012年度)”课题(WYYB11009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JG11DB040);辽宁省社科联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2012lslktziwx-08)

李明秋(1973-),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水产外语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加油!水产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