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国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2012-03-31周军杰王光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张师汤加减阴阳

周军杰,张 斌,王光明

(1.许昌同济中西结合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张国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博采众长而不囿于一家一派之言,思求经旨,演其所知,对现代医学,兼收并蓄。他擅长肿瘤、脾胃病、心脑血管病、妇科等多种疑难病证的诊治。笔者有幸师从张师,亲聆教诲,现将张师诊治疾病临证经验述要于后,以飨同道。

1 平调阴阳,整体论治

张师十分强调阴阳失调是一般疾病病机的共同特征,而辨证论治的根本目的即“谨察阴阳偏胜而调之”,亦即恢复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阴阳失调可以偏盛偏衰概括之:即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平调阴阳是为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之间有互根、消长、转化等规律,故平调阴阳时应兼顾阴阳双方,不可偏此失彼。在指导临证治疗时,须谨察阴阳双方的性质与程度,或正治,或反治,或补,或泻,或补泻并用,最终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张师指出要重视整体辨证论治。人是一个整体,同时应将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因此,既要注意人的局部病变,更要注意整体变化,故需将人、时、地诸方面因素通盘考虑。因人制宜,张师认为,应注意人的先天禀赋强弱,后天脾胃的盛衰,还有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嗜好、劳逸、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等。如年事已高之人,阴阳渐虚,一般多呈脾虚肾虚之势,在临证中应注意先后天的培补方可取事半功倍之效。因时制宜,张师认为自然界的四时交替,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四时季节的交替异常,也常会至而不至,不至而至,随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变侵犯人体。临证中春温夏热,气易外泄,阴精不足,用药宜偏养阴;而秋凉东寒,阳气潜藏,发散宜慎,而注意补阳。张师指出:此虽为一般常理,但也应吸取前肾“证重舍时,时重舍证,用药主治之大法”的经验,整体辨证,随时、随地、随证而施,切勿固执一理。因地制宜,张师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其气质亦随地域而不同。如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大凡受寒,难以透出,故治宜疏通重剂;反之,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偶遇风寒,易于疏泄,治宜疏通轻剂。故应以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处之。

2 宗以八纲分证,尤重气血辨证

张师十分重视辨证,认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临床对病理、辨证、治疗的纲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借鉴古代医家之长,结合现代医学之发展,尤重视气血辨证。而八纲辨证与气血息息相关,除了八纲之外,认为确有必要突出“气血”在辨证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的是内因正气虚弱才得以发病。精气充足是健康的保障,是正气内存的体现;精气亏虚是正气虚弱,致病与衰老的原因。故精气不仅同源,且相互资生、相互作用,而气血是其核心。

“审证求因,当在气血寻,”《素问·元纪大论》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体要把后天水谷精微必须形成体内的精,然要通过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全身,而这些物质所能使脏腑或器官有活动能力,也要通过“气”的生化作用。“治病治本,气血要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说的是治病求本,治病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说的是辨证施治必须审明是阴证还是阳证,以区别病邪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3 重视脾胃升降,治病务须固本

张师说:百病之生,多关乎脾胃。脾主运化,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根本。脾胃升降失常,则诸证蜂起。脾胃受损,则精气升降之枢纽发生障碍。脾胃虚弱,则元气不充,诸病由生。阳气不升,则可伏化为阴火;水谷不化则津液不足,可产生内燥;水谷不化,亦可下注为湿浊,或生湿热。脾胃有病,可直接影响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影响脾胃。

人体受邪,必祛邪而治之,但被侵之人体,往往又有正虚的一面。故祛邪的同时应注意扶正,无论气、血、阴、阳、脏、腑的偏虚,多致脾胃虚弱,特别是久病之体,更应维护脾胃,而脾胃的强健,是治疗疾病的基础,亦可争取缩短治愈疾病的时间,脾胃的强弱,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虚弱之体,年高之人,久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犹要注意脾胃的顾护。

4 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张师素来十分重视辨病。认为《内经》中就有“热论”“痹论”等篇章,开始对疾病进行分类。但中医是根据证候进行辨病。而西医则是根据疾病在微观方面的特点进行辨病。正因为对疾病的分类方法不同,所以中医和西医在辨病基础上统一起来,方会找到一条结合的新途径。疾病内部微观的变化,一定要通过宏观方面的现象反映出来。因此,一种疾病不但可以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去认识其微观的特性,也可以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去总结它所反映的宏观方面的证候特点。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直观、宏观之不足;另一方面,可不断充实四诊内涵,提高病理对照及衡量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一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证候表现常常复杂多变,因此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一步辨证论治。中医辨病是认识一种疾病区别于他种疾病的症候,辨证是认识患这种疾病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所表现症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必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起来。归纳张师的辨病辨证方法,主要包括3个方面:1)以病分证:按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方法,结合临床表现,总结出每种疾病的主证,即每种病的证候提纲。2)寻病求方:在以病分证基础上,根据每种的证候提纲,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辨病论治,找出治疗这种疾病的基本治则和基本方药。3)病症结合: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对治疗这种病的基本方进行加减或修正,做到病症结合。

5 注重药食相合未病先防

张师认为饮食可以养人,也可以治病,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内经》进而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味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还告诫一般疾病,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早期听之任之,亦未作及时治疗,一旦病情进一步发展而致危重症候,此时已是被动治疗,失去了早期治疗良机,且预后较差。《内经》提出“治未病“的原则,就是强调防患于未然,因此根据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应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胸怀开阔,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2)食饮有节,少食或禁食油炸烧煎、烤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品;3)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4)尽可能戒烟戒酒;5)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有利于调畅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协调;6)定期作健康检查,有助于对疾病早期发现。

6 独特的组方用药

张师在数十年临床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的获得科技成果奖,他领导的“痛可停”课题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还先后设计乙肝降酶、高热退热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病(脑萎缩)新药课题的设计书。临证在家传方基础上合时方、经方随证加减,如肝胃不和证用逍遥类汤(柴胡、当归、白芍、香附、茯苓、延胡索等),胆胃不和证用柴平和胃汤(柴胡、黄芩、清半夏、竹茹、陈皮、枳壳等),胃热内壅证用保和清胃汤(黄连、姜半夏、茯苓、栀子、莱菔子、连翘、白花蛇舌草、槟榔等),寒热错杂证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清半夏、干姜等);胃炎之虚证善用香砂六君汤加减(太子参、白术、木香、砂仁、陈皮等),泄泻之湿热下注喜用翁连清肠汤,虚证则用补脾益肠汤加减;心悸怔忡每用张氏参麦调心汤加减;痴呆者则用张氏醒脑益智汤加减;老年或晚期肿瘤患者之实证善用张氏三草抑瘤汤,虚证常用张氏芪贞固本汤加减;三叉神经痛之实证常用辛芷止痛汤,虚证则合用玉屏风散或八珍汤加减等,以上各方临床只要病证相合,疗效显著。

另外,张师治疗疾病的常用对药更值得推崇,如广木香、制香附与苏梗能行气消胀除满;莱菔子与槟榔配伍能行气消胀、利水消肿;香椽皮与佛手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枳实与全瓜萎能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黄连与吴茱萸能清肝和胃、制酸降逆,尤适于寒热错杂证;全瓜萎与薤白能宣通胸阳,散结止痛;柏子仁与炙甘草能养心血安心神而定心悸;檀香与刺五加能宽胸理气止心痛,益心气定心悸;炮山甲与三七能软坚散结、化瘀止痛;藿香与砂仁能健脾理气、醒脾开胃、和中止泻;栀子与黄芩能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粉萆 与木防己祛风湿、利关节等。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工作者启迪很大。

猜你喜欢

张师汤加减阴阳
靖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临证心得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自拟消银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孟河医派张琪治疗心系病经验浅探
王昊然、陈雨婷、郑惠芳、张师与作品
臭榴莲,香榴莲
服药先分阴阳
不想辜负每一碗面条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