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中毒性药物的服法

2012-03-31张小勇刘丹彤陶晓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服法张仲景方药

张小勇,赵 慧,刘丹彤,吴 舒,李 涛,陶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伤寒论》[1]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称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2]。笔者在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体会到仲景对毒性药物的运用极其讲究,在毒性药物的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法、服法、调护及禁忌等多个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对《伤寒论》中毒性药物的调护加以归纳、分析,探讨仲景运用毒性药物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1 《伤寒论》中的毒性药物

本草类专著将毒性作为药性提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中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3]明确指出,有毒无毒与四气、五味一样,属药性之一。《伤寒论》全书载方113首,含有毒性药物者59方,占总数的52.2%,共用药物84味,其中毒性药物16味,占总数的19.1%。其毒性药物分别为大戟、巴豆、水蛭、半夏、瓜蒂、甘遂、杏仁、芒硝、附子、芫花、虻虫、商陆、蜀椒、蜀漆、吴茱萸、铅丹。[4]其中附子使用的频率最高,达19方,其次是半夏17方,杏仁9方,芒硝6方,甘遂、吴茱萸、蜀漆、水蛭、虻虫各2方,余皆1方。[5]进一步正确认识仲景对毒性药物的运用,让毒性药物服务于临床,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伤寒论》中的服药方法

《伤寒论》中各方药多因剂型、药物用量、药物毒性、病情缓急、病势轻重、治法原理的不同,在服用方法上也多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服药次数、服药剂量、服药时间和服药温度4个方面。《伤寒论》中对于服药次数有一定的讲究,有日服、日再服、日3服、分温再服、分温3服、分5、6次服、更服等不同的情况,完全是按照病人的反应来决定服药的,这样才能使药物发挥好的效果。[6]多数方药为每日2、3服,2服者多早晚分服,3服者多取早午晚3次服用,这与现今的服药次数基本一致。《伤寒论》中汤剂的最常规服法是温服1升,但仲景用药从不会拘泥一法,多数方药的服用剂量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为使药效得到最大发挥又不致过用伤正,张仲景小心谨慎地采取试探性给药方法,如服药后没有明显效果,则逐渐增加服药剂量。服药时间间隔越短,越可以使药物持久发挥疗效。多数药方采用每日早晚2次服或是早中晚3次分服的方式,有些方药则对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昼夜连服等等。根据方药的作用和特点,应选择寒温不同的服药温度。《伤寒论》中除少数方药后没有明确要求外,多数都要求温服。此外,另有要求“适寒温”“小冷服”的方药。

3 《伤寒论》中毒性药物的服法运用

3.1 服药次数 对于毒性药物来说,服药次数直接关系到病患摄入的毒性药物成分在体内累积药量。因此,服药次数要根据重要的毒性大小以及所治病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1.1 频服 频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药物。含有毒性药物的方药采用频服的方法多是因为药物毒性小,而病势较重,需要连续服药以达药效。如麻黄连绍赤小豆汤中杏仁的毒性相对缓而弱,因此在治湿热发黄兼表证时“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以使药效持续作用,药力更强。治疗血虚寒厥,内有陈寒痼冷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去渣,温分五服”。苦酒汤治疗咽痛,病位偏上,“少少含咽之”意在是药物作用于局部,设法延长药物作用于咽部的时间,使药物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3.1.2 顿服 顿服是指一次性服完1剂药,其特点是药量大,往往用于病势较急或者较重,能够迅速发挥药效。大陷胸丸虽含杏仁略有小毒,但主治病证为病势较重且病位偏上的水热互结证,当急投之,以破邪安正,方后附“煮取一升,温顿服之。”瓜蒂散“温顿服之”,涌吐出胸中痰涎实邪,实邪得祛,胸阳畅达,气机通利。干姜附子汤“顿服”,用于急救回阳。

3.1.3 昼夜不同次服 黄连汤中用半夏半斤,用量如此之大,当谨慎服用,避免中毒。张仲景明“昼而正气充,夜而邪气盛”的道理,独具匠心的运用了“昼三夜二”的服用方法。不仅使药效得到保障,也避免过用毒性而伤正助邪。同时,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日再服夜一服”也含有相同之意。

服用毒性药物时需小心谨慎,但不可拘泥于以上服用次数,应结合病患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如大青龙汤“一汗出者,停后服”,大陷胸汤方“得快利,止后服”,牡蛎泽泻散方“小便利,止后服”,抵当丸方“啐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等等,皆为张仲景在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之后灵活调整服用次数的经验总结。强调药物之用,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尤其毒性药物,更不可妄自使用,损伤正气。

3.2 服药剂量 在临床实践中,毒性药物的有效剂量往往与其中毒剂量十分相近。在服用含有毒性药物的方药时,服药剂量须认真考量。服药剂量小则药效不能得到发挥,服药剂量大则可造成中毒。同时,由于个人体质强弱、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各异,为了将药效充分发挥又不致中毒,在临床上应用毒性药物时,就必须采用“因人而异,小量渐加”的原则,充分分析各种可能导致中毒的因素,调整服药剂量。

3.2.1 个人体质因素导致剂量差异 张仲景在用三物小白散方时,方中用巴豆一分,熬黑去毒后,研磨以白饮和服,在服法上指出“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的服药剂量原则,其意即是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特点合理服用含毒性药物,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理论科学性。类似还有十枣汤方,方中重用甘遂、大戟2味毒性药物,因此,张仲景在此方的服用剂量中强调“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可见仲景十分注重根据个人体质因素来考量服用药物的剂量。

3.2.2 小剂量试用,逐步加量 在附子甘草汤后所附服法为“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十枣汤“若下后,病不除,明日更服加半钱”,实是张仲景恐发生中毒反应,因此试探性的予以少量汤剂,看是否达到药效,在逐渐加量。类似方药还有麻子仁丸方“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乌梅丸“服十丸……稍加至二十丸。”苦酒汤方“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柴胡加芒硝汤方“分温再服,不解更作。”半夏散及汤方“少少咽之”,均体现了服用毒性药物时宜从小量逐渐增大之原则。

3.3 服药时间 常规服药法一般是2次早晚分服或3次早中晚分服,但对于含有毒性药物的方药来说,由于机体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具有昼夜耐受性,仍有一些特殊的严格规定。如十枣汤虽含有甘遂、大戟等毒性药物,仍须“温服之,平旦服。”一则甘遂、大戟的毒效同时也是其药效,为快速而彻底地逐出水邪和瘀血,要在空腹时服用,加快药物成分吸收;二则可以减少对胃壁的刺激,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乌梅丸“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也是为了在蛔病发作之前就服用药物控制发作,以达到最大药效。桃核承气汤“先其食温服”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药效则更加直接。

3.4 服药温度 多数药物“分温再服”即可,防止脾胃正气受损,病情不易恢复。半夏汤服药温度需要“小冷服”,一来半夏汤是治疗热性咽痛的方药,服用热药可能会使咽部更加损伤,李东垣《用药心法》云:“若太热即破人咽喉,务在用意”。二来半夏、桂枝皆为温燥之药,冷服则可引药达所,防止寒病客药。

张仲景在使用毒性药物的服法时综合考量了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势等综合因素,在防止中毒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毒性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使药效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临床实践中,讲究毒性药物的服法,灵活运用各种减毒增效的方法,将会使得毒性药物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86.

[3]曹元宇.本草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胡小玲.《伤寒论》药物的毒性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1-89.

[5]王绪前.《伤寒论》运用毒药浅析[J].国医论坛,1995,10(1):6-7.

[6]陈利平,王发渭,刘萍.《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327-1329.

猜你喜欢

服法张仲景方药
《严氏济生方》中煮散剂的应用探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说说中药服法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