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虚元鉴》学术思想探究

2012-03-31范铁兵杨志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三本阳虚阴虚

范铁兵,杨志旭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理虚元鉴》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目前《理虚元鉴》在许多疾病尤其是虚劳病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探究。

1 汪绮石生平及成书简介

汪绮石生于明朝末年,其里籍、生卒年月均无从考证,人称绮石先生,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其“怜世人之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深可痛伤”,于是深入研读《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并博览诸家之书,著成虚劳辨治专著《理虚元鉴》。该书是一部专论虚劳病的医学巨著,在虚劳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汪绮石之学出入于李东垣、朱丹溪及薛己之间,他说:“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阴一著,便为治劳症之宗;立斋究明补火,谓太阳一照,阴火自弥。斯三先生者,皆振古之高人”。其同时指出三者皆主于一偏,并不全面。若偏执李东垣以治,未免以燥剂补土,则有拂于清肃之肺金;偏执朱丹溪之治,全以苦寒降火,则有碍于中州之土化;偏执薛己补火之法,则不离苁蓉、鹿茸、肉桂、附子,则难免助其郁热。因此,他论治虚劳取三家之长,而不囿于三家之说,所谓“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

2 《理虚元鉴》主要内容

该书分为上下2卷,上卷主要阐述虚劳病证治理论,首论虚劳病证得脉法,次论虚劳病因病机及治法,详细辨析劳嗽、吐血、白浊、遗精、骨蒸等病证。下卷着重论述虚劳病的证治方药,载有治疗虚劳方剂22首,治疗虚劳的代表药物18种,并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3 《理虚元鉴》学术思想

3.1 创立虚劳六因学说 汪绮石在防治虚劳病的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虚劳病的病因,重点在于创造性的提出虚劳六因学说,完善了虚劳六因理论。虚劳的病因主要有6种,即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

3.1.1 先天之因 受胎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这都是肾精亏虚,导致所生之子夭弱,“然其机兆,必有先现,或幼多惊风,骨软行迟;稍长读书不能出声,或作字动辄手振,或喉中痰多,或胸中气滞,或头摇目瞬,此皆先天不足之征”。

3.1.2 后天之因 每因酒色、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色欲伤肾,致肾不强固;思虑伤脾,致脾失健运;劳伤心神,致心神衰惫;郁怒伤肝,致肝失疏泄。“先伤其气者,气伤必及于精;先伤其精者,精伤必及于气”。临床中的种种原因均可导致精气虚损,积而成劳。

3.1.3 痘疹及病后失理之因 痘疹治疗失宜,多贻后患。凡“脾泄胃弱,腹痛气短,神瘁精亏,色白足痿,不耐劳动,不禁风寒,种种气弱阳衰之症,皆由痘失于补也;凡肺风哮喘,音哑声嘶,易至伤风咳嗽等类,种种阴亏血枯之症,皆由疹失于清也”。

3.1.4 外感之因 汪绮石有云:“伤风不醒结成痨”。若其人“阴血素亏,肺有浮火,一伤于风火,因风动则痨嗽之症作矣”,终成痨嗽。

3.1.5 境遇之因 “从来孤臣泣血,孽子坠心,远客有异乡之悲,闺妇有征人之怨,或富贵而骄佚滋甚,或贫贱而窘迫难堪。此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渐而成劳。正是“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

3.1.6 医药之因 “本非痨症,反以药误而成。或病非因感冒而重用发散,或稍有停滞而妄用削伐,或并无里热而概用苦寒,或弱体侵邪,未经宣发,因其倦怠,骤患其虚,而漫用固表滋里,遂致邪热胶固,永不得解”。药不对症,医之误也,频伤正气,病情日重,积渐成劳。

3.2 虚劳的病机

3.2.1 阴虚之症统于肺 汪绮石云:“就阴虚成劳之统于肺者言之,约有数种:曰劳嗽,曰吐血,曰骨蒸,极则成尸疰”。劳嗽之证有四候,即肺有伏逆之火、膈有胶固之痰、皆畏非时之感、胸多壅塞之气,此四候以肺火伏逆为主,其余三候则相因而至。吐血之证是心火、肝木导致的疾病,其有煎厥、薄厥之分。

因此,阴虚之劳的关键是精血亏虚,虚火上炎,灼伤肺金,失于治节,进而导致劳嗽、吐血等病证,即“伏逆之火,出于阴虚阳亢,火乘金位,谓之贼邪”。

3.2.2 阳虚之症统于脾 汪绮石曰:“就阳虚成劳之统于脾者言之,约有三种:曰夺精,曰夺气,曰夺火。[1]这三夺之中夺气主于脾,夺精、夺火虽主于肾,但以中气不守为病理关键。绮石“尝见阳虚者,汗出无度;……种种不一,然皆以胃口不进饮食,及脾气不化为最危。若脾胃稍调,形肉不脱,则神气精血可以次第而相生,又何有亡阳之虞哉”。

因此,阳虚之劳的关键在于脾虚,中气不守,失于运化,精气匮乏,进而导致痿证、痹症、阳痿病证。

3.3 虚劳治疗重在强调三本二统 汪绮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实践,在《理虚元鉴》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治疗虚劳的三本二统论。

“治虚三本”中强调:“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以先清金为主;金气少肃,即以调脾为主;金土咸调,则以补肾要其终”。但是在治脾、治肾的具体方法上,又强调治脾不可过燥,以免影响肺之清肃,治肾不可过用苦寒,以免妨碍中州脾土的运化。所以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治金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而互生。

“治虚二统”论指出:“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人之病,或为阳虚,或为阴虚。阳虚之久者阴亦虚,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亦虚,终是阴虚为本。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阴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肺也。”前人多论“先天之本”的肾,“后天之本”的脾,鲜有论肺者,而汪绮石独详于肺,提出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的观点。并且提出“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补命火者,不如补脾以建其中”。但这并不是表明其不重视肾,主要是针对前人治阳虚偏补于命火,治阴虚偏补于肾水。

治虚三本二统论,对虚劳的治疗指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完善中医虚损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对于虚劳病的治疗,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对于各种慢性病的治疗也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4 重视虚劳预防观 《理虚元鉴》中虚劳预防观源于《内经》,并结合虚劳病的特点有所创新。虚劳预防观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虚劳强调未病先防,其在“虚症有六因”论中指出:“宜调护于未病之先,或预服补药,或节养心力。未可以其无寒无热,能饮能食,并可应接世务而恃为无惧也。”并有“虚劳当治其未成”专论,明确提出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另一方面强调既病防变,主张要注意情志、劳倦、时令、节气等以防止病情加重,并坚持治疗以防止半途而废。

对于虚劳的预防,提出了6个方面的预防措施,即六节、五季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如六节,是指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悲哀以养肺,以防情志、思虑、劳伤等因素致病。五季防,是指“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冷而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以防六淫之邪致病。二护,是指“寒从足起,风从肩俞、眉际而入。病者常护此二处,则风寒之乘于不意者少矣。”同样是为了防止六淫之邪致病。三候,是指要了解时令、节气的变化,以在节气变迁时注意防护,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体虚的人最应预防的时令节气有三:“一为春初,木盛火生;一为仲夏,湿热令行;一为夏秋之交,伏火烁金。”尤当注意预防。二守,“二守者,一服药,二摄养”。三禁,“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苦寒,三禁伐气是也”。

3.5 传世名方 《理虚元鉴》中所载方剂,用药平和,疗效确切。如归养心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芡实、北五味、甘草、生地黄、酸枣仁、茯神、当归身、山药组成,主治梦遗滑精,临床有报道用于术后身体虚弱者。补元汤由生地黄、枸杞子、黄芪、白术、杜仲、牛膝、山药、茯苓、当归、甘草组成,主之肾痹,临床上有报道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理虚元鉴》系统完整的记载了大量的虚劳病理论,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各种疾病的预防以及现代慢性病、急性病恢复期、疾病终末期的治疗养护和调理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汪绮石.理虚元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

猜你喜欢

三本阳虚阴虚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这三本,你家有吗?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