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影响

2012-03-31胡亚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易传内经周易

胡亚男,李 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内经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117)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深受《周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仅就《周易》的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影响作一探讨,请同道指正。

1 《周易》的防病观

《易传·系辞传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1]意思是不积善,不足以成美名。不积恶,不足以毁灭己身。小人以小善无益而不去作,以小恶无害而不去掉,以致积恶而达到不可掩盖,罪大而达到不可解脱。提示人们:事物的发展总要从量变到质变,要防止其向坏的方向转化,必须看到事物的微小变化就要知道显著的变化可能会发展到的严重地步,做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哲学思想。

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对于人体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人体生了病,就要及时治疗,如果不及早地去除体内的病邪,必然会发展为严重疾病。如《易传·坤·象辞》曰:“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意思是脚踏轻霜,则知阴气开始凝结。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将可渐渐达到坚冰之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易传·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全卦》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传》说艮就像后背一样是静止的,与身体五官四肢不相得。人走进庭堂,背在后看不见人,保持静止无过咎。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全身,而不要只知背部而不顾整体。《易传·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象传》曰:“九四之喜,有庆也。”意思是,“九四”拒绝“六三”的诱惑,仿佛及时与疾病划清了界线,心中喜悦,值得庆贺。这里虽用治病来说明其他道理,但足以看出古人的防病思想。

2 《内经》“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体现的便是“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

历代医家对此不断有所发挥。如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代张景岳提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可见,《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经历代医家的发挥,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3方面含义。

2.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尚无病,此时“治未病”,是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来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

内养正气就是要重视提高身体防御外邪的能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意思是要顺应自然四时阴阳变化调养身心,通过锻炼身体,调和五味,劳逸结合,调畅情志等来保精养神,提高人体正气。外避邪气,指要适应外界自然四时变化,避免邪气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指一切外来致病因素,包括异常的气候变化、六淫邪气、情志过激、劳逸过度等,所以外避邪气又包括了预防六淫邪气、避免情志过激、劳逸过度、饮食不节等内容。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2 欲病救萌[2]欲病救萌,是指在疾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治其先兆,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如《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的“治未病”就是这个含义。

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此时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3]这种状态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是促进其向健康状态转化。

2.3 已病防变 已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初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日常生活中人类难免会发生疾病,在疾病早期,病位浅,病情轻,这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尽量减轻疾病对健康的伤害,具有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从治疗的角度来看,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亦是提高疗效,尽快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4]如等到邪气充盛,病情严重再治疗,就很难取效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综上所述,《内经》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的防病观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可见,《周易》的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1]徐志锐.《易传》今译[M].沈阳:辽沈书社,1991.

[2]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4):209.

[3]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吴弥漫.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J].新中医,2007,39(5):2.

猜你喜欢

易传内经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甜甜的“蝴蝶茧”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