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岩“采茶灯”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

2012-03-31吴红叶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龙岩音乐文化

吴红叶

(闽江学院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龙岩市新罗区位于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为“采茶灯”。

一 龙岩“采茶灯”概述

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主要流行于龙岩市新罗区19个乡镇街道。“采茶灯”同我国传统的龙灯舞狮一样,被龙岩人民视为节日的吉祥歌舞。据考证,明、清时期,“采茶灯”的曲调由一个林氏家族的第17世世祖带入客家闽西山村,后结合农村姑娘采茶劳动生活体验,渐渐改编成具有当地浓郁特色的民间歌舞,并作为氏族活动传统节目流传至今。

“采茶灯”以其丰富的表演内容,明快的音乐节奏,朗朗上口的音乐曲调为世人所青睐。1953年“采茶灯”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采茶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栏目作为节目开场曲沿用十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采茶灯”原始曲谱被国家文化部编入《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并作为口头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采茶灯”被纳入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入场曲目之一。2005年,“采茶灯”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 龙岩“采茶灯”的艺术特征

早期的龙岩“采茶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民间小戏的意韵较浓。经过一代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与改编,“采茶灯”逐渐剔除了表演中的戏曲成分,成为了融说、唱、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一)表演形式

早期的龙岩“采茶灯”表演,除了茶公、茶婆、采茶姑娘8人,还有戏曲当中的武小生和男小丑的角色。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除了边舞边演,还不时穿插道白与演唱。新中国成立后,“采茶灯”多由采茶姑娘8人或10人,由茶公茶婆引领队伍进行表演。茶公茶婆是队伍中独具风采的重要角色,俗称“师傅”。表演中,他们常用本地人熟悉的土语,即兴说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语段,令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格外亲切。穿插道白的同时,茶婆还常常身兼舞蝶,单手执蝶或双手舞双蝶,舞动时左右开弓,前俯后仰,以此引得茶姑四处扑蝶,画面生动,情趣盎然。在后来的演出中,有时会以茶童代替茶婆的角色,执蝶祥舞,同样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演出画面。

(二)表现内容

经过一代代老艺人的整理与改编,“采茶灯”歌舞表演具有了一定的表演程式,有着上山、下山、涉水、过桥、采茶以及戏蝶等不同的表演段落。整个表演中,茶姑表演是最为重要的表演成分之一。表演中,茶姑的舞蹈以“采茶步”贯穿始终。“采茶步”要求茶姑们身体挺拔,步法轻盈细碎,整齐划一。为了刻画采茶姑娘在茶园中穿梭行进,不时采茶扑蝶的生动场景,并表现出姑娘们边劳动边嬉戏的欢乐心情,“采茶灯”的传承者还创作出了48式的采茶舞步。根据采茶与戏蝶中的不同表现动作,分为:举扇采茶步、园花扭步、正采、倒采、捉蝶、敲蝶、起伏扑蝶、按地扑蝶等。其中部分舞步出胯大胆,带有粗犷的山野风趣。

“采茶灯”除了以形象的“采茶步”为舞蹈主体,整个舞蹈表演的队形穿插也十分巧妙。舞队的队形一般有几十种花式,如表现盘山越岭、涉水的“篱笆花”、“水波浪”、“双手圈花”、“绕三柱”等。表现茶姑们交织换位摘茶时的“剪刀股”、“大团龙”、“球形外插”、“梅花穿”、“蝴蝶花”等。表演者以身姿、扇子和花篮动作,配合各式队形,表现了茶姑上山下岭、涉水踏石、过独木桥、进山门、避草丛、折回山路采茶等生动情景[1]。舞蹈和队形交相呼应,姿态翩翩,美妙动人。

在服饰道具上,茶婆上衣穿蓝色或红色大襟衣,配蓝色的罗裙,腰系围身裙,脚穿黑绸绣花鞋,头梳大头或元宝头头饰。采茶姑娘上衣穿大红或其他色彩的彩衣,下穿和上衣色彩搭配的彩裤,腰系绸带,两头绣花,脚穿绣花鞋。“采茶灯”的道具“花灯”原先采用竹制的花篮,后缀以鲜花为装饰。花篮里装上油灯或蜡烛(现为灯泡)为采茶灯花篮。采茶姑娘原以靓丽头帕为道具,后改用麦秆团扇,最后再改为现代的折扇、花扇。彩蝶,是“采茶灯”表演中一种夸张的,富有浪漫色彩的道具。大多采用一竹篾为支架,糊以色纸,画上图案,成为硕大的纸彩蝶。茶婆或茶童执蝶祥舞,与茶姑们交相嬉戏,欢乐共舞,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并富有想象力。

《采茶戏》茶公茶婆的道白表演,使用的是本地方言,多以龙岩人民的日常生活或当地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语言风趣且通俗易懂,很大程度体现了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歌舞的草根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音乐特点

在音乐歌词上,早期版本的歌词以古中原历史神话故事为主体。当时“采茶灯”的歌词分为正采歌词和倒采歌词,一般都是从一月至十二月依次排列,正采歌词和倒采歌词中有些是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2]。如“正月采茶是新年,抱石投江钱玉莲,绣鞋脱在为古记,大叫三声王状元。二月采茶百花开,苏奉求官空回来,堂上爹娘不揪采,妻子不肯下机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经过修改,“采茶灯”的歌词改为现在的《采茶扑蝶》,歌词形象刻画了茶姑采茶的生动情景与采茶的快乐心情,这个版本的歌词一直沿用至今,并为世人所熟悉,即“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

“采茶灯”的曲调轻快、跳跃,表现出欢乐、喜庆的气氛。《采茶扑蝶》的音乐依据表演情节分为《正采》、《倒采》、《扑蝶》三个部分,在表演过程中,三个段落看似独立但又紧密连接,通常为了呼应表演内容,音乐在这三个部分依次出现之后会再现一次《正采》音乐,全曲四个段落的音乐正好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表现,更符合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

音乐伴奏上,“采茶灯”有专用锣鼓谱,俗称灯仔鼓。与鼓相配的有大铜钟一面,大钹、小钹各一副,小轿锣一块。锣鼓谱伴奏在队伍前后穿行、队形穿插变化、音乐过门时使用。乐器有二胡、笛子、扬琴、唢呐等,整个队形表演中以锣鼓点指挥,加进厚重的铜钟,欢快的唢呐,高昂的笛子,悠扬的丝弦弹拨乐,构成统一的音乐旋律,使之整齐划一,统一舞步,充满活力。

(四)舞蹈道具

作为民间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采茶灯”的道具花灯与折扇,也为舞蹈画面的表现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花灯”原先采用竹制的菜篮,后缀以鲜花为装饰。花篮里装上油灯或蜡烛(现为灯泡),来作为采茶灯花篮。从家里出发到茶山采茶,路程遥远,茶姑们上山采茶不可能摸黑行路,因此便都提灯而行。等到采茶归来,天色渐亮,茶姑们便将手中的篮灯熄灭,将花灯作为茶篮装茶使用。

另一道具折扇,原先使用的是麦秆团扇,后才改为现代折扇。在“采茶灯”的表演意境中,纸扇不仅可以模拟花或蝴蝶等形象,时而表现蝴蝶的翩翩飞舞,时而表现茶姑的欢乐扑蝶。同时,麦秆团扇也是当地人民扇凉与遮阳的生活常用之物,在加强艺术表现的同时又符合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三 龙岩“采茶灯”地方性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渊源

龙岩地域文化属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是闽南支系文化一脉。明清时龙岩“采茶灯”舞始盛于龙岩赤尾山,可以追溯到南宋闽南地区出现的文化灿烂高峰期。从原始的“采茶灯”服饰上看,茶公穿汉衣,扎腰巾,是中原汉人的装束。茶婆梳元宝头,着古蓝色宽锦边襟衣和罗裙,与泉漳闽南地区河洛妇女无异。演出的主体——采茶姑娘,都是额佩凤珠翠屏、头梳燕尾髻、穿大红彩莲衣、细腰扎绸带,同样是闽南保留中原女子的传统风格。“采茶灯”舞步轻盈细碎,曲调婉转悠扬,使人不得不想起泉厦南音,梨园戏的风格与元素。可见,龙岩“采茶灯”文化与龙岩河洛文化和闽南支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地方茶文化的深刻体现

“采茶灯”是闽西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民间歌舞形式。同时,“采茶灯”也是闽西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茶不仅给一方人民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创造出了富于内涵的茶文化。中国的许多文化现象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茶诗、茶歌、茶舞、茶戏、茶艺,在文化艺术领域占有一定位置。老百姓将生活中关于茶的生产劳作与故事,用歌、舞、戏的形式搬上舞台,借以表现自己、歌颂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众多茶乡,大多都有着类似“采茶戏”、“采茶歌”的民俗文化,如赣南“采茶戏”,也是在江西茶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的地方剧种。

龙岩地处山脉,有着发展茶业的良好地势,是福建乌龙茶的产地之一,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龙岩新罗区的“斜背茶”。“斜背茶”在龙岩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列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是龙岩市新罗区唯一入选《中国茶经》“地产名茶名录”的优质高山精品名茶。龙岩“采茶灯”将龙岩人民生产劳作中的劳动场景搬上舞台,用音乐与舞蹈表现了人们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正是龙岩茶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的最佳体现。

(三)龙岩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情感表达

“采茶灯”音乐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动听,茶姑扑蝶生动有趣,加上茶公茶婆插科打诨载歌载舞的幽默表演,整个表演散发着喜庆、祥和的生活气息,这也正是龙岩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性格体现。

龙岩全市七个县(市、区)中有五个县的居民以客家人为主。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这样的自然环境虽然非常不利于生活,但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客家人自强不息与勤劳勇敢的性格。“采茶灯”在龙岩地区的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龙岩人民乐于传递劳动的欢乐,并借助“采茶灯”的艺术形式,向世人传递出龙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希望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

[1]民间歌舞《龙岩采茶灯》申报书[EB/OL].http://hi.baidu.com/hfwhzsr/blog/item/ef095d43a40ab3199213c656.html,2009 - 02-28.

[2]詹士华.析福建闽西“采茶灯”的历史演变、音乐形态及发展[J].艺术教育,2006,(12).

猜你喜欢

龙岩音乐文化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音乐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ONES IN TRANSLATION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