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

2012-03-31陈春光

当代医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霉菌性鼻中隔内窥镜

陈春光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利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霉菌性鼻窦炎逐年呈上升趋势。在创伤性治疗方面有传统的手术治疗和鼻内窥镜的微创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Caldwell-Luc手术,其手术创伤大、局部引流不畅,常导致术后疗效差,而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微创性和随访治疗方便的优点,对于鼻功能的恢复可能更为有利[1]。笔者对采用鼻窦内窥镜治疗20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有女12例,男8例,年龄15~60岁,平均(41.2±1.6)岁;病程7天~5年。其中有9例患者长期口服抗生素,5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主要临床症状有鼻塞、流脓涕、头晕头痛,其中涕中带血5例,单侧面部及眼眶周围按压疼痛6例,伴面部疼痛及肿胀3例。临床检查:鼻道脓血性分泌物5例,中鼻甲黏膜充血、糜烂10例,鼻息肉5例,中鼻甲肥大6例,鼻中隔偏曲10例,鼻腔可见干酪样物或豆渣样团块4例。CT发现病变窦腔黏膜肥厚、不同程度密度增高,CT值40~145 HU,其中4例夹杂不规则絮状高密度影,3例可见点状钙化影,2例有骨质破坏。病变为一侧上颌窦均受累者18例,其中11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3例累及蝶窦、额窦,2例双侧上颌窦同时受累。病理检查20例均为霉菌感染。

1.2 方法 手术全麻11例,局麻9例。患者取仰卧位,在鼻窦内窥镜下操作。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用棉片止血后,再根据病变范围及所累及的鼻窦,切除钩突,筛泡,开放OMC,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清理腔内脓性或血性腐物及干酪样或豆渣样物,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至冲洗液清澈。筛窦病变者,行筛窦切除术,合并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者作相应的矫正、部分切除处理[2]。根据术前CT扫描情况和术中不同角度的鼻窦内窥镜观察情况,彻底清除窦内霉菌团块及病变黏膜组织,必要时行下鼻道开窗清除窦腔底部的病变。生理盐水100ml和0.5%甲硝唑100ml冲洗术腔,鼻窦内窥镜下检查病变无残留后鼻腔填塞医用海绵。

术后24h去除鼻腔填塞物。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局部可用布地奈德喷鼻剂(雷诺考特)或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辅舒良)[3]。术后1周可以在鼻窦内窥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血性分泌物,清除水肿组织、肉芽组织,解除鼻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出院后门诊定期行鼻窦内窥镜复查、换药,随访6个月后按照海口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2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窦口引流通畅,症状消退。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病因病理 霉菌性鼻窦炎其致病菌就是霉菌本身,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于鼻腔和鼻窦黏膜,不引起任何症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大量长期使用激素、接受放射、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等),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时,均可诱发霉菌感染而引发症状[4]。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的大量滋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与解剖变异(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也是导致霉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因素。

3.2 临床表现 霉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可侵犯眼眶、颊部、或颅内,临床少见。本文所讨论的20例患者均为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及面部麻木等症状。CT表现:病变多累及单个窦腔,最易受累的为上颌窦,其次是筛窦,蝶窦、额窦少见,常合并鼻息肉。病变窦腔内呈软组织高密度影,不均匀,内可有斑点状或条索状钙化,CT值较高。鼻窦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伴增生硬化。上颌窦开口扩大[5]。

3.3 手术治疗 手术是霉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手术能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霉菌团块等内容物,并保证术后长期充分引流及通气,从而改变霉菌赖以生存的环境。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为开放式手术,病灶清除彻底,引流通畅,对处理上颌窦病变很理想。但由于该手术方法创伤大,患者痛苦大,术后易出现面部疼痛或麻木感、牙痛、牙龈痛或麻木感等并发症;并且不能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鼻中隔等病变,对鼻窦引流口的处理也不够满意;再加上鼻腔粘膜损伤较重,不利于患者术后正常鼻腔功能的恢复,因此临床越来越少应用[6]。而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手术彻底及术后不易复发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副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并且可以同时处理筛窦、蝶窦、鼻中隔等病变,治愈率高,同时可矫正引起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因,如中鼻甲病变、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从而避免或降低其复发率,可以弥补术式的不足,是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3.4 术后随访 术后复查可避免术后恢复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窦口黏连、术腔黏连,可及时处理术后出现的干痂、黏膜水肿、囊肿,以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为息肉组织,术后复查时可针对性地全身用药或局部用药,以提高治愈率。

[1]胡静波,尼冬林.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32例[J].实用杂志,2008,24(11):1974-1975.

[2]申学良,肖仁国,耿勇,等.鼻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41例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2008,10(6):69-70.

[3]熊七斌,柴先奇,罗许勇,等.鼻窦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8-19.

[4]李景霞.霉菌性鼻窦炎67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B版,2010,19(8):999.

[5]李泽宁,李保梅.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86例[J].中原医刊,2008,35(6):63-64.

[6]刘春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预后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6):70-71.

猜你喜欢

霉菌性鼻中隔内窥镜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多雨季节谨防家畜霉菌性胃肠炎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