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柿广翅蜡蝉泌蜡习性研究

2012-03-31谢广林王文凯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习性若虫虫体

谢广林,王文凯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柿广翅蜡蝉泌蜡习性研究

谢广林,王文凯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研究了柿广翅蜡蝉[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的泌蜡生物学特性,并讨论了泌蜡习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柿广翅蜡蝉[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泌蜡习性;作用

柿广翅蜡蝉[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为半翅目广翅蜡蝉科昆虫,广泛分布于我国湖北、山东、福建、台湾、贵州、广东等省(区)[1-3]。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其为害柑桔以来,国内多位学者对柿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预测预报、防控技术等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4-30]。最近又报道了触角及足的超微结构观察[31-32]。但其泌蜡习性仍未见报道。柿广翅蜡蝉若虫腹末具泌蜡孔,分泌的蜡丝向上翻盖在虫体背面,形成保护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蜡泌物的覆盖保护作用,减少了化学药剂直接接触虫体表面的机率,影响化学防治效果。为此,本研究探讨了柿广翅蜡蝉的泌蜡习性,并分析了泌蜡习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室内观察用柿广翅蜡蝉虫源均采自湖北省荆州市太湖农场荆西村柑桔园,当年3月底将即将孵化的整段带卵枝条或梢剪下,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至孵出若虫,将初孵若虫每笼10头转移至养虫笼饲养至成虫产卵,在此期间定时观察并记录若虫和成虫的泌蜡生物学习性,在蜕皮、羽化和产卵等关键过程进行连续观察。

野外观察用虫源均为自然状态下的若虫和成虫。在有带卵枝梢的柑桔园选取1块约30m×100m 的不施药剂的柑桔田,随机选取5株柑桔,观察植株上的广翅蜡蝉的泌蜡习性。

由于室内饲养的柿广翅蜡蝉发育进度快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广翅蜡蝉,因此根据室内饲养的发育进度不定期观察野外的柿广翅蜡蝉泌蜡习性。

2 结果与分析

结合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记录柿广翅蜡蝉若虫和成虫的泌蜡生物学习性。

2.1 若虫泌蜡习性

初孵若虫体白色,略呈盾形,腹部紧缩成截断状,腹部末端无蜡丝。数小时后,若虫开始从腹部末端的蜡腺开口——泌蜡孔向外分泌蜡泌物。蜡泌物在空气中凝固成很短的白色细丝,蜡丝随着虫体的生长而逐渐变长、增多,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2龄若虫腹部末端可见4个无色透明的泌蜡孔,初期可见少量略成丝状的蜡丝,向上向前倾斜,向两边张开,末期蜡丝上翘,端部略呈棉絮状,向前覆盖腹部。3龄若虫泌腺孔略呈淡紫色,蜡丝白色,显著成棉絮状,可将身体完全覆盖。4龄若虫分泌的蜡丝形状、颜色与3龄若虫相似,但更长,卷曲得更厉害,在虫体背面呈棉絮状堆积更厚。5龄若虫后期蜡丝由白色变成淡黄色,端部逐渐被损落,至羽化前期,蜡丝颜色暗淡,长短不一,显得十分凌乱。

每个龄期蜕皮前由于蜡丝长时间与外界接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落。蜕皮后蜡丝留在蜕上,虫体形成新的蜡丝,随着虫体的增长,蜡泌物在蜡丝基部不断堆积,进而使得蜡丝逐渐增多、变长、开展。

2.2 成虫泌蜡习性

老熟若虫羽化为成虫后,泌蜡孔的结构和位置均发生了变化。雄虫的泌蜡孔退化,腹部不再产生蜡丝。雌虫的泌蜡孔由腹部末端背侧上方转至腹部侧下方。性成熟的成虫在腹部两侧可见白色的质地较密的絮状蜡丝,紧贴腹部。雌虫在产卵时将分泌的蜡丝覆盖在产卵刻痕之上,藉此保护卵安全越冬,同时,卵藏匿于蜡丝之下,有利于卵避免遭受捕食性天敌及寄生性天敌的捕食及寄生。到翌年卵即将孵化时,覆盖在产卵孔表面的蜡丝由于雨水及风等作用大部分剥落,暴露出深褐色的卵粒。

蜡腺及泌腊孔在老熟若虫羽化为成虫的过程中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尚不得而知。雄虫在羽化后丧失了泌蜡的功能,而雌虫藉于对卵保护的需要,保留了泌蜡的功能,并且蜡泌物的质地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此功能的需要。

3 结论与讨论

柿广翅蜡蝉雄虫仅在若虫期具有分泌蜡丝的习性,而雌虫则在整个生活阶段都具有分泌蜡丝的习性,但其蜡泌物的质地和作用则在不同虫态发生变化。若虫期的蜡丝会随着身体的生长而增多、变长、开展。若虫在每次蜕皮后,其原有的蜡丝会附着在蜕上,虫体分泌蜡泌物形成新的蜡丝。成虫期则只有雌性保留了泌蜡孔具有分泌蜡丝的习性,但此时泌蜡孔的位置及蜡丝的质地明显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于新的功能。

柿广翅蜡蝉低龄若虫不善活动,并且常具有聚集的习性,发育至高龄若虫后才善于跳跃,逐渐向寄主植物周围扩散。因此,柿广翅蜡蝉在低龄期容易被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螳螂及鸟类捕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柿广翅蜡蝉获得了分泌蜡丝的功能,并且蜡丝的形态也特异化,向前翻转覆盖虫体背面,形成保护伞。当若虫受到惊吓时,蜡丝会随虫体腹部的运动而向上及四周扩展,起到惊吓天敌的作用;若虫在静止时由于蜡丝覆盖住虫体而又不易被天敌发现,同样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成虫期基于对卵的保护作用,雌虫保留了泌蜡功能,并且为了适应此功能,泌蜡孔的位置和蜡泌物的质地均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充分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蜡泌物的覆盖保护作用,减少了化学药剂直接接触虫体表面的机率,有效地阻断了化学农药直接通过表皮进入体内的途径,也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

[1]周 尧,路进生.中国的广翅蜡蝉科附八新种[J].昆虫学报,1977,20(3):314-322.

[2]周 尧,路进生,黄 桔,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6册:同翅目,蜡蝉总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52.

[3]张玉波.西南地区广翅蜡蝉科昆虫分类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1-95.

[4]罗晓明,罗天相,刘 莎.柿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4,(3):41-42.

[5]徐冠军,钟仕田.柿广翅蜡蝉生物学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8,(2):93-95.

[6]徐冠军,钟仕田.宜昌地区桔园蜡蝉种类调查初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2):196-198.

[7]夏楚贵,钟仕田,龙士兵.桔园柿广翅蜡蝉卵块空间分布图式[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1):29-33.

[8]钟仕田,夏楚贵.柿广翅蜡蝉卵块在桔树上的分布[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2):50-54.

[9]夏楚贵,钟任田.桔园柿广翅蜡蝉卵块分布型参数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3):52-59.

[10]刘 进,马贵成.几种药剂防治桔园柿广翅蜡蝉的试验[J].湖北植保,1998,(3):21.

[11]胡梅操,祝柳波,袁嗣良,等.柿广翅蜡蝉的生物学及预测预报试行办法[J].江西植保.1998,(1):8-11.

[12]祝柳波,胡梅操,袁嗣良,等.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J].江西林业科技,1998,(6):40-41.

[13]张炎周,田继耀.柿广翅蜡蝉为害柑桔情况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1999,(2):20.

[14]应荣枢.柿广翅蜡蝉危害柑桔果实的新发现[J].中国南方果树,1999,(6):18.

[15]王思政,黄 桔,李 慧,等.中国柑桔新害虫——柿广翅蜡蝉研究初报[J].华北农学报,1996,(3):136.

[16]张炎周,田继耀.柿广翅蜡蝉在漳河库区为害柑桔[J].湖北植保,1997,(6):15.

[17]汪 篪,张国宝,刘 进,等.柿广翅蜡蝉危害柑桔的特点与控制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0,(3):12.

[18]陈庆红.柿广翅蜡蝉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结果[J].湖北植保,2000,(3):24-25.

[19]刘永生,张清良.柿广翅蜡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报[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2):39-41.

[20]罗天相.柿广翅蜡蝉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3,(5):76-77.

[21]罗天相.为害果树的广翅蜡蝉科害虫的田间识别[J].江西植保,2003,(1):14-15.

[22]罗天相,刘 莎.柿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3,(6):1057-1067.

[23]刘永生.柿广翅蜡蝉发生及药剂防治试验[J].农资科技,2003,(5):18-19.

[24]罗晓明,罗天相,刘 莎.柿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4,(3):41-42.

[25]刘曙雯,嵇保中,张 凯,等.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刻痕的分布与危害特点[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7-62.

[26]夏雄勤,陈碧莲,孙兴全,等.柿广翅蜡蝉发生规律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5(16):199-200.

[27]邱淑芬,孙国俊,李粉华,等.江苏金坛地区柿广翅蜡蝉调查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1):95-96,101.

[28]赵丰华,吕立哲,任红楼.信阳茶树新害虫——蜡蝉[J].中国茶叶,2010,(10):16-17.

[29]赵丰华,吕立哲,任红楼,等.豫南茶园柿广翅蜡蝉生物学特性[J].中国茶叶,2011,(5):18-19.

[30]姚廷山,冉 春,胡军华,等.山东广翅蜡蝉在柑桔园中的为害与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11,(5):76-77.

[31]王洪亮,李卫海,王丙丽,等.柿广翅蜡蝉成虫足感受器超微结构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1,(19):127-129.

[32]王洪亮,王丙丽,田雪亮.柿广翅蜡蝉成虫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174-177.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9.002

Q969.35

A

1673-1409(2012)09-S007-02

2012-08-21

长江大学科学发展基金项目(2004z1111)。

谢广林(1978-),男,湖南涟源人,博士生, 讲师, 主要从事昆虫分类及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猜你喜欢

习性若虫虫体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习性养成要趁早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不同日龄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