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管理探析

2012-03-28李怀杰申小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建设

□李怀杰 申小蓉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识,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些论述都涉及到对大学文化建设使命的理解,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力量,而大学文化管理则是大学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组织、发展、创新、构建与传播的实践过程。面对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不足,坚持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管理对于现代大学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文化育人和落实文化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是高校创建一流大学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大学是新知识、新观点、新视角和新技术的摇篮,是社会高端人才培养的园地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灯塔。当代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指出“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其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1]对于高校来说,大学文化是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以及构建的各种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展现着每一所大学成立、发展历史所沉淀的精神理念和共同理想,成为激励和引领高校师生,乃至全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力量,其核心价值可概述为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崇尚学术、爱国崇德、独立批判、开放包容、服务社会等精神层面[2]。就类别划分而言,大学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体现,主要包括大学教育理念、价值体系、共同理想等方面,作为中层的制度文化是指大学制度、校风校纪、学术规范、伦理道德等,而作为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大学文化最为具体的体现,包括大学设施、校园环境、文化活动、学术研讨和教研活动等[3]。

大学文化是当前高校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已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提升影响力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支点,加强大学文化管理也成为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领域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是我国高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需要。重视培育大学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独具特色和一流卓越的大学文化,成为不同高校追求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共识。一般而言,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三位一体”的评价中,即以优势学科为标志、以一流的世界级师资为支撑、以大学文化为灵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Colin Luca 认为,好的人文环境是该校作为一流大学的三个理念之一[4]。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曾说:“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5]因此,具有特色和优秀的大学文化的学校不见得都是一流大学,但一流大学一定都有特定的高尚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没有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有效管理和有意识构建,很难说高校大学文化能够自发成长,并成为一流大学发展的恒久动力。

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是我国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代表,在引领大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是破解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回归大学本质和实现大学科学发展客观需要。当前大学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某些误区,在文化价值上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商业文化过强,忽视或轻视文化和精神的建设;偏重于具体校园文化载体或文艺活动开展,忽视了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对大学文化战略规划,从而造成大学文化实践和管理过程中缺失相应的整体规划与制度保障;同时由于对大学文化核心价值把握的不足,导致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当前有的高校往往更多重视的是大学物质层面“硬实力”的建设,却忽略了其精神文化层面“软实力”的建设,从而陷入重知识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达标轻人格塑造的文化建设误区。总的来说,很多高校对“大学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与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认知不到位、思路不清晰的误区,缺少统一战略规划与管理,存在责、权、利关系不清晰,各级责任制难以得到落实。因而,加强大学文化管理是当前高校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文化管理本质、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构建

大学文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有意识、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文化教育引导和文化发展规范的过程,以文化育人、氛围营造和打造人文精品为目标。“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也离不开管理。管理讲求制度规范,文化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6]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落实到文化实践就是“育人为本”,不仅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关键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理论以及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就哲学层面而言,大学文化管理更重要的在于强调共同教育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因素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内在创造力,展现师生的人生价值与荣誉尊严,把培育和塑造大学人具有共同精神家园和价值共识作为根本目标,成为他们进行教书育人、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持久精神动力。

大学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自组织和文化教育创新与传承的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的特定规律与原则。首先,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和文化管理的落脚点,把关心人、发展人作为主要目的,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和工具,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最高目标,树立“学生为中心”与“教授即大学”的理念,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成功成才作为大学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根本目的;其次,要坚持文化制度创新,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创新文化,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大学培育原始创新文化,产生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和创新局面的驱动力和重要保障。大学因拥有高水平科技专家和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人员与知识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研究氛围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等独特优势,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动力。在发达国家,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产生[7];最后,文化管理要尊重个性和特色。发展和管理大学文化,需要培育和建设符合大学特点的特质文化,一方面要立足于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和全球视野,传播和学习现代文化,培育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坚持包容多样和正面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与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每所大学都应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和学科优势,凝练和明确自己特色性的办学理念,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和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努力实践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质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管理是一个由不同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五个要素:教育理念、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物质资源、监督反馈。教育理念是指大学不仅要传承富有深厚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还要随着时代发展对学校定位、战略规划、发展模式以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保障制度主要侧重于文化领导管理、发展规划、活动开展、物质载体构建、财务支持等制度,尤其不同部门间的合作机制;队伍建设不仅包括校级、部门和学院的领导管理队伍,还包括大学教师群体、大学生主体以及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物质资源包括学校建筑、博物馆、艺术馆、校史馆、音乐厅、校园园艺、自然环境以及校友会、校文化基金会等;监督反馈是指校文化管理领导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之间,与校外社会不同群体、各类媒体之间,大学教师、学生与上述部门之间,在文化管理方面形成双向的信息互动和责任监督关系。这些要素中,教育理念发挥着统领作用,制度及机制建设则是根本的保障。

大学文化管理重在制度建设。大学文化管理不仅在于规划、构建和传承精神文化,还在于制定各项行之有效的文化制度。制度作为社会系统的规范,是一系列规则、程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呈现为以法律规范、大学章程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校风学风、习惯习俗、文化传统等形式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交错构成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对于大学而言,文化管理制度则是大学在办学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既表现为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规范,同时也表现为大学长期发展所沉淀形成的观念、习惯等,成为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发挥着导向、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大学文化管理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现代大学章程、战略规划、管理机制、组织机制以及校风学风、文化活动等开展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不同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和落实文化规范和制度。同时,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有科学性,使文化理念、规章制定、制度执行和评估监督紧密结合,尤其重视监督和评估的重要性。

三、创新大学文化管理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

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突破旧有文化管理模式,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着重质量提升与文化育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大学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对此,要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入手,积极搭建和完善大学文化管理的各种实践平台与路径。

(一)建立大学文化管理咨询机构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构建大学文化整体管理机制,打造大学文化引领发展的思想高地

文化管理咨询机构是大学文化有效管理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管理的智囊团或智库,就组成人员而言,可包括大学校长、教授、大学生和文化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等,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围绕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以每年定期理论务虚会方式,研讨和提出切实可行、富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以及文化管理建设中存在问题。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是高校文化管理与建设的发动机或心脏,统筹整个学校文化教育与规划发展,发挥着大学文化管理的谋划、制定、落实和监督等功能,目前国内很多985 高校都建立了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这一中心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统筹规划,紧密配合,把大学文化建设和管理通过系列专题讲座、报告会、文化活动以及物质载体承建等方式贯彻落实,通过长期持续地传播教育理念、校训校歌和发展规划等使之深入师生之心,并转化为其日常行为,从而营造出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文化氛围。

(二)抓住育人为本的大学使命,充分发挥教授群体或学术团体的文化先锋作用,积极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文化氛围

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问精进为动力,大学教授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孕育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教授群体的集成智慧、学术水平、工作标准和行为风貌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此,大学文化管理和建设要抓住牛鼻子——教授群体,充分发挥他们身体力行的榜样教育作用,发挥不同文化教育典范平台作用,通过年度十大优秀教师评选、十大学术带头人选拔以及十大科研团队评选等参与性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群体锐意进取,科研创新,并以日常教学科研的具体行为言语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点带面,双向互动,同时创建不同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和空间,如师生下午茶、师生吧、文化吧、QQ 群、微博等,以渗透式、互动式、服务式文化管理方式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三)注重大学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打造大学文化管理的七大系统,整体提升大学文化管理的综合水平

结合电子科技大学文化传统、内涵式发展模式以及新校区文化建设上升期等特点,要以系统视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设计管理,进行功能细化、分类指导和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管理的引领和统筹作用,对此我们提出打造大学文化管理的七大系统,分别为:文化理念导向系统能够使校内外普遍认同,并体现学校资深个性文化特征和反映整个大学明确的教育理念,如校训、校歌、校风、办学宗旨、学校内涵发展模式和战略规划目标等;学校文化景观系统主要指校园雕塑、园艺设计、文化建筑、建筑命名、建筑外墙设计等,侧重于文化建设的景观物质实体的建设;建筑内部文化系统主要指在教学楼、学院办公区、餐厅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内部根据功能特点,布置相关的图片、名人警句、学术成果展览、楼道和宿舍区的视频、电视等,主要侧重于建筑内部的软文化构建和文化的精细管理;文化活动系统包括不同主题的系列校长论坛、高层论坛、专家学者论坛、成电论坛、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节、银杏节等活动,主要侧重于知识性、思想性、国际性和前沿性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开展;文化产品系统是指根据我们学校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开发出系列反映我校教育理念、文化水平、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产品,可包括图片集、文化衫、纸质明信片、电子贺卡、台历、宣传画册、大师自传、校园历史故事,也可包括体现新时代的手机报、网络文化专题、视频等;导视标志系统包括校园整体的可视图和网上电子校园、道路名称和标志、校园楼宇分布和内部导向、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电子导视系统等;文化传播系统主要是指大学文化由教育理念到文化活动、文化载体的展示和传播,包括校园文化艺术长廊、校史馆、博物馆、新闻网、电视台、校报、学报、知名教授科研和教学、大学生成就以及校外媒体合作等,侧重于学校文化和成就面向社会和世界的传播。就目前管理成效而言,七大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大学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水平,成为推进学校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1]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8-27.

[2]李怀杰.大学文化核心价值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5):59.

[3]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4.

[4]世界一流大学要保持文理平衡—— 访牛津大学校长Colin Lucas[EB/OL].[2001-04-30].http://news.xinhuanet.com/ st/content_10081.htm.

[5]吴剑平.大学管理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28.

[6]萧宗六.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7]努力培育大学原始创新文化[N].光明日报,2009-12-09.

[8]王树国.构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4-5.

[9]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7-9.

[10]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73.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