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

2012-03-23商世聪关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融入建筑设计

商世聪 关林

摘要:不合理的住宅建筑布局,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异化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每况愈下恶化的生态问题,急需加以处理和解决。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融入

Abstract: not reasonable residential building layout, make the person is in a state of alienation and self depressive, the seri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normal life. Gone from bad to wors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problem, need to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blend of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Key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Ecological strategy; into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住宅建筑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且保持长期发展的趋势。但是当今城市的整体住宅生态景观并不乐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生活的住宅建筑外,存在着交通阻塞、噪声污染、垃圾成山和污水横流等现象比比皆是。因住宅建筑活动而引发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建材污染、能量耗散、气候热岛、水分流失、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空间拥挤与景观压抑等,这些已经深入危害到人们的生存与健康。不合理的住宅建筑布局,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异化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每况愈下恶化的生态问题,急需加以处理和解决。

一、人与自然亲和的自然生态观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提高和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植被、 原生土壤、 野生动物,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自然环境容量。最大限度地尊重文化和历史, 注重地方的考古、 历史和人文主义的文脉。建筑设计首先应该考虑所要建造的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纳建筑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它的阈值,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扰动以至失去平衡,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欧美一些国家出现郊区住区化的现象, 就是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大, 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寻求环境自然化的结果。城市中人文景观所构成的空间大大多于自然景观空间, 人们为了保持城市的活力,为获得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质量,一种是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一种是以输入大量的能量换取人工自然。用限制城市建筑容量, 增加自然空间的办法改善城市环境,最有效而直接。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始注重增加生态空间,疏通河道,加强绿化,城市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

自然生态观的另一种体现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融于自然和在建筑中再现自然。设计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要尊重自然,要最小地改变自然景观,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要素, 使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赖特的设计中体现了自然建筑深层次的生态规律,他把建筑作为自然的器官, 使建筑与环境和使用者发生共鸣。在城市的建筑环境中,人们为了建设人工自然环境来再现自然, 产生了许多创造自然的设计手法。设计中强调自然要素,通过增加自然要素的利用, 使人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约翰·波特曼设计的共享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创造了人工自然环境,在旅馆内创造巨大的空间,模拟室外尺度,设置绿化、 水池,给人以置身自然的感受。再现自然的另一种设计表现是抽象与模拟自然,即通过人工的秩序,使人工环境抽象化,并以此来构筑建筑的自然性,如枯山水及我国传统的叠石的设计手法。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把自然还原为光、 风、 水、 空气等元素, 并建造了水之教堂、 风之教堂和光之教堂,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理解与热爱。

二、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

1、方案设计应个性化。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即注重环境, 与环境相适宜, 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于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完美” 。建筑师必须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良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 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便捷, 流线明快顺畅, 充分利用地形、 地势、地貌, 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 利用各种设计手法、 造景手法, 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 与周边背景相呼应, 将其统一在大自然的 “神妙” 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具备了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如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林区, 建筑采用干阑式构造, 使房屋下部架空,既可以使空气流通、 减少潮湿、 又有安全感; 在黄土层肥沃的黄土高原, 多采用生土技术建造窑洞,依山就势, 节约耕地, 较小地破坏地面植被和自然环境,这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古代人民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属于传统的生态建筑。

2、室内空间绿色化。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 既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建筑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室内外空间一体化。通过建筑设计, 可以使建筑的室内外通透。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屋顶, 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 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體。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将面向庭园的墙面部分或全部打开,不仅让大众在室内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且将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既获得了良好的景观, 又扩大了使用空间。

(2)室内外景观一体化。使室内外景观一体化, 其实在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中屡见不鲜。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与室外大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又与自然息息相关, 常用的手法有引水入室、引廊入室及绿化栽植等。

(3)室内装饰生态化。

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可以放置盆景、 花缸、 壁画等,在充分借助视觉感观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 灯光效果与气味效果, 使大众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3、与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即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设计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 因时、 因景制宜, 合理恰当地处理好环境、 建筑、 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 处理好新、 旧建筑的矛盾,合理预测和控制,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在做某公园绿化、 美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时, 将回归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具体体现为不破坏现有的植被, 依山造舍, 就势建馆, 不因经济利益而建设大的活动场馆, 突出自然风光, 建筑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点缀,将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淡化到最低点, 人造山石、 卵石铺小路、 仿真泥木墩、 石砌条凳、 矮小的红色坡顶小屋在葱郁的绿色中若隐若现, 漫步公园,大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使人意趣盎然。

4、建筑技术生态化、 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 施工、 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 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材料, 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 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 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 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 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 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 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 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或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 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 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 结构简单、 功能多样、 低能耗、 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 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 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 一层玻璃、 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 屋内采用倒置式, 以聚苯板、 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 在节水方面, 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 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 使废水再生利用; 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 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 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 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 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版帘等手法, 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一丁. 对我国住宅套型建筑面积大小的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02) .

[2] 林晓兵,冯四清. 略谈生态建筑[J]. 安徽建筑, 2006,(03) .

[3] 简霞. 城市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优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

[4] 肖尤立. 住宅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11) .

[5] 杨志超,李梅. 寒地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J]. 低温建筑技术, 2009,(04) .

[6] 范平,吴纯德,胡贵平. 城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04) .

猜你喜欢

融入建筑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设计之味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