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的现象学

2012-03-01沈亚生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现象学和谐社会

沈亚生

[摘要]现象学提供了一种雅俗共赏、人皆可得、把握事物与自我、内在与外在、事实与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理论方法。这在我们当前研究社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中也是可参照借鉴的理论资源。现象学的相互主体性理论立足于其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主体间平等观念的确立,而人格平等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金观念与金规则。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揭示出理论化、科学化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潜意识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是社会危机之根源,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同样要解决这两种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问题。

[关键词]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2-0003-04

现象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个理论一方面有着历史局限?熏另一方面也包含着某些具有更广泛价值的东西。我国某学者指出?押“现象学潜在的方法特征和理论效应如今正在这里逐步地证明着自己的超时代和超地域的传承力量。现象学在汉语领域被接受的过程似乎再次应和了叔本华那句老话:‘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1]我国理论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运动,探索着从主观精神层面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这其中也包含着哲学现象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在我们当前研究社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时,现象学理论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资源。

一、哲学现象学的方法论传承

一个理论特点由其所研究的领域问题、方法和观点的特殊性构成。对于现象学理论而言,正如某学者所指出的:“现象学运动的模型看起来更像是一棵伸展着的树,而不像一条河。”[2]因为它没有严密规范的理论体系,它在理论领域和观点方面,从一开始就是变动不居的。但是,能够把现象学理论家团结在一起的观念是他们都反对在那个时代特别流行的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片面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至上。虽然当时的许多人本主义哲学流派都在进行着这种批评与抵制的工作,但是现象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原则,这是一种雅俗共赏、人皆可得、把握事物与自我、内在与外在、事实与本质、真理与价值的方法。正是这个方法,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欧洲,同时也找到整个人类的精神危机与社会生活危机之根源,找到了安定人心回归和谐的一线希望。现象学处置一切哲学问题最根本的理论方法,就是面向事实本身的方法,通过悬置和还原,通过反思描述,通过明晰准确的语言逻辑,来达到事物的本质直观。这个方法意味着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亲自独立地从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体验中扫描和把握到最复杂的问题,包括社会生活历史进步等问题的本质。这种方法意味着一切思考从零开始,不被任何传统与偏见、不被任何有权威的理论学说所迷惑。

出于对实证主义客观态度和技术理性漠视人的价值观念的否定,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首先是把一切事物的本质不再看做是片面地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而是归结为以主观存在为出发点的观念论或认识论,再进一步,他又把杂多的主体性观念归结为纯粹的、本质的?熏也就是先验的观念,归结为自我观念主体能动性的构造与设定问题。在其后来的思想发展中?熏胡塞尔把抽象个体自我的主体性?熏通过单子和谐论的交互主体性阐明而引入到“生活世界”,这其实也就是社会心理、社会潜意识层面的观念和文化的世界。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这是一种主观精神的世界,但不是个体人的,而是社会化了的观念和精神。这不是理论化、科学化的精神文化,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人的前科学、前理论形态存在着的,以价值意识为核心的观念和文化背景,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地平线或边缘域,制约和奠基了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自我的价值和认知,这些东西类似于生物学所说的基因组,类似于康德先验论所说的纯粹范畴和纯粹判断图型,由自我的客体化和非客体化的构造能力所驱动,构成和发展着客观的现实和社会生活。所以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生活与自然图景的大千世界,其本质和进程并不神秘,而是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敞开着,每个健全的人亲自独立的体验直观就足以使其呈现出来。以后的舍勒、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现象学经典理论家都在传承着本质直观和面向事实本身这条思想路线。国外有的学者指出,只有现象学能够拯救欧洲的文明和社会危机。而我国学者则指出:“胡塞尔从主观角度来理解生活世界显然是片面的,但他所作的探索却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生活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关心的重要主题之一。”[3]我们还看到,现象学把作为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的科学文明置于作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潜意识形态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把后者看成是普通人直观体验着的相互主体性所呈现出来的本质性意识,这距离向全面的社会实践寻求意识与文明根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已经相隔不远。

哲学现象学和与其一脉相承的存在主义哲学至今还在被人们念念不忘地学习和研究,原因和秘密就在于这个思潮不仅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强调健康全面的理性,通过批判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及呼唤生命内在的价值?熏重建人的精神家园。而且通过悬置、还原,本质直观、面向事实、描述、反思等理论方法的运用,通过相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理论的揭示,指导了人们如何去把握世界和事物的根本,如何去把握“人”这个哲学的最高智慧,从而为完善人心、人性与人生出谋划策,用人之主观精神的改观来推动社会自由与世界和谐。对于我们当前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来说,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样是有所启迪和值得参照的。

二、和谐社会问题与交互主体性理论共现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前提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单子和谐及交互主体性理论与我们当前所讲的和谐社会问题有着一种不约而同的理论交叉。并不是因为两者都在“和谐”这个概念上有所重复?熏而是因为交互主体性理论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为解决哲学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的和谐社会研究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主体人格之间的相互平等。

胡塞尔为了克服其前期思想中抽象的、个体的、先验主体意识的唯我论困境,在《笛卡尔的沉思》中先是尝试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先定和谐论的阐明。[4]但是,这种阐明的软弱无力迫使他转而尝试具有社会现实性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阐明。相互主体性阐明的第一步就是确证“他人”的真实存在;其次是论证他人的主体性存在;再次是论证他人的主体性与自我的主体性在主体性纯粹观念的构造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最后则阐明了具有平等权重的无数个“匿名的主体性”通过语言文化的交往而构造出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那种交互主体性。这就使得胡塞尔早先所说的那种抽象小我的先验主体性过渡到现实历史的,社会大我的交互主体性,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客观精神或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从而较为合理地说明了个体自我、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大我如何能在观念上、在实践中达成和谐一致。许多人认为,交往理论的发现是胡塞尔关于相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论理论得以成立的关键。但是我们看到,这里更重要的是胡塞尔用一种直观的智慧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确认他人主体性与个体自我的主体性在认知与价值上都达到了平等的地位。如果缺乏了这种人格平等的前提,交互主体性就不可能构成,单子世界的和谐、共同的生活世界问题也就成为不可能。所以,人格平等是达到单子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每个人与整个社会达成和谐关系的前提,从而构成统一的“生活世界”最为本质和最为纯粹的观念,因此我们可以把主体间的地位平等称之为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金观念。确认无数个个人主体性具有价值和认知意义上的平等,这样构成的交互主体性才能产生和谐统一的“生活世界”,这是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金规则。

人格平等作为交互主体性理论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基础极有启发性?熏遵循此路我们就会发现人格平等同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金观念,在每个人的纯粹意识中,人格平等这个金观念的确立,是和谐社会得以构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构造成功的绝对性金规则。

在新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中进一步把这个任务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的要求中。这个文件指出,我们当前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紧张,生态保护问题,还有社会公共事业的“短腿”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遵循若干指导原则,进行若干领域的制度创新,推进若干方面的工作,包括推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部署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权利和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则是各项工作之根本,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爱国主义、社会理想,包括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道德规范等内容。那么,在无穷丰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中,如何去把握其精神实质,我们应如何去理解其根本的价值导向呢?

用现象学的悬置与还原的方法来看问题,任何一个历史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特定的结构制度,都奠基于某种特定的精神观念和价值体系之上,而且这个价值体系虽然有无穷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但它们都立足于一个本质性的价值导向之上。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是儒家礼教所鼓吹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什么《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什么经学、心学、理学、显学,等等,五花八门的纷繁说教都是这个价值体系的不同表达形式。挖掘其中所贯穿的本质性价值观念,我们就会发现,把君主本位和等级压迫看做是天经地义,这才是封建文化各种理论形式最终想要说出的话语。皇族特权和等级压迫是封建时代价值体系的最本质的金观念,维护这个观念和制度的合理性就是那个时代的金规则,这些观念和规则先验地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熏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生活世界,再进一步则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图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确立了历经几百年至今不能被人所动摇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体系被表述为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等迷人的话语。20世纪的人道主义、人权运动、后现代理论等推波助澜,但是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就会看到,色彩万千的西方思潮万变不离其宗。马克思主义学说直观地把资本主义文化中被掩盖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揭露出来,资本利润与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金观念。千方百计地维护剥削与欺诈的合理就是那个时代的金规则。正是这样的观念和规则,构造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人性异化和社会异化的全部制度与生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金观念与金规则又是什么呢?在各种制度建设中,我们把保障公平正义作为指导性原则,而公平正义的精髓就是每个公民发挥其能力所及,得到其理应所得。这就需要我们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熏保证他们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里的实质是要求生活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人人格平等。我们应把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民主问题所设定的价值观前提就是人格权利,也包括政治权力的平等操作。当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表达,平等地参与和平等地投票决策的时候,民主的其他要素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这其实就是要求在政治生活领域中落实人格平等。如果我们悬置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种种杂多的操作性观念,还原到从中起奠基作用的纯粹和本质观念?熏就会发现人格平等的追求是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的普照之光,它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一切工作当中。这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中的金观念。只有为这个观念服务的制度和举措才具有合理性,这是一个金规则。相比之下,其他的规则,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理性科学的规则等,都是银规则或铜规则。同时,也正是这个金观念和金规则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压迫、与资本剥削前提下暂时性的社会安定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的学习中,从我国学者前沿争论的动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格平等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体系所有形式和内容中最为根本和纯粹的金观念。追求和谐只是现象学所说的客观外在形式,向往平等才是悬置和还原所达到的主体内在本质。只有按人格平等的规则来看待和处置各种实践的事物,才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伦理道德、法律政治、人文艺术等领域中的各种观念达到和谐。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所有的社会平等问题都可归结为人格上的平等。而这种平等的本质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流于荒谬。”[5]

三、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论与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法律制度和民主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也可以从现象学的悬置客观主义态度的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理论中找到支撑。恩格斯在其晚年书信等文献中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熏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6]现象学的历史观更强调从社会精神文化中的、非符号化的潜意识和直观层面,发掘出社会结构和在历史动力中最本质的东西。而且现象学的方法要求把构成历史的客观自然方面悬置起来,只关心构成历史进程中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方面,要求找到那种制约和构成杂多表层观念的最深层或本质的那种观念。从这个角度看,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平等和谐的观念清楚明白和深入人心,社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首要意义在于其不再是抽象的?熏没有任何社会历史内容的形而上学抽象认识论,而是演变成以价值和实践为前提,体现出具体社会历史内容的现实的认识论。这个理论还提示,前科学的、前理论的直观,也就是社会心理层面、潜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才是一切意识形式化了的科学与理论的真正根基。正是这个根基构成了交互主体性的地平线或边缘域,成为协调统一人们生活与意识的相互主体性的基础。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并不是一个神秘的洞穴,其实它就是普列汉诺夫所说的:“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7]“生活世界”与“社会心理”都是指未达到理论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以潜移默化形式,在历史风尚习俗中传承和发杨着的社会观念。相比于科学化、理论化的观念,这些观念从更深层更基本的角度支配着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变迁。同时这些东西本身也是在更为持久和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形成和演变着。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讲,从显意识或科学层面上造就一种理论上的价值观念,也许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完成,然而从社会潜意识,从生活世界的层面造就一种价值体系,则需要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有一个全面的支撑,需要有几代人,几百年或更长的时间的人文教化。

胡塞尔在分析欧洲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危机和社会生活危机时指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实证理性的片面性排斥了对人本身的价值关怀,排斥了健全的理性和生活世界体验直观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是使人心与人性陷入迷茫。今天,我们似乎也在面临着相似的境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大跨度的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基本结构与功能的转型,但是,就像中国历史上重复发生的社会变迁一样,当代中国的转型变迁往往都是发源于社会的精英和上层,发源于意识形式化了的理论和科学领域,其并没有真正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因而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社会潜意识观念没有实现接轨的。

这样的结果,就像给病人投下虎狼之猛药,只能引起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广泛错乱。GDP、面包、大楼,高铁、卫星都有了,而理想和信念却没有了。蛋糕做的很大,普通人民群众分到的却越来越少,在“绝对少”的份额和“相对少”的份额之间,马克思主义认为后者更为重要?熏引起社会异化和分裂的根源更多地是来自于相对贫困的群体。上述形式的矛盾与危机广泛地呈现在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社会心理层面,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的层面。但是我们的理论世界却没有真正合理说明和消化这些问题。这种生活世界与理论世界的分裂,表现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根本导向的平等金观念和金规则面临着动摇。在驱赶了教条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片面性之后,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短浅的小资产阶级观念卷土重来。在破除了粗陋和超越实际的平均模式之后,特权和剥削这些肮脏的东西却借尸还魂。尽管在理论符号化的价值体系中,我们高举着反对特权,反对剥削和维护平等金观念和金规则的旗帜,但是在前符号、前理论形态的社会文化中,在广泛的现实领域中,这些金观念和金规则却到处挨打,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命运。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和大学,从妇产医院出生到人生的最后一站殡仪馆,科学理论的世界与生活世界陷入分裂,正是这种分裂迫使我们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也正是这种分裂成为我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最大障碍。

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反抗特权压迫与狡诈剥削的斗争,在近代以来的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凝聚成为实现人格平等的金观念,形成了社会主义法规制度的金规则。这观念和规则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生活世界、价值体系,其天然地提供出社会和谐的美好秩序。但是当这些金观念和金规则动摇时,社会主义的生存和谐也就面临着危机。克服危机重建和谐的工作,其实就是克服生活世界与理论世界的分裂?熏就是要在构成生活世界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基础中,抵制和扫除与社会主义平等相抵触的东西。但是,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熏 这种社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决定了各种顽固性社会矛盾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的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不统一也必然持续。所以,和谐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是使冲突暂时保持在合法秩序范围内的概念。

用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看问题,我们就会理解,直接相关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实践和价值需要的制度及观念,这些东西构成了整个社会有机体运行的心理层面、潜意识层面,构成了现象学所说的“基础与地平线”和“生活世界”,不管科学的、理论的、意识形态化的观念是多么的张扬,如果其背离了群众日常生活的体验直观,那它就只能是与“生活世界”相分裂的虚伪或虚幻。现象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多少可以提供一些我们理解问题的有益资源。怎样利用这种资源来推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本文所做的只能是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1]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3.

[2](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6.

[3]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史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0.

[4]胡塞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7:8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3)[M].北京:三联书店,1962:195.

责任编辑姚黎君

猜你喜欢

现象学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