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缘起与战略选择※

2012-03-01路向峰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路向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缘起与战略选择※

路向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面向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战略蕴含两层维度:在现实维度上,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创新的原因所在;在战略维度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面向中国现实问题实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战略,才能够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现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不断巩固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实践的现实要求,分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原因、原则和战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创新战略,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唯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导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时代变革下的理论创新,才能永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旺盛生命力,才能为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一、现实透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要保持其主流地位也都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真理体系,它是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先进性也必须由不断的理论创新来保障。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时代变革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主要原因。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推动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物质生活方式从来都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社会结构的明显转型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由此而来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配不公正现象、利益差距的扩大化,不但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滋生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情绪,而且随之而来的价值观的多样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了威胁。不但如此,市场经济还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性,人们在丰富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也越发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众价值观多样性、思想观念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原则,要保持这种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正视这些挑战和威胁而及时增添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

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第二个威胁是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腐败现象的大量滋生使这种吸引力大打折扣。党的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形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写照,其执政形象的好坏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党政干部的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腐败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自己或小集团谋利益,很明显是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与党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党政官员腐败蔓延进而引发的党员干部执政形象低下,党的意识形态和实际表现大相径庭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和科学性开始产生怀疑、动摇。由此,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就会下降,结果是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增添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在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关切中获得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挑战

经济全球化挑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经济全球化对任何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满足了政府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把经济全球化的策源地——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扩散到全球化所及的每个角落。如此,经济全球化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经济的良好机遇,也使其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扩张和渗透的同时,大力推行其发展模式下表征的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企图通过经济的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这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极大挑战。[3]西方国家依据强大的经济和信息技术优势,用“普世价值”之类的所谓普世意识形态作为障眼的法宝来重新建构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局面。区别于现实的军事化战争以及经济领域的争端,和平演变战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争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夺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权。对于依靠改革开放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来讲,这种趋势直接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选择造成巨大冲击,人民群众意识形态多样性和思想的困惑、迷惘、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其主导地位形成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使我国社会以前相对单一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随之而来是在开放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信息网络化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能力。当下,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舆论交锋的最前沿、社会热点的最前沿、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普及,为其更好地行使为社会“立言”的权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及敌对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非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行使带来负面作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优势大肆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与我党争夺意识形态的阵地;由于信息的快速递增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由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趋于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说服民众、为民众所信仰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化的负面作用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这些在信息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战略选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战略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4]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不断证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也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党基于时代发展进行意识形态创新战略的理论依据。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日益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当前,强调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根据。一方面,我们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抵御和防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挑战,防范各种非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带来的风险。我们还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新引力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应对各种思潮和敌对势力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挑战,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30余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现实生长点。把握机遇,正确回答前进中的问题,解答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帮助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明辨是非,进而增加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工作。毛泽东曾经风趣而深刻地指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也深刻地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新中国建立之初,新生政权面临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克服党内骄傲自满情绪和防止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等多重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毛泽东带领全党确立了“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定位;把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6]邓小平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党的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依据“三个有利于”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评价标准,倡导用理想信念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从而以创新的姿态为改革开放事业确立了正确意识形态导向。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融入到意识形态建设中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性作了明确阐述。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最大贡献。胡锦涛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突破,鲜明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成果如何为民服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真理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在不断回应社会发展要求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伴随着结构的调整和重建进行的,与此相应,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总体趋势和结构也表现出从高度统一走向相对分离的状态,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意识形态整合的问题。一种意识形态的高度的整合能力是其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及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把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社会上进步的观念吸取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从而增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免疫力。我们要积极研究国内外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充实、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同时要积极批判诸如“普世价值”之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形态,弃其糟粕为我所鉴,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安全防范意识。要认真研究网络化给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确解决网络社会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问题,适时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增添网络化推广的理论内容,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安全。

(二)意识形态的实践创新

意识形态作为精神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意识形态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客观物质实践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反过来讲,党的意识形态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党的意识形态的任何创新都必须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面向中国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实践,只有真正面向中国实践和问题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辩证统一、互为前提的。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具体化并为新的理论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因而是理论创新的生长点;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并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因而是实践创新的动力源。列宁曾经正确的指出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握舆论导向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我们在实践中创新意识形态的现实战略。

1.在实践中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实践中探索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形态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源自于文化体制的体制性障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实践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坚持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权的前提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而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战略目标上,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大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需求。在战略前提上,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文化的最新发展和动向,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特点,充分考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战略手段上既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做好应对文化对外开放的管理工作,又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体制机制配套工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文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发与运用,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式话语权,最终形成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

2.在实践中把握舆论导向的方式创新。要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社会精神面貌和政党的执政形象,在一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舆论引导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舆论的作用对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引下,掌握大众舆论和国际舆论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成为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国报纸、刊物的数量逐年递增,广播电视网络遍布全国,互联网的普及成级数式发展,电子媒体和新的阅读、视听工具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如何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思想多样化和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的一元化之间的矛盾,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凝聚人心,精神振奋,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创新战略上,我们必须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人民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和吸纳广大群众对改进新闻舆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舆论工作的监督。在战略目标上,党对舆论的导向应着眼于帮助自身和政府改进工作,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战略原则上,我们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党对舆论引导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在战略措施上,鼓励各种传媒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同时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加强党对社会热点、重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互联网新闻舆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组建党的互联网宣传队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3.在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实践创新的主渠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党的执政、施政过程,就是用思想政治工作去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认同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实现党的主张和任务的过程。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党内和党外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为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政治保证。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既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必须紧密围绕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来开展。在战略措施上,要不断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从而为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主体保障;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从而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深入民心;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要善于树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典型,从而发挥道德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总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卓有成效地开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真正发挥出“生命线”的重大作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把党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促进党科学领导和有效执政的实现。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81.

[5]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6]侯惠勤.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4).

[7]列宁全集(3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8.

责任编辑 姚黎君

B0

A

1672-2426(2012)02-0010-04

路向峰(1978-),男,河南扶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项目号:09JDZ0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