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克隆技术的新高度

2012-02-23汤波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乳克隆技术李宁

汤波

1962年,李宁院士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医师家庭。1968年,他随父母下放至农村生活。那时,父母认为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孩子将会因为“出身”问题在炙热和蚊虫丛生的农村度过一生,因此要求他从8岁起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掌握简单的谋生手段。尽管现实残酷而严苛,在追寻梦想之路上他却从未停歇也丝毫不曾犹豫。16岁时他考入了江西农业大学,成为“文革”之后首届全国统招大学生,也成为那一代人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

事实证明,这确实成为了他生命的重要转折,此后,崭新的世界向他敞开大门。本科毕业后,他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他于1988年公派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遗传系攻读博士,并在三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紧接着,他于1992至1993年期间在德国小动物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94年应邀至日本STAFF研究所做特邀研究员,1995至1997年间作为访问学者,陆续访问美国Minnesota、California大学、德国Munich、Berlin、Gottengen大学、英国Cambridge和Oxford大学。

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和系统的科研训练对他的影响意义深远,与国外顶尖科学家的思维碰撞更让他灵感迸发,也决定了他日后为之奋斗的科研方向。回国后,这个年轻人马上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中,用他的勤奋、天赋执着在动物体细胞克隆、动物生物反应器、畜禽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和无数次的失败后,成果和荣誉纷至沓来。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他所开展的研究项目中荣获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而他个人也因此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农业英才奖”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07年年末,44岁的李宁入选中国工程院,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李宁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育种学及相关领域,他首次确定了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是控制猪产仔数主效基因之一。该成果在2001年9月获得美国专利局的发明专利,至今为止已在全国24个省的181个种猪场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他还在“北京白鸡”中分离到新的性连锁慢羽基因,由此开发了鸡白血病抗性的DNA分子标记,成功地应用于新品系培育。他带领他的实验室系统地将DNA指纹技术、RFLP技术、微卫星标记技术等应用于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评估,分析了我国猪、牦牛、鸭等驯化机制,获得了我国地方品种基因多态性信息和一批重要基因的数据,为我国畜禽资源的保护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7年2月27日,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轰动,而在这之前李宁就早已注意到这项技术,他不仅访问过“多莉”的诞生地—英国罗斯林研究所,也与“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进行过多次交谈。这项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和其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深深吸引着他,2000年,经过筹备,李宁汇集各方的优秀人才组成一支十几人的年轻团队,着手开始进行第一个克隆项目—克隆冀南牛。开始的两年,十几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李宁介绍说“每头克隆牛的流产或者新生牛犊的死亡,不仅是对我,而是对我们整个课题组和基地工作人员的打击。你很难想象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十个月怀孕期的精心呵护和翘首以盼后,目睹眼前的失败,心情是怎样的沮丧,有的实验人员现场就掉眼泪。”此时,李宁不但要整理思绪、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还要经常激励团队的其他工作人员继续奋斗:“科学有成功就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次数可能更多。记住,我们的工作创新性强,所以不要害怕失败,科研工作者要学会承受压力。”

2002年4月,第一头健康成活的克隆冀南牛终于诞生了,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此时的李宁却显得很平静。他说,自己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的。克隆冀南牛的诞生引起了国内生物技术领域的震动,拓展了我国克隆动物的领域,为我国珍稀动物品种的保护探索了新的途径。

随后,一系列成功接踵而至。2003年3月,李宁团队成功培育出中国第一头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在世界上开创了以冷冻卵母细胞为胞质供体的克隆牛成功的先例。2004年,加拿大政府赠予的世界顶级种公牛“龙”被李宁团队成功克隆并获得2头健康的克隆个体,为大规模扩繁优质种公牛铺平了道路。2005年8月,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猪诞生,成为继英、日、美、澳、韩及德国后,第七个拥有自主克隆猪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李宁团队克隆出近300只动物,存活率过半,证明了国内的克隆技术已经与国际实现“无缝衔接”,在技术稳定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取得的成绩,李宁都归功于整个团队,“美国的研究机构在投入上比我们高得多,但我们的克隆效率却与他们不相上下,所以目前我们这支队伍是世界上最好的队伍之一。”

在克隆工作的基础上,李宁及其团队构建了稳定的牛乳腺生物反应器平台。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人乳铁蛋白基因、人α-乳清白蛋白转基因、人岩藻糖转移酶转基因克隆牛和人溶菌酶转基因奶牛,并获得了高效表达。2006年1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完成了转基因克隆奶牛的“再克隆”,表明我国克隆技术又进入新的高峰。

目前,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和“人乳化牛乳”的产业化推进工作中。人乳清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是人母乳中重要的成分,具有重要作用,但牛奶中相应的蛋白含量却很少,且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以母乳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人乳铁蛋白为例,这种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广谱抗菌作用、消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如果在食品中添加乳铁蛋白就能够起到补铁的作用。由于人乳铁蛋白比牛乳铁蛋白具有更高的生物学价值,其市场价值远高于牛乳铁蛋白。目前李宁团队已相继建立了转人乳铁蛋白基因、人溶菌酶基因、人岩藻糖基因等在内的由30多头转基因奶牛新品种组成的基础群,重组人乳蛋白在转基因牛乳腺中获得高效表达,平均表达量达每升1克以上。团队还进一步通过人工授精等扩繁技术,获得二代和三代转基因奶牛共300多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的安全性检测表明,“人乳化”牛奶与其他牛奶没有差别,不存在任何安全性的问题;同时的功能试验还表明,“人乳化”牛奶具有促进铁和钙吸收、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重要功能。

面对近年来自各方对转基因动物安全性的质疑和偏见,李宁对未来信心十足,“科学是最好的解释,我们可见的现今地球上的一切物种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同以往的是,我们现在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选择性地进行筛选、培育。当然,每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广泛应用都需要时间,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怎样正确合理的使用是关键,有伦理、道德这些普遍价值观的因素在里面,但决不能因为害怕这些失败就贸然停止追寻社会的进步。作为科学家,我们所能做的是用理性、科学、对公众负责的态度介绍我们的实验成果,使更多的公众受惠于新技术的带来的利益,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猜你喜欢

人乳克隆技术李宁
回望祖山图
乳类食物中β-酪蛋白的结构及营养功能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人乳喂养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关系的Meta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生殖性克隆技术
临沂市0-6月婴儿人乳奶瓶喂养的现状
Progress in quantum well and quantum cascade 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n SITP∗
蛋白质组学在人乳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跌宕起伏“李宁”
科研应拒绝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