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2012-02-23代安娜张飞燕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2年2期
关键词:伽玛余辉脉冲星

代安娜 张飞燕

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蒲松龄的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是他的人才培养观,同时也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他的成功秘诀。用“成功”来形容他,或许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而他,或许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功利的东西,他只是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他是一个性痴志凝者,因此,其技必良。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老先生,现已年近80岁高龄的他,仍旧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任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在他喜爱的物理和宇宙的世界中尽情徜徉,探索着自然科学的无限奥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人们常说,年轻时的经历是年老时回忆的资本。那么,陆埮院士绝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从小到大起起落落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丰富又饱满。

陆埮193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常熟沦陷。刚刚懂事的他跟着家人走上了逃难的道路。1940年,他插班到上海的一所小学,直接上二年级。不久后,上海沦陷,他又不得不跟随家人返回家乡。可能由于逃难生活的颠沛和辛苦,陆埮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因此被迫在家休学两年。小学的几年,他辗转了四所不同的学校,并且由于身体原因不断休学调整,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

尽管由于东奔西走和身体状况不佳,小学读得零零碎碎,但是1946年,陆埮仍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又考上苏州的东吴大学附中高中部,并结识了伴随他一生的好朋友——物理,这门研究事物最基本规律的学科让他深深地着迷。在学习之余,他从旧书报摊子上买来很多英文小说和数学、物理习题集,将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做题上。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钻研,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和高中几年,陆埮在兴致盎然地埋头苦读中很快过去。1952年,他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满怀欣喜地填报了钟爱的科目:第一志愿——物理,第二志愿——数学,第三志愿——天文。考试结束后,陆埮对自己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录取。但是在查录取结果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的考试录取情况会登报,放榜的那一天,他拿着报纸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一个个学校看下去,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这让陆埮非常诧异,他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会失误。就在他纳闷的时候,在录取名单的末尾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的高考成绩是全苏南第一名且数学满分,因成绩优异,被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录取,直接被编入留苏预备班。

他热切地期盼新生活的到来。但是,开学后两个月,从小就体质不好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再次回家休学一年。第二年,他接到高等教育部的函,通知他可以免考,直接被选送进北京大学物理系。陆埮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北大,学习他最钟爱的物理。

大学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德高望重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好友、充裕的学习时间、丰富的学习资源,让陆埮如鱼得水,在北京大学尽情地吸收知识的甘霖。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他仍旧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接触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重要著作。至今,他还记得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只有小开本3页的关于能量质量关系的短文,那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让他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同时更加增强了他对物理研究的兴趣。

陆埮的大学四年,正是国际物理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1957年,陆埮大四的时候,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和她的合作者以精湛的实验确证了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与杨振宁二人的共同研究于1956年提出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此获得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学校的阅报栏前,大家挤着阅读相关的报道消息。这件事情给了陆埮非常大的震动,他因中国的科学家获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兴奋和喜悦,同时更加增强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他心中那把热爱科学研究的火焰,越烧越旺。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平静而充实的大学四年过去后,新一轮的奔波和起落等在陆埮的面前。本该1958年毕业的他,因为工作需要,1957年就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但那时正值“反右”运动,所有分配到原子能所的毕业生统统下到北京郊区温泉农村劳动锻炼,1958年,他被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任教,1969年又复员到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期间曾经又多次经过劳动锻炼,烧过锅炉、做过木匠。将近20年的时间,他经历这样的颠沛与奔波,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做研究,但是他对物理学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在此期间,他与北大的老同学罗辽复的通信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当时,网络还不通,电话也十分稀少,他们只能通过手写书信形式围绕粒子物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为了便于讨论,他们将每封信都进行编号,并且用复写纸将每封信都复写两份或三份,保存下来。在接近20年的时间中,陆埮与罗辽复共通信2800多封。对于如今习惯了简便生活、甚至连写E-mail都嫌麻烦的人来说,这样的举动简直不可理解,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着,也让人心生敬佩。如今谈起这件往事,陆埮院士的语气中,仍旧充满兴奋与激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些“业余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物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这些研究工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锻炼了他们自己的科研能力。

毕业以后的20年时间,陆埮都是在这种“业余”研究的情况下度过。直到1978年,他才又被调到南京大学任教,恢复了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安稳的工作环境和有利的研究条件,使他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突破。在此期间,他与研究小组在伽玛暴、脉冲星、中子星、奇异星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卫星就观测到了伽玛暴现象,当初美国曾怀疑观测到的伽玛暴是因为苏联或者中国进行秘密核爆炸实验而产生。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伽玛暴并不是来自于地球,而是来自外层空间。由于一直无法准确测量伽玛暴与我们的距离,它很长时间都是作为一种神秘天体而存在。直到1997年人们发现,在短暂的伽玛射线停止发射以后,那个神秘天体还会有X射线、光学甚至射电辐射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的辐射,这种后续辐射称为余辉。余辉的发现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细致研究的机会,得以测定伽玛射线暴的距离,原来它与地球的距离竟可达几十亿光年。据此人们了解到,伽玛暴是十分猛烈的一种爆发现象,它在几秒或几十秒钟内放出的能量竟可比太阳上百亿年放出的能量还要大很多。从而,人们认识到,伽玛暴的初期是个高温火球,火球膨胀扫过星际介质而减速时会放出伽玛射线,形成伽玛暴;当能量降低后继续膨胀,会陆续放出较低能量的X射线、光学辐射、射电辐射等余辉。这种理解被称为伽玛暴和余辉的标准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埮与他的学生就开始关注伽玛暴现象。当刚发现余辉时,他们就抓住机遇集中研究伽玛暴和余辉。

按照标准模型,膨胀的火球是与星际介质发生作用,而星际介质基本上是均匀的。陆埮与他的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可简称为南京伽玛暴小组)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伽玛暴的环境并不是均匀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也就是说,原来建立的标准模型对这些伽玛暴是不正确的。据此,他们指出,这些伽玛暴应当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介质正是由伽玛暴前身的大质量恒星放出的星风形成的(1998)。这个起源观点后来得到了美国的祁瓦利尔和李(2000)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被伽玛暴GRB030329与超新星SN2003dh成协的观测发现(2003)所证实。这里的超新星(SN2003dh)是Ic型超新星,质量非常大,达太阳质量的几十倍。

标准模型的火球是以接近光速的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南京伽玛暴小组研究发现,火球膨胀会很快减速,甚至会在十几天、几十天内减速到非相对论,因而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纠正了前人理论的错误,解释了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他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除了伽玛暴的研究外,陆埮在对脉冲星的研究中也做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脉冲星几乎与伽玛暴在同一时期被发现。1967年,英国一名女研究生发现狐狸星座中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因为这种天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便将其称为“脉冲星”。陆埮与他的学生对脉冲星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4年,他们提出了脉冲星辐射过程中的“代参数”概念。通常的级联过程是光子—电子对—光子—电子对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光子,“代”都是整数,不会有“半代”这种东西。陆埮等人提出的“代参数”概念,是描述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描写的是脉冲星的整体效果,可以是分数。由于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循环关系,这个参数就很容易求得,此参数越大,脉冲星辐射的伽马光子数也就越多,因而可以用来标志伽马射线脉冲星。陆埮还在中子星和奇异星方面,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中子星和奇异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资料。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陆埮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优秀的老师。1982年,他开始培养研究生的工作。2003年调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之前,他已经培养出9名博士,其中有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此基金的获得十分不容易,很多大学都没有人能够获得这项基金,而陆埮院士培养的博士却有一半以上获得该基金,体现了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凡能力和良苦用心。他手下的博士研究生投身于天文学的研究,活跃在国际天文学界,为我国天文学的研究做着重要的工作,成为了骨干力量。

陆埮院士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谈研究生的培养》,详细地表述了他认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点以及方法。他认为,使学生树立事业心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指出,科研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收益,甚至有时候是寂寞和艰苦的,但是,在他的心中,基础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多高科技的产品,使我们得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确实应该感谢历史上的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先驱人物。将来高科技的发展,也会仰仗我们今天的基础科学研究。”他这样写道。因此,他提出,这就需要科研人才真的热爱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抵住诱惑,专心做好工作。

此外,创新意识也是陆埮院士重点提到的一个方面。“基础科学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基础科学研究就在于从已知范围向未知范围的扩展,这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创新。不仅范围需要扩大、深度需要增加,而且方法和途径也经常需要更新。”他说。

除了这两方面,陆埮院士还分别从思考与能力、直觉与判断、历史与前沿、聪明与毅力、基础与研究、跨学科与跨专业、机遇与准备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说明,将成功培养人才所需要的条件都一一列举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才培养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在采访中,陆埮院士还一再强调,年轻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做事。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这位培养出许多高徒的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却一点都不严厉。陆埮院士与学生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从他开始带研究生起,每年元旦,都会请自己的学生到家里包饺子、吃团圆饭。慢慢的,他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学生,参加聚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还是保留着这个习惯,每年都团聚在一起吃“饺子大餐”。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年轻时东奔西走,求学、做研究、教书、培养人才,陆埮教授的经历传奇而丰富。如今,已经年近80岁的他本可以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而是始终怀着赤子之心,怀着对科学的好奇与敬畏之心,在他钟爱的科学世界中尽情遨游。2003年,他调入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中,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几年,他做了很多科普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1年,他作了近30场科普报告,而这样的报告每年都会有二三十场。他将关于宇宙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解出来,生动形象又不失专业水准,深受人们的喜爱。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一生的坎坷与奔走,从来都没有消磨他对科学与知识的热爱与追寻,反而因着“共患难”的情分,使他对自小钟爱的科学研究事业有了任何事都无法取代的执着与珍惜。生有涯,而知无涯,鹤发童心的陆埮院士还在并将继续与他热爱的科研事业相携相伴,为探索宇宙、普及科学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伽玛余辉脉冲星
“中国天眼”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
发现脉冲星的女天文学家——贝尔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光照条件对长余辉材料显现手印效果影响的研究
伽玛能谱测量中Nal(Tl)探测器的性能测试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
伽玛射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量控制
左截断右删失数据下伽玛分布参数多变点的贝叶斯估计
GRB 050502B余辉中耀发起源的探讨
基于GCRS的脉冲星导航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