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2017-11-22央新雨

未来英才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克隆技术伦理

央新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了现代社会对克隆技术的憧憬与担忧。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克隆技术,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克隆技术到底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取决于人类怎样去利用它,正确利用这一技术必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克隆技术;伦理;生殖性克隆

克隆(clone)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其现代遗传学定义为不同的个体含有相同的DNA或基因组。“克隆技术,又称重组DNA技术,是将目的基因与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进行体外重组,获得新的重组DNA后导入受体细胞中表达相应蛋白,以研究蛋白结构与功能及其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1]1997年世界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克隆动物“多莉”羊在英国诞生,这是生物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由生殖性克隆引发的争议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对人类而言,克隆技术到底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一、克隆技术的前世与今生

现代克隆技术主要包括生殖性克隆与非生殖性克隆两个方面。生殖性克隆指通过细胞核的转移产生新的细胞,并使其发育为成熟个体;而非生殖性克隆技术则指通过培育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为临床医疗服务,如通过克隆器官进行移植手术等。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的“多莉”,成功繁育了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创举意味着更为高级的人类克隆变得可能,是生物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今天的克隆技术是数代科学家经历漫长不息探索的结果。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生物学家们就开始了早期的克隆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德国科学家汉斯·德里希于1891年就进行了海胆胚胎分裂实验,他将一个海胆胚胎一分为二,使得两部分都成长为完全相同的独立海胆;192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斯佩曼发现,将发育初期的蝾螈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且发育成熟的蝾螈胚胎中,胚胎细胞最后继续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蝾螈,这是现代克隆技术的重要奠基石;[2]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尝试了豹斑青蛙细胞的无性繁殖,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克隆技术的发展;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从而揭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机制,这为基因克隆奠定了理论基础;1962年,约翰·格登将成年青蛙肠壁中的细胞核植入青蛙卵中,并培育出了蝌蚪[3]。但这个阶段科学家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新培育出来的克隆生物体始终无法发育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个体,而且实验对象大多为低等动物。

直到上个世纪末,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让世界为之震惊。它的出生表明: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也可以进行无性繁殖,这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克隆领域的科学家们,自此克隆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就在“多莉”羊诞生的同年8月,美国科学家也成功克隆出了“安吉”牛;几乎同时,俄罗斯科学家宣布称,他们已经克隆出了100多种动物新品种;[4]2001年,美国宣布第一个濒危动物克隆体白肢野牛“诺亚”诞生;2005年,英国克隆专家艾莉森·默多克教授宣布成功克隆出第一个人体细胞;10年之后,阿联酋科学家宣布,克隆骆驼“因贾兹”通过自然交配方式首次成功怀孕,这一消息再次使克隆技术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克隆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这一新兴技术究竟会走向何方,能在多大程度上造福于人类,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高尖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克隆技术可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世界首例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此后器官移植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给许多重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是由于器官供体极其稀缺,再加上人体自身的免疫排异反应,这极大地阻碍了器官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人类可以通过克隆自体器官,这不仅可以解决供体稀缺的矛盾,而且还可大大降低移植手术后的排异反应,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赋予患者第二次生命。不久的将来,利用克隆技术,人造的各种器官如肺、心脏等都将成为现实。

其次,在农业生产方面,克隆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天地。通过对动植物基因复制或转基因改造,能快速培育出优良品种,有效提高生产率。在此之前,优良品种的筛选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且成功率低。克隆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人们可以培育出抗旱、抗虫、抗风且高产的农作物,也可以繁育出生长周期短、肉质好、营养成份丰富的家禽、肉类动物等。克隆技术在动植物的基因改造方面的高效与便捷,使得人们对克隆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前景充满期望。

此外,克隆技术在拯救濒危动物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通过生殖克隆技术,科研人员成功进行了大量濒危物种的体细胞单性繁殖实验,并能使克隆动物继续正常繁衍下一代。不久的将来,已经灭绝物种的克隆复活即将成为现实,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已经不再是梦想。可是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完全依赖于克隆技术这唯一的办法来保护濒危生物,克隆技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依然有许多未知因素,而且物种长期有效的繁衍仍需要足够种群数量的支撑,所以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及合适的生存空间仍然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最佳解决途径。

三、克隆技术的争议

在现阶段的科学条件下,无论治疗性克隆还是生殖性克隆,都需要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从志愿者体内获得卵子进行培育,但融合后的卵细胞成活率极低。即使少部分卵细胞能成功培育成胚胎,许多都存在先天缺陷或者出生后不久就夭折。要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就需要从女性身体中直接获取卵细胞,但在获取卵子的过程中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在獲得胚胎干细胞时对胚胎也有一定的破坏,这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法律都禁止的。

2003年中国科学家盛慧珍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运用克隆技术,成功将人体细胞核与新西兰兔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并发育至囊胚阶段,虽然胚胎成活没有超过14天,但该实验证明了人体细胞核重编程可以用非人哺乳类卵细胞来代替,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人体中获取大量卵细胞所引起的伦理争议。但是这种办法获取的克隆胚胎却是某种意义上的人兽混合体,如果这种混合胚胎一旦发育成熟,成熟个体的生物特性与行为特性是不可预测的,会不会造成类似于“异形”的生物灾难是人们的最大担忧。endprint

近年来,利用基因改造技术重新编码人体细胞获取具有人胚胎干细胞特性的技术已经出现,但是目前的基因改造技术需要依赖于病毒感染体细胞完成,病毒的安全性却是最大的难题,因为病毒扩散可导致类似于“生化危机”般的灾难后果,那是人类无法承受之重。

除了对克隆技术安全性的争议外,更为广泛激烈的争议源自克隆技术的伦理之争。“克隆技术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伦理问题,它带给人类最震撼、最困惑和最具争议的也主要在于其伦理道德方面。”[5]如果通过无性繁殖制造出了人,其遗传性状与被克隆者完全一致,这将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克隆人与细胞提供者是什么关系?他们与代孕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而且,如果人类的繁殖将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我们当前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将会受到巨大冲击而土崩瓦解;此外,由于上述原因,经由无性繁殖的方式克隆出来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他是一个丧失自我身份和社会属性的异类,这无疑是对人权和人格尊严极大的伤害和挑战。

四、结语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双重的。就像原子核能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取之不竭的能源的同时,却令世界笼罩在核污染与核毁灭的阴影之中,克隆技术也不例外。一方面克隆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延长生命等;另一方面,当这一技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掌控时,将会给世界带来严峻的社会伦理、安全等问题,有时甚至会导致毁灭性灾难。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克隆技术,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克隆技术,到底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取决于人类怎样去利用它,正确利用这一技术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兰泓、张玉祥,基因克隆技术及其进展,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10(5):448-452.

[2] 朱钦士,DNA与个体发育调控的相关实例——指导生物结构形成的相关理论,生物学通报,2015,50(12):8-12.

[3] 王树声,克隆技术与生命伦理学的冲撞,应用预防医学,2013,19(3):129-131.

[4] 轉引自陈甜甜,浅析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电子世界,2012,12:71-73.

[5] 杜振吉,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惑与道德论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1(6):37-4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隆技术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生殖性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对生命伦理的冲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科研应拒绝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