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夫论》文本研究综述

2012-02-15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研究

蒋泽枫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潜夫论》文本研究综述

蒋泽枫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通过对《潜夫论》一书的成书时间、版本和历代著录、辑录和校勘注释、思想内容研究、文献价值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七个方面研究状况的详细梳理,以求达到了解《潜夫论》研究现状,并借此开辟出《潜夫论》研究新视角的目的。

潜夫论;研究;王符

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郡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哲学家、文学家。范晔《后汉书》将其与王充、仲长统合传,因此便有了“后汉三贤”和“汉末三子”的美誉。王符生性耿直,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始终不获升迁而终生不仕。王符始终心系政事,虽然身处下位,但却能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去审视整个社会,积极批评时政,讥当世失得,并撰写出流芳千古的不朽名著《潜夫论》这一文化瑰宝,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该书并不显于当世,唐代之前除了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萧统《昭明文选》以及隋朝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北堂书钞》对其有所辑录之外很少有人提及。唐代《隋书·经籍志》才始有著录。其后历代官、私修史书以及目录类著作多有著录。全书约五万五千字,分为十卷,三十六篇。其中有三十五篇正文,最后一篇《叙录》综述全书以及各篇写作的主旨。《潜夫论》篇幅不长,但其所涉猎内容却十分广泛。其中探讨宇宙本源问题的《本训》是王符立论的基本出发点。《志氏姓》讲述了古代姓氏来源及其流变。《五德志》则讲述了上古帝王的兴衰更替情况。其它各篇分别记载了学习教化、人才使用、司法方针、边防政策等经国济世、文治武功以及社会风气、世俗迷信、伦理道德等问题,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潜夫论》是折射东汉中后期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也可称之为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状况的“小百科全书”。

一、成书时间

《潜夫论》到底作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传之末载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里,符往谒见事。规解官归里据本传在延熹五年,则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1]2342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也说:“以其本传考之,节信之著书,当在桓帝之世,虽以耿介忤时,发愤著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汉末弊政,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比也。”[2]416近代以来,比较早涉及此问题的是金发根《王符生卒年岁的考证及潜夫论写定时间的推论》一文,他认为《潜夫论》一书是在安帝永初五年之后,桓帝元嘉二年之前写成的,即111~152年。文中还对某些篇章的大概成书时间进行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第一,认为该书作于安帝之时。如刘树勋认为《潜夫论》的写作年代不是在东汉末年,不在桓帝之时,而是东汉中期安帝年间,成书最迟不会晚于顺帝初年。[4]372刘文英也认为全书的最后纂成很可能在安帝末年 (125年),最迟不晚于顺帝初年(129年)。[5]28叶世昌也认为《潜夫论》作于安帝之时。[6]200潘富恩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将成书时间定为始撰于安帝元初二年(115 年)左右,成书于顺帝永建四年(129 年)。[7]200第二,张觉认为该书的三十五篇正文可能写成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至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之间,全书的最后编定时间当在141年以后。[8]7尽管学者们对成书时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大家在 《潜夫论》不是短时间内成书的这个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提及:“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阘茸而不才,先器能当官,未尝服斯役,无所效其勋。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字以缀愚情,财令不忽忘。”[9]465从中可以看出,《潜夫论》是三十五篇文章的汇编。文章是陆陆续续写成的,文章记录的是王符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状况的种种感受,时间上是有一定的跨度的。正确认识这一点是进一步分析各篇写作时间及全书最终成书时间问题的关键。

二、版本和历代著录

很多著作和论文都涉及到了《潜夫论》的版本问题和后世对《潜夫论》的著录情况,但是都非常简略,很多版本以及著录情况都没有予以重视和收录。相对涉及内容较多的如徐平章《王符〈潜夫论〉思想探微》、张觉《王符〈潜夫论〉考》、邢静欣的硕士论文《王符〈潜夫论〉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做了一定的梳理,但仍存有很多疏漏之处尚待进一步完善。

三、辑录和校勘注释

此方面是《潜夫论》研究中最早开展的一项工作。在王符生活的东汉中后期,《潜夫论》的流传情况不可知。但据其本传载“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10]1643的一幕,似乎可以表明这个王缝掖已经名声在外了。这也意味着《潜夫论》在王符在世的时候可能已经在王符家乡附近小范围流传,或有部分单篇文章的流传。南朝时期,宋朝范晔《后汉书·王符传》中最早收录了被范晔修改、润色过的《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文章。继其之后,梁朝萧统《昭明文选》对《潜夫论》文句有部分征引。隋朝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北堂书钞》中对《潜夫论》有所征引,并分类归入各个条目。到了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子部始对其进行著录“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而对于《潜夫论》的研究也随之开始。如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编辑成书的《群书治要》中辑录了《潜夫论》八节原文,无篇目和注释。唐马总撰《意林》中辑录了《潜夫论》二十条原文,无篇目和注释。宋代陈仁子编《文选补遗》辑录《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 有篇目,并且篇目和内容,包括注释内容也同《后汉书·王符传》记载一致,概取于《后汉书》之文。明代学者辑录的《潜夫论》选本较多,如沈津编《百家类纂》也同样辑录《潜夫论》中《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文字,无篇目和注释。前面有“潜夫论题辞”。张邦翼辑《汉魏丛书钞》辑录《潜夫论》五十六条文字,无注释。页首有“汉安定王符著作”。陈继儒、王衡辑《新刊王太史汇选诸子类语》辑录了《潜夫论》原文,分类编入各目内,无注释。张运泰、余元熹辑《汉魏名文乘》从何镗《汉魏丛书》中辑录了《潜夫论》内容。而明代其它的一些辑录性质的著作开始由最初简单的辑录《潜夫论》文本部分文句、篇章渐渐转向对《潜夫论》进行圈点、眉批、注释、简评、按语,并引用诸家杂说予以说明。如陆可教、李廷机撰《诸子玄言评苑》辑录《潜夫论》七篇原文,文中附双行夹注并加以圈点、眉批。杂引余有丁、苏濬、姚宽、杨雄桢各家说。陈深辑《诸子品节》辑录《潜夫论》中《贵忠》、《实贡》、《爱日》、《述赦》、《交际》、《明忠》七篇文字,文中除了双行简注还并有眉批、圈点、旁注。归有光辑,文震孟参订《诸子汇函》辑录《潜夫论》中《实贡》、《贵忠》、《爱日》、《述赦》、《明忠》五篇原文。文中间附双行注释、圈点、眉评,并引何燕泉、李西涯、何元朗、余同麓诸家杂说。值得注意的是此书称《潜夫论》为“回中子”,概因明代书商为了销售牟利而产生的擅改书名的风气造成的。陈仁锡辑《诸子奇赏》辑录《潜夫论》原文,并加以文评。并有《潜夫论》序以及王符小传。叶绍泰辑《增定汉魏六朝别解》辑录《潜夫论》中《赞学》、《梦列》两篇文字,并加以圈点和附按语。除此之外,还有陈继儒《古今粹言》,但这部书目前很难见到,因此无法断定其书中对《潜夫论》文字的辑录情况。以上是一些辑录的选本情况,明代也有一些对《潜夫论》全本的校勘,如新安书商程荣校勘本,收入程荣《汉魏丛书》。休宁书商黄嘉惠校勘本,收入何允中《广汉魏丛书》。这两位书商尤其是程荣校勘出版的《潜夫论》流传较广,对于《潜夫论》在明代以后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很多校勘都是以该本为底本的,此本也自然成为现存《潜夫论》主要善本之一。

清人对《潜夫论》的辑录、校勘和注释工作进一步开展。在选本方面有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辑录了 《明忠》、《务本》、《述赦》、《思贤》、《明暗》、《浮侈》、《忠贵》、《志氏姓》、《贤难》、《劝将》、《交际》、《赞学》、《本政》、《潜叹》、《德化》、《卜列》、《论荣》、《遏利》篇文句,部分有篇目,部分无篇目,均无注释。李宝洤辑《潜夫论文粹》辑录《潜夫论》中《赞学》、《贤难》、《考绩》、《思贤》、《忠贵》、《浮侈》、《慎微》、《实贡》、《班禄》、《述赦》、《爱日》、《劝将》、《救边》、《梦列》、《释难》、《交际》、《德化》诸篇原文,有删无改,有节无移。并加圈点、断句,间附按语。在全本校勘方面有江西都昌邵孟遴校勘本,收入王谟 《增订汉魏丛书》。(关于邵孟遴,笔者目前未能发现史籍对其生平的相关记载。但是,2006年江西九江邵氏族人编写的《东汇邵氏大成宗谱》(未在市场刊行流通)还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东汇邵氏大成宗谱》介绍说“都昌之有邵氏,始于公元一○三九年,即北宋宝元二年己卯。是年春四月,始迁祖邵时率其家眷由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迁饶州都昌(今属江西)县城恭仁坊(即邵家街)定居,并由此繁衍生息,分枝开叶,迄今近千载,形成我东汇邵氏家族。……封建时代,社会落后,交通不便,声息不通,三房之后,曾一度各自编修谱牒,各自编立派字。如二十六世至三十一世,长房、三房所立派字为:‘孔、孟、隆、敦、崇、伦’;二房则为:‘燕、封、代、享、亲、贤’。 ”而据族谱内容来看,邵氏二十七世时间大致为清乾隆时期。另外,清王谟生卒年约为1731年-1817年,其在清乾隆年间刊刻的《增订汉魏丛书》收录了都昌邵孟遴校勘的《潜夫论》,这也意味着邵孟遴生活年代大致应为清乾隆时期。)黄廷鉴校勘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2504)、卢文弨校明万历何允中刻《广汉魏丛书》本(南京图书馆藏,索书号GJ/110511),黄、卢校勘本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亦有记载。[11]44-45董诰校勘《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沈咸熙校勘《四库全书》本、傅增湘校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0524)。汪继培《潜夫论笺》本,以元代大德新刊本为底本,较以程荣《汉魏丛书》本、何允中本(此处的“何允中”本在汪继培《潜夫论笺》自序中称为“何镗”本。何镗收集整理的《汉魏丛书》事实上从没有出版过,汪继培书中误将“何允中”本误当成“何镗”本,任乃强在其《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也提及了此问题。[12]12此误实际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及的何镗本《汉魏丛书》,后被汪继培继之。)以及诸多有关古代典籍著作,双行夹注,并附己见,笺释约3500条,解决了一大批疑难问题,使该书几复旧观,厥功尤伟。汪继培笺本也是目前能见到最好的《潜夫论》版本。清代还有一些学者对《潜夫论》部分篇章做了一些校勘注释方面的工作,如桂馥撰《札朴》卷七《匡谬》中存一条关于《潜夫论》文字的校订。王绍兰《潜夫论校记》辑录《潜夫论》中的《赞学》、《论荣》、《思贤》、《忠贵》、《实贡》、《班禄》、《述赦》、《三式》、《爱日》、《断讼》、《劝将》、《救边》、《边议》、《实边》、《卜列》、《巫列》、《梦列》、《释难》、《交际》诸篇文句,并引据《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韩诗外传》、《说苑》、《盐铁论》、《论衡》 等古籍以及唐宋类书,校订文字、文义,并附按语。俞樾《潜夫论平议》引据《荀子》、《孙子》、《说文》、《尔雅》、《群书治要》等对《潜夫论》中《赞学》、《务本》、《论荣》、《贤难》、《明暗》、《考绩》、《思贤》、《潜叹》、《浮侈》、《实贡》、《述赦》、《三式》、《爱日》、《断讼》、《劝将》、《边议》、《实边》、《交际》、《德化》、《五德志》、《叙录》的部分文句的文字、文义进行校订,并附己见。孙诒让《潜夫论札迻》据汪继培注本、俞樾校记对《述赦》、《五德志》的两条文字进行了文字、文义的校订。但皆以己意出之。文廷式《纯常子枝语》中有两条对《潜夫论》文字、文义的校订。王学礼《潜夫论批校》二十卷,《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著录。并注:“上海王学礼批校《两京遗编》本。”但此书目前未能见到。民国时期张文治《诸子大纲》(1927 年)辑录《潜夫论》的《赞学》、《浮侈》二篇原文,无注,断句。陆翔辑《四部精华》辑录了《赞学》、《论荣》、《慎微》、《衰制》、《劝将》、《释难》、《叙录》七篇文章,有断句,每篇结尾有注释。

新中国建国后,王维庭、吴则虞《潜夫论译注》(1958年)据汪继培笺本辑录王符《潜夫论》之《赞学》、《浮侈》、《本训》(节录)、《爱日》四篇原文,篇末各附注释及白话译文,前有叙言,全部加标点符号,在《中国哲学史料选辑》、《两汉之部》内。①此后,对《潜夫论》校释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台湾学者胡楚生和西北师大的彭铎。胡楚生《潜夫论集释》(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将汪继培本与汪继培所未见的述古堂影宋写本进行了对比。[13]14可惜此书流传非常少,现在未能见到。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以汪继培本子为基础,较以黄丕烈士礼居旧藏明刻本、冯己苍校述古堂影宋写本和明胡维新编 《两京遗编》本,并引用诸多类书旧注所引覆而较之,并对汪本注文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增释补正1000余条,使《潜夫论》文本更趋完善。刘瑞明先生将彭铎校正的贡献,归纳为增注、纠误、精校三种。[14]彭铎此书现在流通很广,很容易见到。除此之外,亦有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校勘注释之作。如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王符〈潜夫论〉译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在彭铎《潜夫论笺校正》的基础上今注今译而成的,对《潜夫论笺校正》原笺、校引文出处或有讹误,作了若干订正。诸本异文或可并存者,均收入注释,并标明所本。张觉 《潜夫论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以冯己苍校述古堂影宋写本为底本,据以其它明、清版本,类书、古籍、古注的引文,以及《周易》、《左传》、《国语》等古籍异文进行校勘改正。刘文英在校勘与笺注方面,曾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为《〈潜夫论·梦列〉校补》(中华书局《文史》第35辑)。他将明人陈士元《梦占逸旨》中所引《潜夫论·梦列》全篇与今本进行了对比,“纠正和填补了今本中若干错、简、衍文、脱漏和形讹之处”。[5]401另一篇为《〈潜夫论〉校读札记》(《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订正了汪笺彭校本中30多条。现如今国内一些通行的《潜夫论》读本有很多种,基本都是据上述各版本以及其校勘注释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如王宁主编《评析本白话盐铁论·潜夫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诸子集成·潜夫论》,广东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95年;彭丙成注释、陈满铭校阅《新译潜夫论》,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陈铁民等译注《文白对照传世藏书文库·潜夫论》,三秦出版社,1999年;龚祖培校点《潜夫论·申鉴·中论·颜氏家训》合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张广保《潜夫论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周永年主编《文白对照全译诸子百家集成·潜夫论·风俗通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王柏栋编译 《潜夫论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镇原县人大常委会编《潜夫论译注》,香港新风出版社,2004年;王符著、王健注《潜夫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高新民、王伟翔释注《王符〈潜夫论〉释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另外,国外也有少部分研究成果。〔日〕(西播人)那波师曾、奥田元继撰《训点〈潜夫论〉》十卷(1782年),以何允中刊黄嘉惠校阅本为底本,无注、圈点、并假名训点。首题:‘汉安定王符著、黄嘉惠阅。’前有天明二年西播那波师曾撰《潜夫论序》。天明丙午奥田元继题识。[15]514长泽规矩也辑《和刻本诸子大成》(1976年)中有对《潜夫论》的辑录,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二十八集著录。但未能见到此书。[15]514〔美〕玛格丽特·皮尔森著《王符与潜夫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9年),该书的介绍性章节主要讲王符的生平和生卒年代以及他的政治思想,随后是其书十四篇的译文。[13]15〔俄〕伊凡·卡门纳鲁维契著《王符〈潜夫论〉的介绍与翻译》,有三十六篇的译文并有一些注解,指明哪些地方根据了修订本,并为非专业的读者提供基本的信息。[13]15

随着对《潜夫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工具书性质的通检和索引类著作开始出现。如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申鉴通检·潜夫论通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主要内容包括凡例、法文拼音检字、英文拼音检字,各版《潜夫论》卷叶推算法、通检,以便寻检文句。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潜夫论逐字索引》(商务印书馆 (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以《四部丛刊》影述古堂影宋写本为底本编排的一系列检索程序,并且附有参考汪继培《潜夫论笺》对全文的校释。

四、思想体系

王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章与著作中。最近,笔者发现王符的文章、著作不只有《潜夫论》一书。在萧统《昭明文选》中《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一处下面李善注提到了王符的《羽猎赋》,原文为“神御出瑶轸,天仪降藻舟。善曰:‘瑶轸,玉辂也。藻舟,画舟也。’王符《羽猎赋》曰:‘天子乘碧瑶之雕轸,建曜天之华旗。’[16]414可惜,仅存一句,无法窥其全貌。但足可以说明王符在世时候曾写作过《羽猎赋》一文,可以填补史籍对王符生平经历记载的不足。目前能见到的王符遗留著作唯有《潜夫论》一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潜夫论》的思想体系也就是王符的思想体系。具体思想内容研究状况笔者在《王符生平研究综述》一文中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五、文献价值

李春艳的硕士论文《〈潜夫论〉文献价值研究》从引用文献种类、引用文献方法、引用文献价值三个方面对《潜夫论》文献价值进行了分析,但内容尚显单薄,很多问题没有被进一步挖掘。张觉在《潜夫论全译》中也提到了文献价值问题,指出可以从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此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列举的例子也是很少,某些方面并没有能够展开并深入研究,

六、文学研究

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中有对王符文学思想方面的论述。除此之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学术著作对这方面多有介绍,在此不一一列举。其它论文有冯利华《略谈〈潜夫论·论荣〉的文学价值》、杨霞、王洲明《试论〈潜夫论〉深潜之美》、杨霞《试论王符、徐干、仲长统政论散文风格差异及成因》等探讨《潜夫论》的写作风格。

七、语言文字学研究

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对《潜夫论》进行校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成绩最突出的要数徐山的博士论文《〈潜夫论〉词语考释》一文。其他的有陈冰梅的硕士论文《〈潜夫论〉校注札记》,苏晓《〈潜夫论〉拾诂》,贾世琼《〈潜夫论〉词语考释》、《〈潜夫论〉释疑六则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潜夫论》文本的研究,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此时期的《潜夫论》研究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辑录和校勘注释。新中国建国后,《潜夫论》研究开始转向,主要以思想内容研究为主,大批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加入到 《潜夫论》研究的大军当中,1987年与1993年在兰州先后召开了两次王符学术讨论会,1989年《中国哲学年鉴》称哲学“人物研究的热点是王符”。这一时期也成为王符 《潜夫论》研究的历史黄金时期,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此方面研究用力最深,取得的成绩最大。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提及到《潜夫论》成书时间、版本和历代著录、文献价值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如研究分散、不系统,分析浅显,内容单薄等。这种研究趋势和现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本的思路、方向。以历史文献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研究宗旨,以历史文献学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为研究的基本路径,将《潜夫论》置于东汉中后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通过对《潜夫论》文本的流传、文本内容的系统梳理,进一步挖掘其文献价值,这乃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潜夫论》的传世价值有着非凡的意义。

注释:

①上述部分内容参考严灵峰编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五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503页-514页。

[1]纪 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周中孚.郑堂读书记[G]//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9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金发根.王符生卒年岁的考证及《潜夫论》写定时间的推论[G]//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册.民国五十八年十一月.

[4]刘树勋.王符评传[G]//辛冠洁.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一).济南:齐鲁书社,1982.

[5]刘文英.王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潘富恩.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8]张 觉.潜夫论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9]王 符.汪继培,笺,彭 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范 晔.后汉书·王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子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常 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英〕鲁惟一(M.Loewe).中国古代典籍导读[M].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刘瑞明.《潜夫论笺校正》评介[J].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3).

[15]严灵峰,编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M].第五卷.台北:正中书局,1978.

[16]萧 统,编.李 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B234.93

A

1008—7974(2012)01—0014—05

2011—08—01

蒋泽枫(1981-),黑龙江明水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读博士。

徐星华)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