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的物联网时代

2012-02-15于晓梅关绍伟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传感联网图书

于晓梅 关绍伟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8)

1 概述

物联网曾被称为传感网。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出现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的提法。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设备,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进行物品标识、感知、信息处理、通讯,实现对物品及物物之间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 图书馆物联网

2.1 图书馆物联网的涵义

狭义的图书馆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物品(包括图书馆自身)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对图书馆物品智能化管理的网络系统。广义的图书馆物联网则指在图书馆内部物联网基础上实现将与图书馆相关物品纳入图书馆物联网系统,并实现图书馆馆际物联网连接及构成整体物联网节点系统的网络系统。

2.2 图书馆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目前,已经有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和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近100家机构在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中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第一个实行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图书馆内的每本书上都有RFID标签。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都是自助的,通过扫描装置,工作人员也能迅速知道书的类别和位置以进行分拣。在国内,2006年2月20日,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配套建设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也宣告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建成的具有完善功能模块并进入实用阶段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图书馆。2006年7月12日,深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采用法国TAGSYS公司的技术应用了RFID系统,通过RFID标签,实现了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及对图书位置的精确定位;同时,还实现了图书自动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助清点馆藏、智能图书车和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武汉图书馆是全国第三家采用全套RFID系统设备的图书馆。该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效率。国家图书馆二期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宜昌市图书馆一线部门也采用了RFID技术。陕西省图书馆于2009年8月份开始采用RFID技术,是西北5省区第一家采用RFID技术服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2.3 图书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2.3.1 智能图书馆建筑

建设馆舍智能型图书馆要以建筑物为平台,同步建设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读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图书馆可以将物联网中智能家居的理念引入,管理人员在办公桌前即可完成楼宇管理工作,包括照明监控、变配电监测、空调系统监测、给排水系统监控、安保监控、电子会议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管理等。比如智能照明系统,在图书馆阅览区,如果外面的光线很弱,灯会自动打开,如果外面光线很强,窗帘则会自动拉下,各个光源都通过自动感应设备连接到电脑上,由电脑进行操控,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电,还不需要人为干预,实现了照明智能化。其实现的原理是首先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再通过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最后将读取到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3.2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智能化

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包括: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硬携式盘点系统、智能分拣子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标签转换系统将RFID唯一识别码与图书条码号进行绑定,将书目信息写入RFID芯片中。自助借还系统结合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触摸屏控制操作技术,实现对安装有电子标签的图书进行自助借还功能。智能查找系统可以检索到目标书目的详细信息(书名、索书号、作者、出版社等),或者是目标书目的地图信息(以二维地图的形式标注目标书目在馆内的具体位置,可以详细到楼层和架位),并由读者选择是否要对结果进行打印。智能盘点系统利用RFID技术完成远距离、快速、批量、准确的图书盘点工作,同时实现错架图书的整理,提高盘点效率,减轻由于图书搬运带来的工作量。智能分拣子系统主要由智能图书分拣机来完成,通过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中的信息,由RFIDACS服务器判断上架位置,最后由分拣机完成分拣工作。安全检测子系统针对安装有电子标签的图书进行侦测,通过安装的阅读器和自动侦测软件实现图书侦测防盗,对在两米范围内还处于未借出状态的图书实现声光报警功能。

2.3.3 移动图书馆

以手机或PDA作为信息服务终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连接,通过短信、WAP和手机上网等多种形式,实现身份认证、账户维护、续借预借、视频播放、参考咨询、移动阅览,信息互动等服务。广大师生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查询、续借、预约等操作,同时新书到馆后,系统会以短信方式发送提醒通知,既方便了广大师生借阅,又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除了利用手机对事务进行管理外,在校师生还可以申请在线阅读电子资源,只要手机客户端通过了身份认证,便可对馆内已购数据库资源进行检索和下载,实现实时阅读。馆员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完成现场采购查重、远程维护、课题跟踪等工作。

2.3.4 高素质的图书馆员

图书馆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方法管理图书的基本技能。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只有不断获取新的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以前,图书馆的藏、借、阅管理都是以条形码和磁条为主,如今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自助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助清点馆藏、射频防盗报警等管理工作。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将图书借阅运行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掌握并运用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努力学习物联网知识,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使自己成为综合型图书馆管理人才。

2.4 图书馆物联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1 深度传感的问题

深度传感是目前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当前的传感器种类较少,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能力和处理能力有限,大部分传感器节点主要是针对温度、湿度等信息的采集和感知。传感器节点感知能力无疑是限制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物联网面对普通的互联网和传感网,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具有控制能力,即终端节点不仅具有传感能力,同时还能对其他节点发送过来的控制命令予以响应,这就需要终端节点不仅具有信息感知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个问题不仅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2.4.2 传感系统构建的性能问题

随着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对终端节点的性能要求不断增加,需要不断降低终端节点的体积和功耗,使得物联网终端节点在设计和实现上的难度很大。同时,传感器节点还应具有稳定性高、功耗低,或者补充能源方便等特点。因为图书馆中的图书数量庞大,如果传感器节点稳定性不高,按照概率分析,每一时刻都必然有大量传感器节点处于故障状态,影响整体应用。总之,简单的仅仅具有RFID功能的传感节点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必须在传感器节点的设计和实现工艺上进行深入研究。

2.4.3 配套服务软件的开发问题

物联网系统中,拓展图书馆先进的服务模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都需要依赖相关的应用软件。在物联网系统中开发功能全面的应用软件,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最直观的感受。软件开发功能的多少,决定了用户的实际应用效果。而由于物联网环境中的信息量比目前互联网繁多,且信息的种类、格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开发符合现实需求的应用系统是研究基于物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3 结语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图书馆物联网也仅是一种理论设想,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世界各国已对此高度重视,其发展正呈加速状态,图书馆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为此,图书馆界同仁有必要关注物联网的发展,并积极思考构建图书馆物联网的具体策略。笔者相信,正如互联网带给图书馆发展形态的革命性改变一样,物联网将成为图书馆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1] 浅析物联网[J].中国防伪报道,2009(10):55.

[2] 吴雪霁.把握“物联网”时代的三个关键点[J].通信世界,2009(33):13.

[3] 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7-39.

[4] 王若琳.RFID技术及其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情报杂志,2006(3).

猜你喜欢

传感联网图书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抢占物联网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