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的社会价值

2012-02-15黄炎凤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职能公民图书馆

黄炎凤

(贺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00)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和知识管理中心,它的主要职能,如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管理、智力引擎、社会教育等一直都被业界关注并践行,而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利用。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图书馆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集散地,人们获取信息渠道众多,图书馆用户大量流失,场地服务日益萎缩,社会认同度亦有所下降,图书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寻求与时俱进的社会存在价值。因此,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的拓展进入了业界的视野。

1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理论

公共空间归属社会科学领域,开始是西方国家用于解释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出现的民主制度的社会空间形态,与私人空间相对应。从古代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阿伦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探讨越来越趋于成熟[1]。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空间的结构转型》中定义公共空间为:“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百度百科则把公共空间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上的公共空间不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互动等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2]。一般来说,公共空间的利用具有公益性、共享性、持续性等特点。

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图书馆公共空间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即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同样具有公益性、共享性、持续性等利用的特点。《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3],公共图书馆作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负责搜集、加工、整理、储存、提供和传递知识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已经充分得到业界的认同和重视。广义的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是指图书馆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职能,其意在彰显平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才更加值得我们重视,这也是笔者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拓展的前提

2.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转向更高层次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指出,人的需求大致可以分5个层次,即由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从低到高,逐级递升。我国公民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意识开始形成,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地位、社会公平、平等。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而寂寞,他们渴望在公共空间享受久违的人间真情,需要适度的公共空间来进行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等。在信息时代,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网络使人们可以向相隔千里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却不认识对门的邻居。虚拟的交流代替不了实在的接触,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足球场去看足球,到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作为高校及社会公众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最佳场所,理应成为人们首选的公共空间。社会需要持有公平、公益、平等、自由理念的图书馆彰显其公益性、共享性、持续利用性的公共空间的职能,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普通大众放飞心灵、提升文化素质、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场所。

2.2 提升社会价值的出路所在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广,用户与信息资源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加。一些原始的信息生产者如出版商、新兴的信息服务商以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开始涉足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等以往图书馆专属的领域,图书馆行业与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界线日渐模糊,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面临重组,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不再是信息宇宙的中心、解决信息需求的第一起点、信息(知识)的唯一宝库。统计调查数据表明,有84%的用户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得信息,只有1%的用户从图书馆网页上检索信息[4],图书馆利用率在下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挑战面前,图书馆可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编辑、加工、评议和筛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满足更多的用户信息需求。另外,在公益性理念指导下,拓展图书馆以往不被重视的其他重要职能,如公共空间职能,为图书馆找到更加广阔的出路。

2.3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图书馆特有的书香味和宁静和谐的学习氛围,为读者获取、创造知识提供有利的环境,这是其他公共场所没有的。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收集地与传递者,长期的文献积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还要在节假日安排子女到图书馆来,就是因为看重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读书氛围,图书馆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和开发智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图书馆有着办公室、课堂、商业场所等一些公共空间不可替代的优势。

3 图书馆拓展公共空间职能的举措

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职能在国外很早就得到应用。在欧美国家,公共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为所有人服务,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的人群。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从此,公共空间这个理念被欧美国家图书馆践行着。成立于1948年的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全美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娱乐机构,其职能早已超出了传统图书借阅的范围,逐步成为综合性的社区活动场所。各类儿童活动、讲座、聚会等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举行,所有人都可以在图书馆里自由穿行,无家可归者可在这里吃早餐、看书报,老弱病残者在这里可得到人性化服务,甚至失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图书馆的到馆人数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增加了65%。

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如杭州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等,都开始关注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职能并践行着。杭州图书馆新馆对读者开放面积达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0%,在国内排名第一,公众均可免证阅览,真正做到平等、无障碍、人性化,成为人们的精神乐园。东莞图书馆按照休闲、交互、求知的办馆思路,设立有“漫画图书馆”、“东莞书屋”、“玩具图书馆”等10个馆中馆,实行藏、借、阅、查一体,设立“永不关闭图书馆”和“图书馆ATM”自动借还书服务系统,举办各种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年进馆人数逾百万。上述图书馆的种种行为和做法,都是在积极拓展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

4 拓展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国内外一些致力于拓展图书馆公共空间职能的图书馆都很好地维护了公民平等、免费地共享人类文化成果的权利,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公民意识的制度安排,促使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走进图书馆,增加了图书馆人气,有效地把图书馆这个社会文化机构推向前台,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4.1 让公民直接体验应有的公民意识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增强公民意识是制度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直接教育,更需要体验。图书馆可以成为民众体验公民意识的最佳场所。它让更多的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地共享既可以学习又可以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提供了解、对话的场所,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为公民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4.2 让政府直接感受到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以往的图书馆着重强调信息储备、加工、服务,而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很难量化出来,而且知识对人的作用也是渐进的,不像经济部门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因此,作为政府的领导们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更容易直接带来效益的部门和机构,图书馆往往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资。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和部门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当政府看到更多的民众走进图书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政府就会更加重视图书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活动的地方。

4.3 树立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图书馆一直被视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信息、教育”机构,但实际上,许多时候图书馆都是作为一种社会符号的需要存在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偏见认识,重塑图书馆的价值形象,必须依托图书馆先天的文化地位,通过积极地为读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展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提高图书馆文化公共空间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融入社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领地和公共空间的存在价值。

4.4 为弱势群体提供融入主流社会的平台

虽然国家强调公民应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和待遇,但事实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通常处于自我否定和较低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要共同享有应有的权利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事情。图书馆作为一个由政府出资主办的社会文化机构,通过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培训、读书会等活动,吸引需要社会援助的弱势群体(老、弱、病、残、服刑人员等)也参与进来,帮助他们主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图书馆引领的社会参与,使这些原本被隔离的弱势群体产生了社会责任感,认同自身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图书馆的各类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恢复其社会参与的信心和意愿,而且借助图书馆这个公共空间平台向政府提出权利要求。具备初步公民意识的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通过口口相传把图书馆的社会空间功能辐射到更广泛、更边远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影响了同样利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主流群体,使他们有了与弱势群体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

总的说来,图书馆拓展社会空间功能,既是图书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社会在新时期赋予图书馆的光荣职责,图书馆只有致力于公共空间职能的拓展,才能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

[1] 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

[2] 百度百科.公共空间[EB/OL].[2011-03-10].http://baike.baidu.com/view/3821706.htm#sub3821706.

[3] 老槐.读《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EB/OL].[2008-05-10].http://oldhuai.bokee.com/3838615.html.

[4] 黄长.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黄炎凤.公共图书馆理念与公民意识的培养[J].图书馆建设,2008(11):17-19.

猜你喜欢

职能公民图书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职能与功能
图书馆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十二公民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去图书馆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