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图书馆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2012-02-15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责任图书馆服务

何 松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何 松 男,1979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知识信息服务。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进步状态所呈现出来的生存创造力量。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主张之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社会传播,至此,文化之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民族富强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发展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任务和核心战略。对图书馆而言,软实力就是图书馆的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服务意识、人力资源、规章制度、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1]

1 组织文化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的力量展开与效力作用,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和引人入胜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文化的这种特点,使它作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获得了基础地位和动力功能。”[2]对图书馆来说,组织文化意味着一种力量,是其软实力结构的核心要素资源,是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管理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管理艺术、管理技巧,它是图书馆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又是最终维系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图书馆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3]

图书馆组织文化能够整合图书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能规范、调适、引导和塑造图书馆人的行为,凝聚和激励图书馆人的精神,增强其行为的一致性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使图书馆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有机整体。“组织文化一旦被认同,能够使图书馆原有的很多光靠制度和规则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4]并且,“组织文化的认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观念整合、行为规范聚合、趋同的价值观,有着凝聚人心的功能,让全馆职工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形成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5]

组织文化力量的发挥在本质上根源于组织文化所蕴涵的内在精神、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所呈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发展所呈现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量,可以通过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和管理来实现。既要注重图书馆自身对组织文化的重视程度、定位明确程度、培育程度以及组织文化多元化发展特点和体系性建设等问题,关注组织文化视野中人与人、人与岗位、人与图书馆之间的和谐性,充分利用图书馆组织文化所具有的综合效能,积极培育图书馆的团队精神,增强图书馆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本文化管理,建构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为基础的具有延续性、共同性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准则,使图书馆员更加明确图书馆的未来目标愿景和发展理念。

2 制度文化

“图书馆不仅是一种机构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制度性存在。”“图书馆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相应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合法性。”[6]而图书馆制度安排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使图书馆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与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统一。“图书馆制度文化应有的公平价值、秩序价值和规范价值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保障[7]”,作为图书馆文化品位的重要量度和图书馆精神、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在图书馆制度规范体系上的充分体现,图书馆制度文化提供了观察和理解馆员行为和活动的钥匙或模式。构建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就是要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图书馆发展的良好秩序。

如今,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成为实现全民知识信息公平的关键要素之一,这就必须对各个层次的图书馆制度进行宏观层面、中观层面甚至微观层面的反思、创新和设计,彰显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各主体的地位。在宏观层面,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图书馆建设和运行经费的稳定性,破除以往行政手段主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在中观层面,必须考虑设计图书馆协会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图书馆协会在处理图书馆与环境关系时能从上层制度获得处置依据的独特作用;在微观层面,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馆特色的制度安排,规范质量管理,加强馆外流通服务,革新图书馆内部制度,加强业务制度和服务制度创新。[8]

当然,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与事业政策的制定必须与我国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基础、管理水平等有机结合。一方面,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但是,我国图书馆体系垂直管理与条块分割的体制决定了一定时期内图书馆在实现协作与资源共享方面仍存在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存在政策设计、具体规划等与数字图书馆的现实发展不相契合的一些事实,这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新需求的衍生、信息市场的分化更是变化快速,因而政策目标的设计与政策的现实实现产生差距也就难以避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才能解决。”[9]只有契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不断完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图书馆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和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促进图书馆资源供给多元化。研究和探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持久性、稳定性、创新性和动态性对人的自觉约束作用和自律规范机理,建立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服务创新、有利于人文关怀的制度保障体系。

3 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以服务及其效益作为其存在的价值前提,社会新的需求和新的任务不断出现,推动了图书馆不断发展。“现代图书馆理念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始终体现着人的价值,始终从知识与信息的角度维护着社会的公正。”[10]诸如图书馆对全社会开放、维护读者权利、对所有读者平等服务、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消弥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等理念均体现了较强的人文精神价值,而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维护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持久动力。“强化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天候、多样化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管理者深化读者服务、实现服务创新的必然选择。”[11]“始终面向读者需求,始终以读者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精神,构成了图书馆服务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内涵。”[12]

也就是说,在以读者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根本标准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更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文化,切实研究读者用户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的实际需要,重视对读者用户的教育培训,让用户越来越多地占有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源,真切感受到实现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体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呼唤多样化、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新的服务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网络结构面貌的同时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丰富的互动式体验。例如,个性化服务模式就要求考虑用户需求信息的行为、习惯和用户特定主题需求,强调的是分学科分主题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后组配与揭示能力,旨在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梳理、优化和提炼,经分析研究后形成用户容易理解和方便使用的精炼知识产品。

目前,数字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已经从学术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服务内容的个性化、用户个性化识别、个性化电子图书、服务系统的互操作以及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关系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转变将是未来数字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3]如:“通过建设以图书馆知识服务为核心取向的文化体系,可以充分整合图书馆的物质资源和组织人才优势,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并使其成为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促进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14];基于用户交互的网络服务模式打破了用户以往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单向交互的模式,构建了用户与资源双向交流的读写信息服务模式;而随着交互网络服务模式的深入发展,“图书馆服务模式将从单纯的信息服务模式跃入围绕资源进行的用户群体参与的社会化服务模式”[15];普遍均等服务则意味着图书馆服务必须是普遍的服务、均等的服务和全民的服务,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开放的服务方式很好地保证了知识信息公平的实现,为全体公民获取知识信息提供均等机会。

由此看出,“用户至上”服务理念的确立,彰显了图书馆“以人为本”价值观,而个性化服务、普遍服务、均等服务则是“用户至上”服务理念外延的扩展和深化。

4 人才资源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凸显了现代信息社会图书馆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如何管理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图书馆员能否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使之逐渐趋于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现代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现代图书馆发展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要求,除了要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内在层面革新之外,还要更加注重本身知识结构的构建,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尤其是泛在服务模式在图书馆的推广及应用体现得更为充分的当下,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文献和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做到既可以在图书馆内提供服务,也可以到用户第一线或用户虚拟社区提供服务[16]”。

现代图书馆要确立人力资源的人本文化的管理理念,积极运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努力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综合考虑人才竞争的发展趋势,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同时,要兼顾好相关因素的互动效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利制约模式、制度协调模式、人才互动模式、激励发展模式、岗位竞争模式、能力组织模式”,积极推动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并给予图书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机会。[17]如果只单纯基于技术业务管理的层面和发展的角度来强调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人力资本的概念,则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机制、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观念以及基于能力考核的竞争选拔机制将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制度与内在的激励机制也不可能得到完善。

另外,确立人的能力本位,这是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视角。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扩大图书馆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视人为最有价值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本,建立以素质测评为基础的素质管理模型,从资产的观点看待图书馆员的作用,从图书馆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出发设计有利于图书馆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断强化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图书馆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形成适宜的图书馆员素质组合。注重培养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人才,尤其应当注重未来人才发展将由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的趋势,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和终身就业能力。在理念上实现把图书馆员的教育培训和薪酬福利视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非人力成本的增加。

5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图书馆软实力建设的本质核心要素之一,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图书馆创新不仅仅涉及业务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创新,也包括观念、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创新以及体现图书馆员综合能力的服务能力创新。“对图书馆而言,创新意味着图书馆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竞争,对自身所控制的各种资源不断进行设计、选择、整合、开发和利用。”[18]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完善,是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和检验标志,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图书馆管理,实现员工队伍的创新能力氛围,更是图书馆服务获得社会认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基本途径。”[1]

图书馆的创新不仅来源于社会信息需求、新技术和资源的变化、环境变化和政府推动、竞争与合作等外部动力,也来自图书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产生的内在创新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在作用于创新主体并与其内在创新需求结合时才能成为导致创新行为产生的现实力量。”[19]由此看来,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更好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已经成为检验现代图书馆工作创新的主要标准。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这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新信息组织,扩展服务空间,拓宽服务渠道,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和内容,顺应信息文化环境中信息服务建设的发展走向,不断加强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的研究,促成服务方式进一步多样化。

二是克服观念障碍,顺应现代图书馆发展变化,创新服务行为,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制度创新的责任意识,将资金投入与图书馆绩效、图书馆使命结合起来,重视图书馆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有效激励图书馆创新,做到配套政策和制度的供给与体制创新同时进行。以共同的责任、共同的目标凝聚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打破馆际界限,缩小地区差异,协调信息服务机构系统之间的矛盾,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共赢的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分布格局,促进图书馆均衡发展。

三是牢固树立知识价值观念,加强图书馆文化创新。重视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增值,并以知识信息服务的支撑作保障,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图书馆文化创新能使图书馆文化在一定时期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都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前提,这是图书馆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不仅仅维系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图书馆新的时代意义。

6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图书馆承担高于图书馆本身目标,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式进行管理所履行的社会义务或应尽的责任。是“图书馆所承担的图书馆常规业务工作以外的责任[20]”。“开展体现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行动有助于图书馆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并树立负责任的图书馆形象,同时将为国内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行提供参照。”[21]“现代图书馆是面向社会、面向需求的,因此,图书馆应该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大众的知识普及和更新之中,也要积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咨询中、研究群体的研发创新中以及企业或自由职业者的产业发展和产品增值中。”[22]同时,必须配合社会发展进步,适应社会变革,承担起终身教育、启迪民智、改善民众信息歧视和永久服务民众等多种社会责任,让全民真正共享多元文化服务。[23]

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价值体现,而社会责任则来源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来源于图书馆自主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来源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形势。同时,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一起把图书馆与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成为图书馆的社会存在依据。责任的赋予体现了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而职能的发挥则是图书馆应有社会价值的重要表征。也就是说,图书馆是通过自身职能的发挥履行着社会责任。

固然,“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图书馆就要以发挥社会职能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履行外部环境赋予的社会责任[24]”,“但对社会问题关注的同时不能忘记基本职能,并且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基本职能的履行上。”[25]而且,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外延也将会随着图书馆本职工作范畴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准确定位和深刻认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从而彰显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作用,体现图书馆社会存在的价值。同时,深刻认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可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图书馆自身亦可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26]”,而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研究则有可能解答管理者的困惑并促进新的服务与原有业务的有机整合,使图书馆人有更多的社会担当。”[27]

[1]徐苇.“软实力”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J].图书馆杂志,2009(10):19-22.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36.

[3]郭彦新.论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3(2):102-104.

[4]吴建中.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热门话题(上)[J].图书馆杂志,2004(8):3-8.

[5]缪国琴.图书情报机构管理的思想创新与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05(2):6-9,47.

[6]白卉,蒋永福.图书馆学范式初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4-37,88.

[7]章春野.关于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4):20-22.

[8]易向军,李蔚蔚.论公共图书馆的制度设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9]郑建明,范兴坤.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始环境及政策动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8-21,45.

[10]范并思.图书馆服务的行业承诺[J].图书馆建设,2008(10):2-5.

[11]邢毅.强化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J].情报科学,2010(3):361-363.

[12]蒋永福,李集.论图书馆服务文化的三大要素[J].图书与情报,2003(5):9-11.

[13]李朝晖,邓胜利.数字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演变[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36-39,67.

[14]欧兆虎,张明海.基于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文化重构[J].图书馆,2009(4):100-101.

[15]陈朝晖.基于用户交互的网络服务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11-13,18.

[16]蔡冰.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构[J].图书馆,2009(2):78-81.

[17]秦殿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60-63.

[18]高凡,徐引篪.从创新看图书馆文化的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4(8):61-64.

[19]金雪梅.试论图书馆内在创新动力[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39-42.

[20]朱峻薇.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现方式[J].图书馆杂志,2010(7):32-35.

[21]宋显彪.图书馆社会责任内容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大地震后图书馆行动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4):39-41.

[22]吴建中.创新型社会中图书馆的责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9-12.

[23]邱茂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社会责任探析[J].图书馆学刊,2009(9):59-61.

[24]赵益民.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11-14.

[25]韩宇.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7):3-6.

[26]潘咏怡.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7):14-16,20.

[27]范并思.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长春年会观感[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3):2-4.

猜你喜欢

责任图书馆服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期望嘱托责任
去图书馆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