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2012-02-15王晓青

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王晓青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承文明、保护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的机构,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领域有所作为。

1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1.1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职责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研究范畴是图书馆学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承载着传承非知识集合体的历史责任。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机构、保护机构……应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理应在开发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做出贡献。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1.2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职能要求

图书馆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之一。图书馆的文化职能在于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文化,理应成为图书馆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

1.3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公共图书馆在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图书馆可通过对活态文化的采集、保存、整理、交流和传播,扩大自身功能的空间。因此,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自身发展之间存在着共生互进的关系,贯穿于图书馆所有工作环节之中,也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需要。

2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2.1 公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而地方文献中记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和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辽宁省图书馆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配合沈阳东北大鼓、奉天落子等项目“申遗”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确保了“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发挥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

2.2 公共图书馆的场所优势

大型公共图书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如上海市图书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依托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建立了主题图书馆,目前有藏书约4000册,为公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其他各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同样具备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优势。让不为人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资料公布于众,让用户得到免费阅览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

2.3 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才优势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业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深入研究工作的前提,经过专业培训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鉴定、整理、加工、保护等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研究工作。

2.4 公共图书馆的先进设备优势

公共图书馆配置有文献信息资源采集设备,可采用扫描以及音频、视频、摄像、摄影、口述访谈录音等技术手段,将原始资料全面记录下来,并将原始资料通过整理、加工、数字化存储,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现长期保存,便于利用。

3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3.1 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承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但是,其中依法应当保密的部分除外。”这标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国内外公共图书馆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互联网文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策略。目前我国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开始建立,推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组织、传播、展示等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与利用,建立数字化文献整理与共享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

3.2 利用网站平台传承保护

公共图书馆应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标准,在数据库的建设、更新、维护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本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地址,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如成都图书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即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其内容包括古琴流韵、蜀风雅韵、新闻动态、政策法规等,其中新闻动态与政策法规内容丰富。云南省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设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内容主要介绍纳西族东巴画。自贡市图书馆地方文化数据库中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库,内容有富顺豆花工艺流程、自贡扎染、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等。

3.3 利用共享工程平台传承保护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服务项目包括:①精品文化资源库中的“中国古琴”、“中国昆曲”、“中国舞蹈”、“地方戏曲”等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水平;②文化繁花、书海精藏、文化广角、文博精华等四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中包含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经典剧目、津门曲艺、民俗风情绘画等都是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这样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长期保存和世代相承,真正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有序化进程。

3.4 举办相关活动传承保护

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活动,使人们对如何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献资料图片展览、实物展览、多媒体展览等。配合演示活动,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办的文化遗产讲座“古老文明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料”;国家图书馆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民间剪纸艺术”;浙江图书馆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警报告活动;扬州市图书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讲座,等等,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3.5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场所,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其中的多媒体报告厅、展厅等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研究、资料考证等活动提供了方便。通过图书馆网站可以向大众发布最新的保护信息和宣传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民间性和生活性特征,目前要做的事情是抢救、挖掘、保存、整理、研究、出版、推广、弘扬等等,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具有高水准、高品位的民间艺术展览、展示以及交流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地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使鲜活的文化展现得更全面、更完美。请项目传承人或专家开展传承教育讲座,让民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3.6 政府主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以政府为主导的有效管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保障。国办发〔2005〕18号通知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的原则,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资金投入。公共图书馆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之一,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不但藏有丰富的地方史料,而且拥有一批研究型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公共图书馆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采用政府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展开遗产的摸底和清查,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整理;结合遗产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使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同时要建立传承的评估制度,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服务体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在现实中的反映。只有深刻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找到民族文化之根,也才能真正凸显当代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与政府部门一起采取多种保护方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于荣全.中小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定位与措施[J].新世纪图书馆,2011(12):91-93.

[3] 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活态文化